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初唐:砥砺前行

初唐:砥砺前行 第115节

  不便于明说,方才如此暗示自己。

  李治并没有立刻回答,只是道:“朕知道了。”

  李绩见李治并未直接回应,略感失望,作揖退去了。

  李治目送李绩离开,一时间也是睡意全无,深感头疼。

  对于如何使用陈青兕,李治作为皇帝,自有定论。

  许敬宗这个文儒领袖并不是很称职,加上年事已高,而今少了李义府,很多事需要他来干,挂着文儒领袖的头衔没有意义。

  陈青兕官声名声都极好,至于因为科举而受人诋毁,只是暂时的事情,只要制度真正实施,有了效果,自然不会再有人说些什么。

  陈青兕来当大唐的文儒领袖是最合适的,能够为天下寒门设立标杆,成为寒门世子的楷模。

  储相。

  这便是李治对陈青兕的定义,只要陈青兕不犯大错,哪怕拿不出什么政绩,都能一步步的凭借名声进入庙堂。

  可现在……

  陈青兕又露了这么一手。

  这怎么抉择?

  继续按文官的方向发展,还是将他调到兵部?

  李治发现这人太厉害太全面也不是好事,都不知道怎么用了。

第189章 可怖的应举人数

  出了皇宫,陈青兕心情大好,此番建言,可算了却了吐蕃的事情。

  现在的吐蕃可不是历史上那个能够与西方大食国,东方大唐一较高下的吐蕃帝国。

  历史上他们是靠着噶尔·东赞的战略,偷机拿下青海湖,奠定吐蕃强大的基本盘。

  而今朝廷有了准备,就现在唐军的战斗力,吐蕃讨不了好。

  而且现在负责西线战事的是苏定方,真有什么特殊情况,将这位大腿往青海湖一调。

  这不就是大结局了?

  其他人不谈,陈青兕对于苏定方的实力,那是一清二楚。

  接下来的十余日,朝廷看似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已经开始为防备吐蕃做准备了。

  吐谷浑的可汗慕容诺曷钵是庸碌之辈,耽于享乐,不理政事,国内政治混乱,也因如此,才会发生贞观十五年,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吐谷浑丞相宣王阴谋袭击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席君买率领精锐骑兵一百二十人袭击吐谷浑丞相大军,斩杀其兄弟,平定内乱,这一事件发生。

  也是因为慕容诺曷钵的无能,导致空有青海湖这一宝地,却未能生产对应的价值,对于朝廷的进贡有限。

  李治、李绩才会重视吐蕃而轻吐谷浑。

  才有李绩那一句“吐谷浑对我朝恭敬不如以往,让他吃点亏也好。”

  毕竟吐蕃进贡的牛马财帛是吐谷浑的两倍有余,在吐蕃暴露野心之前,大唐这边拿人家手软,国策关照,更倾向吐蕃。

  正好是新年官员轮换,朝廷安排了不少的能臣进入河湟之地为官,特地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吐蕃访问。

  为了避免吐蕃多疑,使团以访问吐蕃为主,吐谷浑只是附带。

  陈青兕听得此事,也不过多关注。

  李治、李绩皆是当世少有的绝顶人物,布局方面,轮不到他来操心。

  此刻的他,也没有多余的闲情逸致操心了。

  因为大唐各地州府已经将此次科举考生名单逐一上交朝廷,传到了陈青兕这个主考官的手上。

  科举大爆!

  “陈先生!”

  贾大隐一脸激动,大步走进陈青兕的办公署,眼中闪着灼热的光。

  “已经统计出来了,此次科举参加人数高达一万九千六百人,远超以往。甚至超过了……”他顿了一顿,低声道:“当今圣上继位以来,科举人数的总和。”

  陈青兕听到这个数字,心头也是微微一颤。

  这个时代的科举处于摸索萌芽时期,既有朝廷不够重视的原因,也有太多内幕可以追逐。

  表面上科举是为了天下士人有个公平公正的考试机会,实际上依旧是王公贵族,达官贵胄游戏的玩具。

  每次科举,也就一千、两千人不等。还是这些年,李治重用进士造成的结果,之前人数更少。

  此次一下子暴增十倍,完全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包括陈青兕本人。

  依照他最初的预估,有个六七千就很不错了。

  现在数量一下子比原先多了十倍……

  贾大隐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

  自从听得陈青兕的改革方略,贾大隐当即改旗易帜,认真写着感言,向陈青兕表达忠心。

  陈青兕自然知道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的道理。

  贾大隐的父亲太常博士贾公彦是他的同僚。

  任人唯亲,这是一个贬义词。

  但在关键时候,想要稳住局面,就得任人唯亲。只有选择亲近的人,才能最快的稳住局面。

  当然有个前提,这个“亲”得有一定能力。

  陈青兕选择在考功司干了十一年的贾大隐为副手,很快就稳住了考功司里的考功令史、书令史,远比他从考功令史、书令史中选择心腹更快捷。

  贾大隐因为最初站位问题,对于陈青兕心怀愧疚,以态度作为弥补,能力态度皆有,得到了陈青兕的信任。

  “不要激动,更别高兴,现在笑还太早!”

  陈青兕见过大世面,很快就恢复了冷静,说道:“两万人,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我们需要一个容纳两万人的考场,需要负责两万考生的治安问题,需要有足够的阅卷官,抄录官,大到制度,小到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我们解决。现在离开考还有两个月。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两个月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贾大隐只想着全新的制度大兴,还未往深处想,陈青兕这一盆冷水浇下,直接让他透心凉,问道:“属下一时得意忘形,陈先生恕罪。现在怎么办,属下听先生的。”

  陈青兕起身道:“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了,我立刻进宫,向陛下禀明此事。”

  对于此次科举大兴,陈青兕并不意外。

  尽管在京畿之地,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反对的声音源源不断。

  他陈青兕原本的风评一落千丈,但他却知道放眼天下来看,褒奖者占据多数。

  毕竟相比天下的庶族寒门,士族终究居于少数,且士族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旁支是享受不到家族福利的。

  科举改制对于这类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只此一次,故而自荐参加者不计其数,应从者云集。

  当然,科举不可能只此一次。

  只是这种制改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从陈青兕被抨击就可看出,已经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所以很多人并不确定今年的科举改制会不会延续下来,来年朝廷或者新任的主考官会不会如陈青兕这般,顶得住压力,延续这个制度。

  庶族寒门就期盼着一个机会,现在出现了他们不敢赌也赌不起,所以他们根本不敢奢望来年还会有这样的制度,还会有陈青兕这样的主考官,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聚在一处闯他一闯。

  陈青兕也是庶族寒门出身,很能理解这种心情,提前预料到此次科举人数会远超过往。

  可是如此人数,有些不寻常。

  陈青兕嗅觉敏锐,李治的态度强硬,不管多大的官,哪怕是侍郎级别的,哪怕是他儿子的几句话,都给驱逐出朝廷。

  自然没人敢触李治眉头,在李治这里,从来没有什么法不责众这个词。

  大不了再扶持一个李义府。

  明的不行,就来暗的,从科举本身动手。

第190章 提前筹备预防

  陈青兕在李治心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现在的他,几乎只要向上禀报,都能在第一时间得见。

  偶尔遇到李治正在跟宰相们处理事情,也会让内侍将他请到偏殿,备上茶水点心等候,俨然是亲信近臣的待遇。

  这天不巧,李治正在与宰相们商议事情。

  陈青兕在偏殿尝着宫里的糕点,想着科举的事情,等了大约半个时辰,才得到了李治的传召。

  李治显然刚刚处理完其他事务,脸色有些疲惫。

  但面对陈青兕,他还是强行提着精神,笑着让他入座。

  陈青兕回礼在一旁的席子上坐下。

  陈青兕知道李治的务实的风格,没有多说别的话,将统计的人数,如实汇报。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喜意,惊讶道:“果真有这个数?”

  两万人考生!

  在后世人眼中两万或许不多,后世每年的高考人数,是两万的百倍千百。

  然而在这个时代就是天文数字。

  要知道现在距隋末大动乱结束不过四十年,整个大唐人口也不过四百万户。

  科举还在萌芽阶段,即便是宋朝,科举大兴的时代,初期考生都不及此刻。

  李治有些兴奋,真有这个数量,岂不是意味着他能很快的摆脱关东士族?

  但兴奋过后,又觉得数字太虚。

  两万,实在太多。

  李治沉吟片刻道:“会不会有问题?记录不实?”

  陈青兕摇头道:“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许多旨意都亲自下达过问。地方官员不敢乱来,记录不会有假,只是制度上有所欠缺,这是臣的忽视。”

  科举制度是隋朝诞生的,这毋庸置疑。

  但为何后世人多有说法,将科举制度的源头定格为唐朝,便在于隋朝的科举开了历史的倒车。

首节 上一节 115/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史前直播:开局成为华夏之神!

下一篇:傀儡太子教你做万古暴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