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初唐:砥砺前行

初唐:砥砺前行 第168节

  就是告诉掌握文化解释权的那批人,老子注解的才是正义,你们掌握的那些解释权狗屁不是,强行将儒家学说的解释权抢了回来。

  至此《五经正义》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科举取士,以此为准。

  郭瑜作为孔颖达的学生,对于《五经正义》的理解深入骨髓。

  陈青兕听的津津有味,他在这方面一直是短板,听得特别认真。

  郭瑜余光扫过陈青兕,见他这般专注,更是发怵:这小子这般仔细,不会是在挑自己的毛病吧?

  一堂课,讲的那是心惊肉跳……

第272章 改养马地为民田

  “好了,今天的课业就到这里。”

  郭瑜忘了一眼下方崇贤馆的学生,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去了。

  一众三品官级别的二代,看着郭瑜离开的背影,甚至有些傻眼。

  胆子最大的李尚丘,推了贺兰敏之一把,说道:“常住,郭先生这是尿急了?”

  郭瑜原本最喜欢拖堂,儒学深厚繁杂,短短千言就能有万千说法解释,随便一句话就能说上半天。

  对此崇贤馆的学生是怨声载道,但郭瑜却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他为人顽固,教学严厉,尤其是有了戒尺之后。不管是谁,戒尺之下,都不留情,让一众学生又敬又怕,奈何他不得,只能在背后抱怨。

  今日却走的异常利索,让人意外。

  贺兰敏之并没有接话,而是规规矩矩的整理着书本,一副乖宝宝的模样。

  李尚丘惊愕的看着贺兰敏之,一瞬间忍不住跑到窗外,看看太阳现在位于东方还是西方。

  郭瑜这个先生如此,贺兰敏之这个小霸王也这样?

  陈青兕一直陪着李弘完成学业。

  贺兰敏之告辞离去了。

  李弘上来说道:“陈先生,孤要去詹事府听张詹事讲治国之道,先生也一起去吗?”

  陈青兕今日在课堂上学了不少东西,反正左右无事,一起去听听张文瓘的治国思路也是一件美事。

  张文瓘此人,陈青兕是对他有一定印象的。

  李绩将他比喻为今之管萧,后来升为宰相,执掌政事堂,在政治场上多有建树,深受李治的器重。甚至于张文瓘卧病之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都会询问一句是否和张文瓘商议过。但凡商议过的事情,一概准奏。

  李治南征北讨,花钱若流水,财政压力巨大,张文瓘为相的十年里,为朝廷减轻了极大的压力。

  能够听得张文瓘治国政治,也是一件美事。

  面对李弘的询问,陈青兕欣然同意。

  两人一并走向詹事府。

  “谢谢先生!”

  走在路上,李弘突然道谢。

  陈青兕问道:“太子殿下,何出此言?”

  李弘道:“孤,其实不太喜欢这自称。敏之兄长是我唯一的伙伴,他若走了,那我真就是孤家寡人了。”

  能够称孤道寡,或许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那是一种荣耀。

  但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却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陈青兕颔首道:“我明白了,只要他乱来,一些小毛病,就当作看不见好了。”

  李弘很是高兴,走起路来都有些一蹦一跳的,说道:“一定不会,先生或许不知,敏之兄长最敬重陈先生,最喜欢先生诗文中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为了能够成为先生的学生,兄长一定会豁出去的。”

  陈青兕心里说了一句:“诗仙的豪情,谁能不喜欢?”

  “回头太子殿下可以跟他说,不必为了成为我的学生而改变自己。贺兰敏之就是贺兰敏之,无必要成为别人。我想见的是贺兰敏之的进步与改变,而不是让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喜欢的人。”

  李弘不住点头,说道:“先生说的太好了,能够得到先生的指点,也是孤的福气。孤有些羡慕敏之兄长带着些许张扬洒脱的性子,他真要变成了别人,孤也不知道该喜还是悲。”

  陈青兕心中略微触动。

  李弘这位大唐的皇太子实在是太乖巧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

  无怪如此招人喜欢,这样的孩子,谁能不喜欢……

  只是……如此仁善的性格,适合当皇帝吗?

  陈青兕不禁自问。

  带着这个疑问,陈青兕陪同李弘来到了詹事府。

  对于陈青兕的到来,张文瓘等人有些意外,却也没说什么。

  与郭瑜一样,面对特别为陈青兕新创的官职太子谕德的职权界限在什么地方,他跟着李弘一起来,就以为他有这个权力。

  陈青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权力,反正在清晰明了之前,擦点边就擦点边了。

  詹事府作为太子府的核心机构,张文瓘虽未晋宰相,权势跟宰相没有什么区别的。

  唐朝是宰相议事制度,大唐所有的时政事情先由宰相们商议,然后宰相们提出建议,解决方法,然后交给皇帝批准。

  为了培养太子的政治能力,皇帝一般会将宰相们上缴的奏章中挑选一部分送来詹事府,由太子先行批阅,决策或者写下自己的意见看法,然后交给皇帝做最后的裁决。

  皇帝就根据太子的决策以及意见看法来判断自己儿子的能力,予以教导指点。

  李弘今年才七岁,他自然做不到这些。

  故而张文瓘便如宰相一般,将地方奏疏过目一遍,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交由李治做最后的裁决。但相比真宰相,他要多一个步骤,给李弘讲解自己的想法意思,将自己的为什么这样处理,将宰相们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分析给李弘听。

  七岁的李弘能够吸收多少,全凭自己的悟性。

  张文瓘很耐心的跟李弘讲解着奏章里的内容,分析着地方情况局势。因为要照顾李弘的理解能力,张文瓘说的很直白,分析的很细致,有着自己强烈的政治见解。

  陈青兕听得也是不住点头,这位今之管仲、萧何确有真才实学。

  不过有些地方,陈青兕并不认同。

  只听张文瓘说道:“此新设渭南马场之议,下官觉得实无必要。养一匹马,一年所需草料食物,需得二十五亩土地供给,马匹不如牛驴,受得住重活,与民生无利。与其将之改为马场,不如改养马地为民田。关中缺粮,将漠南五万顷的养马地改为民田,照一家五口五十亩算,都够养十万户人。能够很坏的缓解关中的粮食危机。”

  张文瓘口若悬河,将问题以数字化一点点的拨开来谈。

  陈青兕不认同张文瓘的看法,却也承认他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如果将渭南的那片养马地改为民田,真就如他所说的一样,能够多养活十万户人。

  五六十万的人口免于饥饿,关中的用粮压力将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张文瓘提议对于关中百姓而言是大利……

第273章 理念不合

  对此陈青兕是有不同的意见,当然以民为本并不是错。

  谁都想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哪怕是尸位素餐的达官贵胄,也是如此,只有天下太平,他们的小日子才能过的舒坦。

  只是这天下并不太平。

  这个世界也不只有大唐一个国家。

  文明与野蛮的碰撞这是必然的规律。

  野蛮一旦战胜文明,那文明的下场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且不说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大明造成的杀戮,就百年前的两晋南北朝胡人横行的时代,都是妥妥的灾难。

  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他人超越。

  不过陈青兕并未说话,这个时代需要有主战派,也须要有反战派。

  如果满朝都是主战派,一遇到事情就想着武力解决,那也不成。

  忘战的危险,非常可怕,但好战同样是有风险的。

  有一些反战的声音,在庙堂上拉一拉,防止主战派上头,给予一定的约束,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陈青兕政治觉悟很高,故而并未说话。

  却不想李敬玄突然出声问道:“陈先生对此有何看法?”

  李敬玄这一问,也让张文瓘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张文瓘对于陈青兕很是欣赏,不只是因为三受降城为朝廷节省下上亿经费,还因为他的《悯农二首》,因为他在青溪县、桐庐县的所作所为。

  张文瓘现在已经在行宰相之事,离登宰相之位就差半步,

  如果陈青兕与之志同道合,他很期待与之共事,两人一起为万民苍生谋求福祉。

  这也是李敬玄特地询问陈青兕的原因。

  李敬玄与张文瓘共事不过短短半年,但为其心系苍生的德行操守所感召,愿意追随左右,一同为天下苍生出力。

  李敬玄知张文瓘的心思,特地提出来,试探一下他的看法,以便确定是否为同路人。

  陈青兕想了一想,说道:“在下却有不同的看法。”

  张文瓘、李敬玄乃至于李弘都将目光落在陈青兕的身上。

  张文瓘洗耳恭听。

  李敬玄眼眸中却有一丝不满,也没有开口,耐着性子听着。

  陈青兕道:“将改养马地为民田,此举确实可以缓解关中粮食危机。却不知张詹事、李詹事丞是否想过一点,天下府兵以关中为首,每有战事,关中府兵首当其冲。若关中无足够的战马供应,兵士骑术训练不足。在战场上因此吃了败战,损失几何?这该如何计算?”

  大唐折冲军府集中设置于关中,大致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为河东、河南……

  唐军能够战无不胜,与兵卒的配置戚戚相关。

  唐军作战,上到骑兵,下至步卒都有军马供应,有的还不止一匹。

  如精锐的重甲步卒与重甲骑兵这些核心强兵,他们出战一人至少两匹马,一匹自己骑乘,一匹用来背负铠甲。如电视演的那样,将官穿着铠甲行军,那都是扯淡。

  古代猛士膀大腰圆,自身体重两三百斤,再加上数十斤的铠甲,十数斤,甚至数十斤的武器,耐力再好的战马也受不了背着四五百斤的玩意奔走了一路,还能投入战斗拼杀。

  相比牛驴这类牲口,马的生命力是最弱的。它受不了长时间的超重负荷,牛驴累瘫了,休息一阵能够缓过来。马一旦累瘫,几乎等于去了大半条命了。

  唐军作战,最大的消耗不是人,而是战马。

首节 上一节 168/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史前直播:开局成为华夏之神!

下一篇:傀儡太子教你做万古暴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