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98节

  说到这,萧然有些愤恨和说道:“那个高太后也是,对司马光完全是盲目的信任,司马光说什么是什么,就这样的人,竟然也能被说她政治清明。”

  萧然对那些人对高滔滔的评价不屑于顾。

  其实说白了,那些评价不过是当时人为了讨好高太后罢了。

  高滔滔确实节俭,还常对赵煦比喻:“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

  她的衣饰除朝会典礼,在宫中常用补衣,不用丝锦。

  宫中膳食,只用羊肉,因为羊吃草,不需用粮食,但牛因能耕田,严禁食用。

  高滔滔过生日的时候,御厨别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两道美的菜肴献给她。

  高滔滔得知后,说:“羔羊在吃乳时期,杀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断乳饿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伤天道,”

  即命将菜撤去并下旨不得宰羊羔为膳。

  甚至,她还常到御房,视食器刷洗是否干净,并戒以节俭以不可奢侈浪费。

  由此可见,她的节俭很有可能是真的。

  但是按理来说,一个节俭的太皇太后,确实是要被人夸赞的,但是却绝对不会因为节俭就被人称为女中尧舜。

  本来萧然也不明白,直到他看到,有人说自从高太后垂帘听政之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萧然瞬间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萧然是明白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不明白啊!

  见萧然竟然还有心思在那里喝茶,赵匡胤恨不得把自己茶杯里的茶水直接泼到萧然身上。

  察觉到两人的目光,萧然笑着说道:“你们这么看着我做什么。”

  见萧然那笑眯眯的样子,赵匡胤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啊,这分明就是故意的。

  赵匡胤拿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手背青筋鼓起,可见是用了多大了力气。

  只听赵匡胤说道:“喝够了吗?不够我这还有。”

  看着赵匡胤那似笑非笑的样子,萧然一个哆嗦,“够了,够了。”

  他总觉得,赵匡胤用力握着的不是茶杯,而是他。

  于是萧然也不卖关子了,开口就想要解释。

  可还没等他将话说出口,就听赵光义说道:“那群言官最擅长排除异己,颠倒黑白,谁顺着他们的心意,他们自然就把人夸到天上去。”

  赵光义喝了口茶水,继续说道:“高滔滔重用司马光,主张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他们自然想方设法的为高滔滔谋求一个好的名声了。”

  赵匡胤惊讶的看向赵光义,“你竟然还能看出来这些?”

  赵光义满头黑线,“大哥,也就只有你看不出来罢了。”

  赵匡胤不满,但是又无法反驳。

  他确实是在这文官的弯弯绕绕上不是很精通。

  萧然也赞同赵光义所说的话,“没错,就是因为这样,要说高太后做的多好,并没有,不过是附和那些御史台的人的心意罢了。”

  赵匡胤了然,“原来如此。”

  萧然继续说道:“高太后执政期间,新法一派备受打压,新法也逐条全部废除,这也被称为元祐更化。”

  赵顼在位的时候,新党排挤旧党,高滔滔执政的时候,旧党排挤新党,等到赵煦掌权,新旧两党的争执就已经不是最开始政策讨论,而是沦为意气与仇恨之争。

  那这一切怪谁呢,当然是怪司马光了。

  王安石排挤旧党,是因为觉得他们迂腐,说白了,就是政见不和。

  可你司马光不顾一切的将新党的人全都弄出去,只是为了出口气。

  那等到新党再回归朝廷的时候,自然是要反击的。

  所以赵煦的朝堂上就这么乱了套了。

  而最离谱的是,本来这两党之争就已经够乱的了,可等到新党被排挤出朝廷,司马光也死了之后,旧党之间竟然分成了三派,又开始争论起来。

  这三派分别是蜀党、洛党和朔党。

  蜀党的主要人物苏轼,是四川人,所以就叫蜀党。

  而洛党老大程颐,是洛阳人,也就有了洛党的叫法。

  而朔党,则是因为核心人物,都是北方人,所以被称为朔党。

  赵匡胤笑了一声,说道:“我本抑制武将的发展,就是为了防止武将争权夺利,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战事频发,结果没想到这些言官竟然也能翻云覆雨。”

  赵匡胤冷哼一声,“我还真是小瞧了他们这些人啊。”

第376章大宋朝堂的恩怨情仇,理念不合!

  能不顾朝堂和百姓,而意气用事,排挤政见不和的同僚,这和那些奸佞又有什么区别。

  赵光义则是说道:“人心贪婪,他们这样再正常不过,当他们把共同的敌人排挤走之后,这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也自然就会产生矛盾。”

  萧然点头,“正是,当时司马光去世之后,朝臣本想借着朝贺大赦的机会,去吊唁司马光,可程颐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合礼法,苏轼就嘲笑程颐,做事太过死板。”

  说到这,萧然叹了口气,“其实这不过只是一件小事,两人的观念不同而已。”

  赵匡胤也说道:“朝臣之间互相嘲讽,倒也正常,而且也没说什么很过分话。”

  萧然却说道:“可就这么点事,就把程颐的弟子们惹毛了,他们为了给程颐找回面子,就诬陷苏轼,说苏轼讲了宋仁宗和宋神宗的坏话。”

  赵匡胤冷哼一声,“荒唐!”

  赵光义也说道:“亏他们还是谏官,也配!给他们谏官的职能,是让他们劝谏皇帝和监察百官的,不是让他们用来以权谋私的!”

  赵匡问萧然道:“这苏轼可是做了什么,让他们找到了污蔑的理由?”

  萧然点了点头,“其实不过是拿苏轼上的策论做文章罢了,污蔑的十分牵强。”

  当时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借口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则官吏们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又使官吏们流于苛刻。

  藉以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应予治罪。

  赵匡胤摇头,“这真是太荒唐了,那结果如何?”

  萧然说道:“两党两败俱伤,苏轼离开了朝廷,程颐也被罢免了,朔党反倒渔翁得利了。”

  赵匡胤叹了口气,“你说他们在争什么呢,真是。”

  萧然没有说话,反倒是赵光义问道:“这朱光庭又是何人?”

  “这......”萧然想了想,觉得此人并不是很好评论,于是便说道:“我还是先单纯的说说这个人吧,至于他这人究竟如何,还是你们自己想吧。”

  说完,也没等赵匡胤和赵光义说话,萧然就说道:“我们先说他是怎么死的。”

  赵匡胤不明所以,“这怎么上来就说人家是怎么死的呢?”

  萧然说道:“因为我觉得如果史书上说的是真的,那他死的还,挺伟大?”

  听出来萧然语气中的不确定,赵匡胤便没有继续问,而是说道:“那你就说吧。”

  萧然点了点头。

  “这朱光庭被贬潞州,临境遭荒年,饥民流于潞州,他亲自为灾民煮粥,从早到晚,繁忙不暇,积劳成疾,但仍尽力办事,一次,因发生旱灾祈雨,长跪而死。”

  赵匡胤和赵光义对视一眼,没有说话,这件事情就很难评。

  最终赵匡胤也只能说一句:“确实是为了百姓啊。”

  毕竟不管怎么说,虽然长跪而死有些离谱,但是人家为了百姓忙前忙后,积劳成疾是真的,虽然说根本用不到他煮粥吧,但是好歹是一份心不是。

  萧然说道:“朱光庭这人是真的很难评价,他当时被人称作‘明镜’,因为他刚直不阿,廉洁,自律又忠心耿耿,可他只是因为苏轼的一句嘲笑,就污蔑苏轼,这么看来他这个评价也很奇怪。”

  赵光义说道:“可能他对待百姓的时候,确实很公正吧,至于苏轼的这件事情,可能是他觉得反正不会牵连到百姓?”

  萧然想了想,好像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不过虽然没牵连到百姓,苏轼也离开了朝廷,但是他们老大,也就是朱光庭的老师程颐,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啊,和苏轼一个待遇嘛。

  要是他朱光庭不搞这些,说不定他们还相安无事呢。

  赵光义问道:“要说新旧两党争执尚可以理解,可这三党又没有什么利益纠纷,这么还会争执起来呢?”

  萧然倒是觉得这挺正常的。

  “毕竟虽然他们都反对新法,可是这三党之间的看法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比如王安石特重法,而洛党偏重人。

  程子曾说:“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处。

  也就是说,这两人,王安石比较看重法令政策,而洛党更注重人才。

  萧然说道:“程颐这人确实就像苏轼所说的,十分死板,他是赵煦的老师,每天都以师道自居﹐除灌输儒家正统思想﹐还要赵煦不近酒色。”

  赵匡胤沉默了一瞬,说道:“当时赵煦不过才十岁吧。”

  萧然点了点头,“可不就是么。”

  赵光义也说道:“身为皇帝自然不能沉迷酒色,可若是半点不沾染也太过了些,不说别的,起码要有子孙后代不是。”

  萧然赞同的说道:“是啊,可不是太过了么,就连司马光那个老古板都觉得程颐太过分了。”

  赵匡胤问道:“那苏轼那一党派如何?”

  萧然说道:“蜀党和洛党可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党啊,这两人一个古板,一个幽默浪漫,完全就相处不到一起去。”

  比如洛党领袖程颐“不欲为闲言语”,援古句“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说作诗是浪费生命,所谓“可惜一生心用在五个字上”。

  苏轼则极好词采,以为“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程颐严肃有余,完全没有幽默感,轼则是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显才华的大才子。

  萧然继续说道:“而且在政治上,这两党的看法也不一样。”

  蜀党对政事的看法较洛党柔软,言事论理不执于一端,所以他们并不强调某种理念,也不认为某种制度独胜。

  赵匡胤点了点头,“政事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毕竟一切都要随着周遭的环境变化的,不然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岂不是制定一个制度,以后就不用动了?那还要皇帝做什么呢?”

第377章大宋大才子,苏东坡的特点!

  其实苏轼这一党更接近于中庸的思想。

  反正要萧然自己来讲的话,他还算是挺喜欢的。

首节 上一节 598/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