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75节

  其实,赵吉一方面确实是高兴于自己这位穿越者,因为见东南的方腊起义后,还没有形成野火燎原之势,提前扑灭了为害东南的方腊起义,这当然高兴了。

  另外,赵吉急于开武举恩科考试选拔大宋的为将之才,也是他这位熟知两宋历史的穿越者,知道距离金国灭掉辽国、直接南下进攻大宋的时间,剩下没有几年的时间了。

  朕,一定要准备周……。

  因为朕这位穿越者带来了蝴蝶效应,那么原本应该是在靖康之变后。崛起的南宋抗金名将诸如岳飞等人,会不会因此被埋没于朕所穿越的这个世界里的历史长河里呢?

  也就是,有了朕的一系提前预防金军南下,阻击金军于大宋国门之外,甚至是朕的大宋在这几年的励精图治、秣马厉兵后,甚至可以反攻强大的金国后,就将现在才十七八岁的岳飞、二十来岁的吴阶、王璘等一大批未来优秀的抗金名将给埋没了呢?

  故此,赵吉便急着增开武举的恩科。

  此时,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出列躬身拱手,问道:

  “微臣郑居中,请官家明示,明年春几月增开武举恩科?以让兵部提前有所准备。”

  赵吉看到郑居中考虑得很周到,便高兴地点了点头,略一沉思,便道:

  “今日,朕便下诏全国,增开于明年宣和三年增开武举恩科。

  明年一月,大宋各县,举行武举【县试】。

  明年三月,各州府,开武举【解试】……”

  赵吉说到里略停顿了一下,回想一下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

  嗯!自己在这次朝会上,没有说错。

  明清时的科举或武举,县一级考试称为童试,但是宋朝时这种县一级的考试直接称为【县试】,考中者为文秀才或武秀才。

  乡试,也是明清时的叫法。可是在唐宋时,称乡试为“乡贡”或“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时,州府一级的考试虽然叫乡试,但是,却把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这也是因为沿用了宋朝时称州府一级“解试”的叫法。

  赵吉知道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解元,就是明朝时的唐解元,即唐伯虎。

  唐伯虎以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的身份,入京参加大明朝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时,按理来说,他最次也能考上一个进士或同进士出身的。

  不过,这位唐解元,点子背啊~!

  唐解元却在会试时,被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唐伯虎无缘科场,丧失进取心,游荡于江湖,埋没在诗画之间,虽成一代著名诗画大家,但他晚年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赵吉胡思乱想至此,又继续说道:

  “明年六月,在京城武举【会试】。会试出榜后,七日内择吉日举行殿试。”

  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建议道:

  “微臣居中认为,明年一月开武举【县试】,三月开武举【解试】,六月开武举【会试】,期间相隔二至三个月,是否急了些呢?”

  赵吉斩钉截铁地说道:

  “急?!

  固然是急了些!

  这便是朕急于想让各地的贤良勇士,充任到我大宋军中,做好保家卫国,强我国威!

  不过,燕国倒是也提醒了朕。

  如此之急,有些偏远之地的贫困武举考生,恐怕一时难以凑足路费和住宿费。

  朕下旨:

  让各地县衙出资,赠给【县试】后的武秀才钱财,以助其去往州府参加解试之路费餐费住宿费。

  武举【解试】中举者,各州府还要派最快之舟车,走官驿之陆道或水路,送武举人入京参加【会试】,亦要赠武举人不善来往之餐费住宿费。

  如此一来,既便我大宋偏远之地的武举人,也能按时入京参加会试。

  更显我朝,对武举之礼重!”

  郑居中一看,赵官家安排得如此周到,自己怕武举各级考试时间相隔过短的担忧已经解除,便恭贺道:

  “官家圣明,想得周全,微臣佩服。”

  郑居中归列……

  朝会之上的文武百官中,表情不一。

  武职官员,心中高兴……

  文官们心中却疑惑:

  如今的赵官家为何这般急着开武举恩科呢?

  而且还开创了大宋历史先河,这般重视武举考试,甚至给武举考生的待遇,都已经超过了文举考生……”

  朝会上的文官为首者,太宰余深出列,启奏道:

  “官家提倡文武并重,可喜可贺。

  然则,武举应试之时,对武举考生如此优待,让各地官府出资赠给武举考生以路费、餐费、住宿费;这是文举考生所不曾有过的。

  微臣余深,恳请官家能否也效武举之法,给明年文举考生以同样之优待呢?”

  赵吉知道这位余太宰,只在为天下读书人的文举考生争取利益,无可厚非。

  虽然赵吉急于通过武举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将领,补充到大宋军中的基层单位,故此要增开武举并给武举考试更好的待遇,

  但是,穿越者赵吉还是知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道理。

  国家无论是刚刚建立还是在后续的和平发展中,都是需要文臣来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当国家出现战事时,就需要武将稳定四方。

  赵吉微微一笑,便道:

  “余太宰之言,甚是有理。朕准奏!

  从今往后,文举考生亦可享受官府赠给之路费和食宿费!”

  余深带头叩拜道:

  “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朝会上的文武百官纷纷地附和,道:

  “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物别是朝堂中通过(文科)科举出身的文官员们,山呼万岁之声更加响亮。

  这也是他们这些文官,不愿意看到大宋以后变成了“重武轻文”的真实心声。

  赵吉又道:

  “我大宋自立国至今,武举制已臻于规整。

  武举被纳入科举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

  如今,诸位爱卿,对武举考试,还有何改进之策否?”

  朝会上的文武百官,互视无语,心中暗想:赵官家,你都说了如今‘武举制已臻于规整’,吾等还有何改进的建议呢?

  赵吉看着群臣没有意见发表,他却说道:

  “如今,武举要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本是为了选择文武兵法韬略皆佳之将才。

  然则,朕御驾亲征东南后,观西北军中小校韩世忠以勇武过人,虽然其人未必懂得多少兵法韬略,他却以一人之勇,可冲杀进入敌阵斩敌数员大将,生擒贼首方腊。

  诸位爱卿,试想一下,天下之大,若还有如韩世忠一般的乡野勇夫,参加武举,只因为还要参加【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结果将会如何?”

  赵吉的话,引起了群臣的深思。

  向来善察圣意,也一向站在赵官家立场的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出列,启奏道:

  “官家所言甚是。

  令微臣居中,茅塞顿开!

  微臣居中,抖胆请试答一下官家之问。”

  赵吉点了点头,说道:“郑爱卿,你回答吧!”

  郑居中道:

  “我大宋开国至今,规定武举不能只考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令考生从《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兵书战策中,对答武举【内场】之策论。

  试想一下,天下之大,若还有如韩良臣一般的乡野勇夫,

  虽然,其武功极好,

  但是,其在文墨上,甚至还不及韩良臣者,应该有不少。

  如此之人,应试武举时,即便在外场弓马骑射等武艺考试中,出类拔萃;

  然则,只因其还要参加【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其结果便会名落孙山!”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听到郑居中的分析,深以为然地微微颔首。

  赵吉也微笑着点头,道:

  “燕国公分析得甚是!

  然则,燕国公,有何破解之法?!”

  其实,赵吉早就想好了破解大宋这种教条的武举制度之法了。

  只不过,他是想让朝堂中的大臣们提出来,最后再由他拍板决定。

  郑居中略一深思后,启奏道:

  “微臣居中认为,若改武举选材之法,可将武举分为三种考试。

  第一种是,沿用大宋原有之【外场】考弓马骑射等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

  第二种是,只考【外场】考弓马骑射等武艺。

  第三种是,只考【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

  微臣不知圣意如何?”

  赵吉一笑道:“郑爱卿所提的第三种武举之时,只考【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不要!

  朕不需要像赵括那种只会纸谈兵者!

  从明年开始,取郑爱卿所提出的前两种武举之法,进行武举考试!”

  群臣叩拜道:“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赵吉俯视着大殿中群臣的跪拜,他心中自我感觉属实还算得上圣明。

首节 上一节 175/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