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8节

  如果是祭拜虞怀王,肯定少不了会有一些正经的勋贵。不是说世子这些,而是身上有着正经爵位的。

  这一次他们能够来祭拜开平王,其实很多人也都心里清楚,他们的父亲、兄长还是有些担心牵涉过多。

  可是下一次去祭拜虞王,就会变得更进一步的在让这些勋贵人家直接站队、表态。

  这里面也有一些肯定和奖赏,要不然徐增寿这些人没有太多资格去朱雄英的墓前祭祀。

  说完这些,朱允熥直接登上车架,大队人马扈从簇拥着朱允熥朝着皇城行进。

  坐在车里,朱允熥陷入了深思,在仔细的思考着今天的一些行动,回想着自己的一些话语和动作。

  应该是没有什么差错,就算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表现,也没有任何的疏漏。

  这一次出来,他只是要在勋贵人家面前露面,要证明自己的纨绔名声名不副实,仅仅只是这样而已。

  不管是王德也好,或者是徐增寿这些人也罢,他们回去后肯定会一五一十的老老实实的说着今天发生的一切,会认真的回想朱允熥的一言一行。

  此前在朝堂上露了一次脸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才好,谁让自己此前的纨绔名声实在太大了一些呢。

  顺便让所有人知道他的出身,皇帝的嫡孙现在有且只有一个,那个此前似乎很被看好的只是庶出。

  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官至太常寺卿、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去世后也是无子,赐葬钟山之阴。

  可是这个赐葬,实际上是老朱格外开恩,吕本原本是没这个资格的!

  出身,朱允熥有着他的优势,这是朱允炆很难比拟的。这些,也是朱允熥最大的底气之一!

第28章 望之不似人君

  朱允熥去了一趟开平王常遇春的墓祭奠,这本来不算是多大的事情,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可是有些事不能只是看表面,很多人觉得这件事情含义颇深。

  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不假,去祭祀也是人之常情,没有人可以在这件事情挑出来刺。

  更何况作为大功之臣,哪怕常遇春已经不在了。可是皇家也应该记得他的功绩,在一些重要时刻派出皇室成员去祭祀,那也是应该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太子还没有安葬。

  朱允熥就大张旗鼓的去祭祀常遇春,还带着很多勋贵人家子弟前往,这一切都是在展现出他的嫡子身份,以及身后的庞大勋贵集团。

  这对不少文官集团的人来说坐立不安,这会让他们有极大的压力。

  任何王朝初期,勋贵集团都普遍更强势,会比文官更厉害一些。

  大明王朝也是如此,在官阶的体现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所谓三公都是正一品,可是无一不是勋贵。

  现在的三公可不是以后的虚衔,这也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让很多人侧目。

  不过这也就是加官、赠官,有些人可以不是很在意。

  可是自从中书省被废,左右丞相也都被废。这是正一品的官职,这也是文官们的梦想。

  他们现在的梦想破碎了,六部尚书最高也只是正二品。

  而在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要是满员的话,至少十个正一品!

  从一品的都督同知就不说了,没有定员的。

  而都督佥事就是正二品,现在一大堆武将身上都是有着这个官衔。甚至一些功臣子弟没有什么功劳,可是看在他们父辈的功劳份上,熬也可以熬出来一个正二品。

  文官们熬一辈子也就是正二品,那些飞鹰走马的勋贵人家子弟很多人都是这个品级。

  再一看,朝堂上一大堆上官、品级的不说,这还不算超品的功臣封爵。

  国公是超品的一等爵,侯爵是超品的二等爵,伯爵同样是超品的三等爵。

  甚至就算是驸马都尉,也都是超品,而且还在伯爵之上!

  文官们,简直就是熬不到头!

  尤其是在开国初年,老朱曾经对亚圣孟子非常不满,曾经一度将孟子抬出孔庙。

  天下读书人沸反盈天,和老朱僵持着。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孟子依然在孔庙、依然是亚圣,可是老朱改了《孟子》!

  读书人是人才,要想治国不能光靠打打杀杀,没有文人的帮助想要治理好江山也非常难。

  老朱也曾经一度想直接对孔子出手,比如说洪武初年定下‘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这一下读书人闹翻天了,老朱无奈,只能收回成命,但他又心有不甘。

  所以老朱对所谓的衍圣公出手,赐给孔府两千顷土地。‘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孔家的人好好负责祭祀老祖宗就够了,做官啥的就不用考虑了。

  在宋朝乃至元朝,衍圣公好歹也是要加官,身上多少挂个职。但是在洪武皇帝时期,衍圣公就是摆设。

  这么做有必要,孔子的影响在那里摆着,老朱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至于孔子的子孙,很多人对衍圣公有怨言,但是没办法,谁让人有个好祖宗呢,这也是宽待读书人的一种表现和手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朱看到这个就怒了。

  孔子觉得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臣子要忠于君主,君主也要对臣子以礼相待,双方多少有个对等。

  而孟子呢,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一下可好了,老朱这样的暴脾气岂能忍。他废黜丞相制度就是加强皇权,哪能允许有人鼓励大臣视皇帝位仇人的?

  所以老朱下诏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

  结果读书人不答应,不少人死谏。

  老朱看似是认怂了,可是无数读书人视作经典的《孟子》都被老朱删改了。

  四书之一的《孟子》成为了《孟子节文》,这才算是定下来科举制度,正版《孟子》不作科举题目,一切圣贤中正之学以《孟子节文》为标准。

  到底谁赢了谁输了,这也很难说。

  妥协、制衡,这也是政治当中的重要一环。

  强势如老朱,也没办法做到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意思来。可是达到了一些目的,就足够了。

  读书人的梦想是什么?

  是传播圣人教化、天下大同,是青史留名、辅佐君主.

  这些可能太宏大了,具体一点的就是他们希望皇帝能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他们喜欢的是两宋时期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武将在他们面前地位低微,是武人的生杀之权被读书人掌握。是皇帝就算是再暴怒,也不能杀读书人、不能杀文官。

  他们也喜欢蒙元,虽然有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乞的说法。读书人,甚至只是比乞丐强一点。

  但是很多读书人不认可,这个说法是元代南宋诗人郑思肖所作,是南宋遗民抹黑之作。

  读书人看到的是蒙元时期,统治者将宋代时期的‘扑买’扩大为包税制。

  洪武皇帝曾经认为蒙古人失去江山,是因为‘宽’。这可不是宽仁,而是蒙古人的懒惰、怠政。

  蒙古人不需要汉人服兵役,很多人觉得这是恩典,而不是说蒙古人不相信他们。色目人负责收税,很多地方没有官员。看似百姓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可是地主豪绅欺压百姓,可以轻易的积累大量财富。

  那些人可不在乎所谓的四等人制度,不在乎是汉人还是南人。蒙古人、色目人在他们的头顶也没关系,以至于到了现在,还有很多大元遗民。

  比如说张三丰,就是自称大元遗老。对于老朱的召见,张三丰屡次不应诏。

  明初诸人,皆不忘元廷,无意出仕。

  这不是个别现象,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不愿意为张士诚效力,也不愿意为老朱效力,自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理学家郑玉不事二主,朝着北元跪拜后自缢。

  所谓‘元末殉难者多进士’,这些读书人算是既得利益者,可不在乎底层百姓是不是水深火热。

  到了大明,他们也是极力的想要改变现在武贵文轻的局面,想要摆脱文官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诛杀的处境。

  现在一些读书人急了,他们是真的开始担心起来了。

  先皇太子朱标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清楚,就算内在狠辣果决和皇帝如出一辙,但是表面还是宽仁的样子。

  现在太子没了,朱允炆就很好啊,自小接受儒家教育、锐意复古,出身也是书香门第,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密切。

  本来大家都期待着他被立为皇储,以后读书人的处境可能就有极大的改变了。

  可是现在倒好,朱允熥这个此前纨绔之名在外的皇三孙蹦出来了。在朝堂大闹一场之后,让黄子澄现在还在狱中,詹徽如芒在背。

  先不说名声如何了,单单就是他在朝堂露面那一次,不少文官就觉得这不是‘仁君’,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且现在还和勋贵走的那么近,甚至此前文官们被勋贵殴打,据说都是这位皇孙授意的。

  本来有机会看到天亮了,对于未来有了很多的期待。但是现在朱允熥这个皇孙横插一杠子,很多人心里不安。

  他要是成为了皇孙,很有可能继续重用勋贵外戚,对文官百官压制。

  而在文官们内心担忧的时候,老朱下达圣旨,召在外藩王返京,为太子出殡送葬。

第29章 沉住气

  朱允熥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变,在祭祀完常遇春后,他回到了皇宫。

  还是几乎每天都要去给朱标守灵,偶尔会召侍读、侍讲,甚至都没有刻意的跑去找老朱。

  朱允熥的表现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很多人以为他会乘胜追击,尤其是在此前刚刚在朝堂上下展示了一波存在感之后。

  但是他现在忽然这么低调,真的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朱允熥可以很从容,但是朱允炆没办法淡定。

  他更加形容枯槁了,以至于每次出现在朱标灵前的时候,不少文官都心疼不已。

  可是朱允炆形容憔悴的跑去找老朱请教学问的时候,老朱可能会表达心疼一下。但是没了此前‘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的态度了。

  这一切才让朱允炆无比的担心,皇祖父的态度变了,短短的时间里变了太多!

  回到了东宫,朱允炆立刻找到了吕氏,“母妃,皇祖父对我越发冷淡了!”

  吕氏也忧心忡忡,说道,“本宫让人打探了消息,那个纨绔子在学你!他时常请教学问,肯定是跟你学的!”

  朱允炆也深以为然,他说道,“大本堂的那些教习多有被他召见,也有人给他讲史乐。我思来想去,他肯定是要装作勤学的样子!”

  吕氏就更加担忧了,“他本就有勋贵支持,前几天去祭祀常遇春,好多勋贵都去了。他现在要是再读书,那如何是好?”

  朱允炆一听就更加糟心了,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纯孝’以及擅长读书。可是如果朱允熥现在也读书了,那优势就要减小。

  哪怕朱允炆也觉得就算是朱允熥寒窗苦读也比不过他,但是他更清楚朱允熥不需要多么有文采,只要有一个会读书的姿态,很多人就会称颂不已。

首节 上一节 18/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宫太监:从后宫开始权倾朝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