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09节

  赵吉结合着自己身体原主残留的记忆,

  确认了自己原主的记忆中,大宦官童贯,也确实是长有胡子的。

  这不太科学啊!

  赵吉思忖着:

  童贯是没有被净身的假太监?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皇宫中,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绝对不可能让没割之人混入后宫的。

  除了战国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年岁渐老,力不从心,只好弄来了一个没有净身的假宦官嫪毐,去侍候嬴政他妈赵太后……

  那么,少年时入宫的童贯,有可能是发育较早,净身之前,或许是就已经长了胡子?

  再或者,童贯的身体特殊,也就是那种隐‘高’的,没有长在外面,其净身时只是割去了外表的累赘?

  所以,还能悄悄地在他的身体之内,分泌雄~姓~激素,所以宦官童贯能长出胡子?

  此时,得到了赵官家在众将而前公开免罪的童贯,向赵官家介绍起了这次随他南下而来的西北军中的主要将领:

  “官家,这位是鄜延路总管、此次南下暂为左军统制的刘延庆!”

  “臣刘延庆,参见官家!”今年五十二岁的刘延庆向赵吉叩首。

  “刘爱卿平身。”赵吉淡淡道。

  他把这皇帝的逼格,拉得满满的。

  赵吉早就知道刘延庆的大名,这不就是“中兴四将”中,那位遇强敌擅于撤退的“长腿将军”刘光世的亲爹吗?

  童贯继续介绍道:

  “官家,这位是彰化军节度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怀德军事、怀德军都总管、此次南下暂为右军统制的杨惟忠。”

  “臣杨惟忠,参见官家。”今年四十八岁的杨惟忠,声音洪亮,叩拜道。

  “爱卿快快平身。”赵吉亲手扶起杨惟忠,赞誉道:

  “惟忠,这名字,起得好啊!”

  杨惟忠老脸一红,躬身抱拳,有些惭愧地说道:

  “谢官家赞誉。臣杨惟忠,必当为国尽忠,保境安民。”

  赵吉微笑着点了点头。

  作为穿越者的他,是知道杨惟忠这名字是个化名,不过已经用了二三十年了,暂时还不被大宋朝堂所知。

  杨惟忠是出生在辽国的汉人,其在辽国时的姓名叫康炯。

  杨惟忠的曾祖父是宋仁宗时并代都总管康保裔,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康保裔兵败高阳关,被辽军俘虏。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康保裔降辽,受封昭顺军节度使为不波及大宋境内的家中老母子女,康保裔改姓为杨……

  宋哲宗元祐六年,二十岁的杨惟忠为洗祖先之耻,秘密地离辽归宋,于环庆路环州通远以西番部族族人身份,参军入蕃兵,并登记名曰杨惟忠。

  杨惟忠弓马娴熟,从小小的一名蕃兵做起,抗击西夏、保疆卫国、战功无数,二十八年间已被提升到如今的武将高官。

  赵吉对于杨惟忠用这个假名、隐瞒出身,还是能理解的,毕竟,若是他报出其曾祖父是降辽的宋将,那么,他可能连参军的资格都没有,何谈能因战功走到如今的高位呢?

  赵吉对这次南下的西路军中三位实权派人物童贯、刘延庆、杨惟忠,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战情:

  如今方腊匪军已经打到了富春城,距离这杭州城不到五十余里地,极可能在最近一两日之内,打到杭~州城外……

  赵吉问道:“三位爱卿,朕思得一破敌之策,不知可行否?”

第152章 兵者国之大事,上阵父子兵

  第一百五十一章兵者国之大事,上阵父子兵

  童贯、刘延庆、杨惟忠,听到赵官家要说破敌之策时,他们三人皆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认真样子。

  赵吉道:“杭州城内,由王禀率领禁军和厢军,共计两万余兵将守城。

  当方腊匪军来攻打杭~州城时,朕还会将朱冲和朱勔父子的人头,悬挂于城楼之上;在配白绢红字的招安标语,以瓦解敌之军心。

  三位爱卿领西路军,分兵左右两路,先驻扎于杭州城外。

  刘延庆和杨惟忠分领左右两军,互为犄角之势。

  等到方腊匪军攻城不下之时,刘延庆、杨维惟率所部兵马,冲杀向方腊匪军的左右两后侧翼。

  方腊匪军向前不能攻下杭~州城池,又遭我大宋西路军的左右夹击,其必然溃败。

  那时,刘延庆、杨惟忠二位将军,率领所部兵将,继续追击溃败的方腊匪军。朕还会在方腊匪军败逃的路上,先行安排一支官军进行阻击……

  到时,力求合围住方腊匪军,不让贼首方腊逃脱。

  三位爱卿,

  兵者,国之大事也!

  三位爱卿皆久经沙场,请以实相告,看朕所想出之计,可行否?”

  领枢密院事、大宦官童贯无比震惊!他万万没想到,擅长书画的赵官家,如今也这么懂军事了吗?

  转而,童贯的脸上,露出一副无比钦佩的表情,赞叹道:

  “官家圣明啊!官家所想出之计,比春秋的孙武用计都要强上百倍呢!”

  赵吉一笑,知道这个大宦官童贯擅于奉承,他的话不能当真。即便朕是天选的穿越者,论玩计谋和战术,绝对比不过那位能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啊!

  刘延庆略一思考后,震惊地说道:

  “官家圣明,此计甚至妙!”

  赵吉听到在西北带兵多年的刘延庆都这么说后,心里稍安。

  “臣杨惟忠,敢问官家,如何能断定方腊匪军,就一定会来攻打杭~州城呢?”

  赵吉终于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心里还是能接受不同意见的。毕竟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现在还只是一个外行,是正在学习、进步中的。

  不过,对于杨惟忠的疑问,赵吉在心里敢肯定,方腊匪军是一定会来攻打杭~州的。

  这一点,穿越者赵吉能确定。

  毕竟,在他所知道的历史里,方腊起义后就是率军打下了几个州县后,便来攻打的杭~州城,并且因大宋东南的军事防务松驰,方腊匪军几乎是没费劲就把杭~州城给攻打下来了。

  赵吉说道:“朕知方腊举事后,其率领匪军一路进攻州县,观其行军路线,正是奔着这杭~州城而来的。”

  杨惟忠躬身抱拳,又道:“臣亦看出方腊匪军欲攻杭~州城,然则,方腊若是听闻了官家已经御驾亲征,坐镇于杭~州城内,方腊匪军还能敢来打杭~州城吗?”

  赵吉一笑,道:“朕已经派出了三位招安使者,于昨夜去招安方腊。

  据探马回报,三位招安使者,已被方腊给扣于匪军大营内,至今未归。

  朕猜测,那三位招安使者,多数已投敌。

  如果,那三个招安使者中有一人投敌,便会招供出杭~州城内的军情。

  志在争取夺天下的反贼方腊,若得知,朕只带了一万多禁军进入杭州城,再加上杭州城内原本调来的那战斗力较弱的近万人的厢军,

  加在一起,这么大的杭~州城内,才有区区两万左右的官军。

  卿等想一想,有志于争夺天下的方腊,会不会来进攻杭~州城呢?”

  大宦官童贯急忙附和道:“官家所言极是。方腊必会率部攻打杭~州城。”

  刘延庆也附和道:“臣延庆,赞同官家之圣言。”

  杨惟忠却道:“官家分析得在理。不过,就是不知方腊匪军,能否如官家所料那样,弃富春城而不攻,却绕路来直取杭~州城呢?”

  赵吉一笑,道:“朕昨夜到今晨,派出了数十批探马,据探马回报所讲,方腊匪军的前部已经开拔,连夜弃富春城不攻,绕路北上,往杭~州方向而来……”

  听到了这些后,杨惟忠回奏,道:“若是军情如此,臣杨惟忠便认同官家所用计策。官家此计,甚好!”

  童贯却对杨惟忠讥笑打趣,道:“杨将军费了这么多口舌,最后不也还是要赞同官家用计甚好吗?

  吾不是早就说赵官家用计甚妙了吗?”

  刘延庆则是撇着嘴角,露出一副讥笑杨惟忠的狂傲表情。

  杨惟忠却正义凛然地对童贯,道:“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儿戏。吾问得军情后,方能赞同赵官之计。”

  赵吉一听,非常赞同杨惟忠的做法,毕竟这杨惟忠是经过认真思考,又询问了军情后,才赞同朕的计策,不像童贯和刘延庆可能只是为了拍朕的马屁,才赞同朕之计的。

  杨惟忠继续说道:“臣惟忠,敢问官家,城内布防之事,定要万无一失。

  毕竟,方腊匪军到来后,会主攻哪个城门,不得而知。

  只有城池守好,才会有后面吾率部与刘将军率部,左右合击,冲杀敌军两翼之战术。”

  赵吉如实道:“杭~州城内,有王禀将军坐镇,已经将城防布置得妥当。必能顶得住方腊匪军的数次攻城。”

  在这里,赵吉没有多说王禀擅于守城之事,毕竟那都是未来的事情。

  杨惟忠这才放下心来,再次表态,道:

  “官家所想出的计策甚好。准备周全,此计可行!”

  赵吉微笑着说道:“三位爱卿,既然认为朕之计可行。那么,等到方腊匪军攻城不下,‘再而衰、三而竭’之时,朕会命人在城楼之上,以鼓声为号。

  到时,刘爱卿和杨爱卿,闻城楼鼓声大作,便率领左右两部,分攻夹击方腊匪军之左右两翼。”

  刘延庆和杨惟忠领旨、得令。

  童贯笑吟吟地说道:“官家,此战必胜。臣童贯,在得到官家的调兵圣旨后,便在西路军中,挑选出二位能征善战、军功无数的刘将军和杨将军,各领所部精锐兵马南下剿匪!”

  赵吉微微一笑,他知道童贯又在借机对朕进行奉承赞美,然后再顺便地以夸他调来的这两位主将厉害,进行自我表功呢。

  此时,刘延庆给童贯使了一个眼色。

  虽然,刘延庆使这个眼色时,自我感觉挺隐蔽的,

  不过,看似赵官家不经意地望向码头岸边运河里停着的那些运兵大船,

  其实,赵官家还是瞥见了刘延庆,正在给童贯挤眉弄眼呢。

  童贯得到了刘延庆的暗示后,立即向赵官家叩拜道:

  “臣童贯启奏官家,俗语有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如今,奉旨南下的这支西北军中,便有一对敢于上阵的父子。”

  “噢?!”赵吉故作惊叹。

首节 上一节 109/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