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第22节

  而自从此次埋伏之后,张曼成彻底谨慎了起来。他宁可错失良机,也不敢再冒一丝风险。

  如此,张曼成便全力依靠兵力优势,一点点去吞噬宛城。不出十日,大汉军队无力为继,宛城失陷,南阳郡失陷。

  如此一来,整个荆州情势都危急了起来。更严重的是,南阳郡四战之地,向北可直接威胁洛阳,而若向东进入中原,那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到那时,一旦张曼成大军与中原之地的张梁与波才汇合,那皇甫嵩与朱儁必败。如此,汉室危矣,天下危矣。

  在系统的影响下,众多千古人杰虽暂时只有小部分汇聚一堂。但很明显已经让黄巾的势力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虽然只是现在保持着这种转变。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千古人杰的不凡,在他们的暗中操作之下,本来迅速走向落幕的黄巾起义仍然坚挺,持续地消耗着大汉为数不多的元气,为他们自己未来奠基。

  再说黄巾,本来黄巾形势一片大好,但张角的一道命令却使天下形势再次有了反复。

  或者说,张角明知会出现这种原因,却不得不为之,在这一刻,黄巾起义的弊端终于暴露出一丝。

  黄巾起义之后,短短时间之内,黄巾军却势如破竹,眼看就要席卷天下。而在这时,张角却下达了一条洗劫天下世家的命令。而这道命令的背后却是黄巾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

  黄巾终究是不事生产,尽管起义前张角已经有计划地储存了一批粮草,而起义之后,黄巾军又通过不断的掠夺积累了一批粮草。

  但终究是坐吃山空,再加上黄巾军庞大的人口数量。起义不及两月时间,黄巾军便产生了粮食危机。

  其实,张角在起义之初就对此种情况做出了预料,也早早进行了一些措施以防万一,并派出官员前去治理攻占下的地方。

  但黄巾军之人皆是平民等社会底层出身,这些人或许冲锋陷阵还可能有一丝勇力。但让其治理地方,发展民生却是真的为难他们了。也正是因此,张角虽竭力想要恢复地方秩序,恢复民生,却效果不显。

  面对杀红了眼的黄巾军们,再加上张角已经下达了洗劫世家的命令,一些大一点的世家还好,而大部分中小世家却遭了殃。那些中小世家甚至都来不及收适金银细软,便纷纷远循他方,有些世家甚至都来不及逃跑,便被攻入府中的黄巾军乱刀砍杀,满门诛绝。

  作为大汉最有权势的一个阶层,世家势力又岂会如此坐以待毙。何况吃了如此一个大亏,若不报复回来他们也咽不下这口气。

  而对于一些世家精英来说,他们已经看穿了这帮乱民的本质。他们世家再想坐山观虎斗,伺机进一步控制影响力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若不尽快平定这场黄巾之乱,恐怕他们世家阶层也会随着大汉而元气大伤。

  一时间,出自私心也罢,出自公心也罢。大汉诸世家皆是出钱出粮,为朝廷打造兵甲,筹备军队。世家势力在短时间内竟帮大汉组织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新兵,虽是战力不敢保证,但毕竟兵甲齐备,比由农夫组成的黄巾军强多了。

  有些世家精英子弟甚至直接加入大汉各路大军之中,或充当将领,指挥大军作战,或是充作谋士,为诸将出谋划策。

  世家大族不愧是当今天下最有权势的一个阶级,虽还未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巅峰时期,成为世家门阀,但此时的势力已然不弱。

  得到了世家大族全力支持的汉军兵力上虽仍处于劣势,但却硬生生地挡住了黄巾军一波接一波连绵不断的攻势。黄巾军之前全面占据上风的优势势头戛然而止,双方大战一时间维持在一个巧妙的平衡之中,双方在冀州与中原两处主力战场一时间真正僵持了下来,谁也奈何不得谁。

  中原与冀州战场是僵持了起来,但并州之间的大战才要开始了。

  之前已经说过,水浒四大寇之一的王庆曾在并州吃过大亏,后来王庆因不甘就这样咽下这口气甚至自留在并州,做了那并州黄巾渠帅。

  此次黄巾起义,声势之隆惊遍天下,一时间大汉人人自危。以王庆那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王庆竟想方设法,亲自去各处游走,而调集了二十多万黄巾,汇聚在并州之外,准备攻破并州,以报当年战败之耻。

  当然,这二十多万黄巾除王庆与田虎二人当初聚集的强盗土匪外,只有少部分是并州信众,且数量可忽略不计,其他黄巾皆是王庆发动关系从周边几州调集而来。

  以李翔的霸道,并州人口本就不多,虽这些年召集而来的流民已极大改善了这个情况,但战乱之世,人口本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李翔又岂能任由黄巾在并州发展教众。由此,并州黄巾教众稀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56章 灵帝一旨惊天下

  虽然王庆与田虎二人齐齐纠结了二十多万黄巾,但李翔却是毫不担心。

  首先,并州这些年已经组建了十五万大军之多。而这十五万大军除六万大军随蒙恬镇守雁门之外,还有三万大军分散在并州各地,镇守并州各地方。

  也就是说,并州还有六万大军随时可以出发,迎击王庆。而敌方人数虽众,但却皆由刚刚走出农田的农夫组成,装备简陋,战力严重不足。而己方兵虽少,却皆是训练多年的精锐,兵甲齐备,战力强悍。

  而至于并州如何能保持十五万大军之多,自然是通过屯田了。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历史中行之有效且适应彼时情况的政策,李翔自然乐于去效仿。

  反正对李翔来说,只要能增强自己就行了,抄袭什么的并不重要,反正三国时又没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权。

  而原史中三国乱世曹操所行的屯田法,自然是李翔的首选了。毕竟曹操能够通过一个在先后几次大战几乎被打废了的兖州成为三国最大的霸主,枣祇推出的屯田之法作用不可谓不大。

  在历史中,枣祗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

  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陷入了饥饿之中,流民遍地,社会严重动荡不安。

  许多诸侯,甚至曾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甚至有野史记载,曹操在最困难的时期,甚至曾用肉靡充当军粮。由此,当时的粮食问题可见一斑。

  而枣祗的出现却解决了曹操的大问题。枣祗建议曹操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寓兵于民,兵民合一,进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而枣祗也不负曹操所望,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曹魏势力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为之后的大战一提供了保障。

  屯田之事暂时不提,先谈王庆之事。

  而李翔之所以并不担心王庆的威胁,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太行八径的存在。有太行八径在,王庆从周边名州调集而来的黄巾大军根本进不了并州。而已在并州内部的田虎势力,根本构不成威胁。

  之前,对付王庆与田虎之时,李翔虽因一些原因有意放水,但这可不代表对方毫无损失。而事实上,仍在并州内部隐藏着的田虎如今也只剩万余残兵败将了。

  以如今的田虎,还不够资格和王庆里应外合,威胁并州。

  而就在李翔准备起兵迎击王庆的黄巾军之时,一道来自洛阳朝廷,更准确的说是来自汉灵帝刘宏的旨意打乱了李翔的一切计划。

  任何人到了绝境都会爆发出百分之好几百的潜力来实现自救。汉灵帝刘宏也不例外。

  面对大汉的困境,虽然得到了大汉世家的全力支持,可黄巾军暂时还没有任何被压制下去的苗头。在这种情况下,汉灵帝终于慌了。

  再昏庸的皇帝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亡国之君,汉灵帝如何又能例外?

  在大厦有将倾之势时,汉灵帝终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汉灵帝先是下令时下放给十三州的刺史们更多的军权、行政权,并允许地方豪强招募私兵部曲,与官兵共同镇压黄巾军。

  或许汉灵帝认为如此还不够镇压黄巾,解决危机,而后马上又下了另一条命令。那就是废史立牧,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

  当然汉灵帝刘宏此次最惊人的不是这道命令,而是下发这道命令之后的做法。

  汉灵帝旨意一下,便是先后封了六位州牧。汉灵帝立刘表为荆州牧,立刘繇为扬州牧,立刘虞为幽州牧,立李阳为并州牧,命令四人调集精兵前往中原平叛,各州只需留下维持各州的少量兵力即可。

  随后又封卢植为冀州牧,皇甫嵩为豫州牧,朱儁为豫州刺史,命三人汇合四州援兵后全力解决冀州与中原两处战场的黄巾。

  当灵帝旨意下达之后,天下有识之士皆是大吃一惊,李翔亦是也不例外。

  汉灵帝这是真的要拼命了,但李翔却又不得不说在必要情况下这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

  汉灵帝连封荆,扬,幽,并四州州牧,说是留下必要少部分兵力维持局面便可,其余精兵派去冀州与中原两处战场,实际上这却是要以四州以赌注,集中兵力在冀州与中原解决黄巾主力。

  这是一场豪赌,赢了黄巾被灭,大汉可得喘息之机。但若输了,恐怕大汉关东之地都要输出去了。

  而封四州州牧,给予州牧军政大权以及令地方豪强私募部曲恐怕也是为了拖住这四州黄巾,不让他们影响到主战场了吧。

  历史上的废史立牧是由汉室宗亲刘焉提出,而这一提议也为未来诸侯割据,大战连连埋下了导火索。

  但此次的废史立牧却由汉灵帝自己提出,而这一举措未来不知如何,但面对此时的危机,还真说不定能给大汉赢来一个渡过他的机会。

  对此,李翔也只能暗暗想到,果然,人都是被逼出来的。连汉灵帝这样的帝王,都能想出这种大胆的想法。

  但汉灵帝这一道旨意却打断了李翔的计划。面对汉灵帝的旨意,这兵要不要出?若出兵的话,要出多少才能既不影响到并州的安全,又能迎合汉灵帝的心思?出兵的话,仗要怎么打,是保存实力还是速战速决?

  一时间,因为汉灵帝这一道旨意,无数的问题摆到了李翔面前。

第57章 出兵冀州

  并州。

  “怎么样,两位军师,不知对此道旨意看法如何?”李翔一脸为难地对着王猛与韦孝宽问道,灵帝的这道旨意真是给李翔出了一道大难题。

  他汉灵帝愿意拿四州赌与黄巾之战的顺利,可他李翔可舍不得拿并州去赌。若兵力抽调的多了,面对匈奴与王庆田虎的两面威胁,并州即使无碍,其损失到时候也不知有多少,甚至这四年发展都要生生被废,一夜回到解放之前。

  对于李翔的忧虑,以王猛与韦孝宽两人的智慧,又怎么能不知道?

  但王猛与韦孝宽两人却看得很透彻,如今黄巾势力看似势大,但却皆是空中楼阁。若无像李翔这样的野心家推波助澜,为黄巾暗中保驾护航,恐怕汉室现在已经离平定黄巾之患不远了。

  但即便是像李翔这样的野心家,也只是寄希望于黄巾势力可以尽可能地消耗大汉的元气。对于黄巾势力可以真正地推翻汉室,他们想都没有想过。

  因为黄巾不事生产,一切物资需求皆需掠夺,若大汉选择坚避清野,延城坚守,不见得不能把黄巾军拖到弹尽粮绝,无力再战。除非张角有能力恢复地方生产,但那需要大量的文官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黄巾最缺的。

  但如果真靠一个拖字得到这场大战的胜利,但恐怕到时大汉最富有的中原地区就直接毁了。

  照这样分析,还远远不到对汉室取而代之的时候。何况,两汉延续四百余年,汉室威望早已深入人心,可不是那么容易取代的。无论是对于李翔来说,亦或是大汉其他地区潜藏的野心家来说,暂时继续听从朝廷的命令还是很必要的。

  两人想了又想,终究是最先跟随李翔的王猛率先出言,“主公,如今大汉恐仍未到灭绝之时,主公还是需暂时继续听从朝廷的命令,此次兵马,恐怕我等是非出不可了。”

  虽然早已知道会是这个答案,但真听到王猛如此说出,李翔心中仍有些许不甘。

  毕竟他早就与王猛与韦孝宽商量过,此次大战只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是了。

  即便他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成为一州刺史了。毕竟他的父亲已是并州刺史,哦,不,现在应该是州牧了,他若再是刺史,那还得了。

  李翔猜想,即便他立下滔天大功,运气好些,也不过在并州或周边几州当个郡守。而若运气不好,去离并州天南海外的地方当个郡守或是被召集进京当个不大不小的闲职。

  考虑到他的年纪,恐怕最大的可能还是封个品阶不大的侯爷,当个虚职。

  而这却仍是建立在立下大功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并州军付出一定的伤亡是必定的。

  而如今若是遵守灵帝旨意出兵,李翔却觉得更冤。毕竟无论是冀州还是中原,那可都是几十万人的战场,纵使他有意保存实力,恐怕出征大军伤亡也不会少。

  而到那时又岂是他想保存实力就保存实力的吗。毕竟到达冀州后,他还要名义上接受卢植的指挥,有些事又怎是他能决定的。

  付出代价却得不到想要的回报,这才是李翔不愿出兵的真要原因。

  而就在李翔陷入思考的这一段时间,李翔却是猛然听见韦考宽开口了。

  “主公,此次出兵是必须的了,但出兵要怎么出,出多少兵却还是需要细细考量。”韦孝宽一脸认真的说道。

  李翔仔细一想,确实,既然如今出兵已成了定事,那有些问题也就不便纠结了。

  剩下的只需考虑像韦考宽说得那样,该如何出兵,出多少兵力最为恰当,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对于李翔来说,帮助汉室与黄巾征战而得不到可观的回报,产生的损失便是不必要的损失。

  还不待李翔发问,王猛和韦孝宽竟是要同时开口。

  两人对视一眼,当即王猛拱手一礼,退后一步,示意由韦孝宽先行开口。

  韦孝宽见此,虽对王猛心中感激,却也没有多说什么,有些事情记在心中便可以了。

  随后只听得韦孝宽缓声道,“主公,如今我并州大军虽众,然蒙恬将军的六万大军决计不可轻动,这数年来,南匈奴有完颜阿骨打这位雄主在,实力不仅恢复到了雁门战前的水平,反而又是增长不少。虽其仍有铁木真的蒙古一族牵制,双方这些年磨擦不断,然事关北境安忧不可不慎重。

  镇压并州的三万大军亦不得轻功,毕竟并州内部还有田虎这股残余势力,往日不起眼,现在却有点麻烦了。田虎残存兵力虽是不多,但以三万兵马驻守整个并州却也是极为勉强了。

  因而,主公,如今也只有从准备迎击王庆的大军中调离一部分出并了。”

  李翔暗暗思量,也确实只能从迎击王庆的三万大军中抽调了。

  只是,这样一来,并州内部就只能被动防守了。面对王庆势力,也只有固守太行八径,而无主动进攻之力了。

  “不知两位军师,此次我等不知出兵几何才最为合适。”虽然心中已有了答案,但李翔仍要向王猛与韦孝宽这两位智者确认一番。事关并州安危,李翔却是不得不慎重。

  “主公,此次若要出兵,三万最为适宜。若再少恐为朝廷诸公不喜,而若再多恐面对王庆势力压力过大。毕竟,王庆的黄巾军虽战力平平,人数却始终是个问题。二十五万黄巾大军,蚁多亦会咬死大象,却是不可不防啊。”

  刚才王猛主动让了韦孝宽一步,此刻韦孝宽却是又把机会让回给了王猛。

  王猛再次微微思量,便是又道,“主公,此次出兵还是需以骑兵为好,这样一来,我军损失也少一些。”

  听到王猛此言,李翔眼前一亮。

首节 上一节 22/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