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263节

  在历史中,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先后镇守蜀地,多数力抗金军进攻,而不失蜀地才能保全南宋不被灭国。

  当然,在历史中,还有岳飞等一大批抗金名将,在中原奋不顾身地抗击强金,才能收复河北等部分失地。

  只不过,南宋皇帝赵构担心自己得位不正,害怕岳家军真的如岳飞所扬言那般‘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之后,他赵构自己身占皇位之上就很尴尬了。故此,赵构听信奸臣秦桧之谗言主张与金人议和,并搞了场风波亭惨案,害死了坚决抗金到底的一代名将岳飞……

  赵吉认真地看过了吴玠和吴璘的制策后,他再与之前看过的九份殿试制策内容在心中对比了一下。前九篇殿试制策,义气之词颇多,例如那九位考生在制策中写到要说即收拾旧部,北上勤王,与金军血战到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迎回圣上和太子……

  如此制策内容,虽然能表现出这些考生的忠心,但是作为非常理智的穿越者赵吉来说,面对历史上已经发生了靖康耻之后的大宋军事实力,却还真的难以做到;甚至,连偏安一隅而句活下来的南宋朝廷,恐怕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然而,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制策的内容,是比较符合殿试题目那种假设之后的大宋战略部署的。

  赵吉对于吴氏兄弟二人,在制策中所表现的军事战略高度,还算比较满意。

  只不过,未来的名将吴玠和吴璘的战略设想高度,可能是由于历史眼光的局限性,还没有达到赵吉这位穿越者的战略高度的一半。

  赵吉把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制策试卷,放在龙书案上。

  他变满怀期待地拿起了龙书案上最后一份制策试卷。

  这份制策,是岳飞所写的。赵吉还未对它曾仔细阅读。

  此时,赵吉手捧岳飞的制策,认真地看了起来。

  首先,映入赵吉眼帘的是,岳飞那苍劲有力的毛笔字。

  作为大家的赵吉,观岳飞所写之书,也感到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岳飞在制策的第一段,仅用二百余字,回应了赵官家所假设的,若数年之后,金军灭后再找借口攻宋,大破东京开封城掠走圣上和太子,应如何收复失地迎回圣上和太子……

  岳飞的制策第一段,让赵吉看得并未感到有何新颖之处。

  在他看来,这与前几位考生所作制策的内容大体相似。无外乎,就是表达出愤恨金军,势必要重拾旧部,奋勇杀敌,率军抵抗,与金军死战到底,不惜性命也要把金军赶出大宋国境,表达要急切地迎回圣上和太子的誓死忠心……

  赵吉看完岳飞制策的第一段后,原本强烈的期待感,降低了几分。

  可是当他看到岳飞制策的第二段内容时,却眼前一亮。

  这三位阅卷官都是赵吉非常信任的朝廷大员。

  他们三人的批注内容,大致相似。

  其批准大意是:此考生在此所作制策内容,偏离了殿试考题;然则,臣等阅卷官合议后皆认为,此生作答之内容,虽跑题却有助于我大宋对外国策之制定,故共议后,推荐给官家预览定夺。

  赵吉看了一眼郑居中、李纲、宗泽三人所写的醒目批注后,便迫不及待的读起了岳飞制策的第二段内容:

  “吾入京参加武科举会试以来,听闻如今北方金军已攻占辽国疆土过半。

  陛下未闻唇亡齿寒呼?

  金人野蛮,尚未开化,见利而忘义。

  若再经三五数年后,金定能灭辽,金人势必如陛下所出殿试之题那般:觊觎我大宋财物、人口。

  金宋之战,无可避免!

  金灭辽,得辽降将降兵数十万,又得辽境土地、人口、财物、粮草,犹如如猛虎插上双翼,彼时,金军若南下攻宋,大宋难以抵挡。

  故此,吾虽为一阶恩科武举考生,却忧国忧民,斗胆向官家献策:

  纵观当下,宋、金、辽、西夏四国之形势,

  陛下不应一意孤行,妄想收复辽国所占之燕云十六州,而与金国结盟同伐辽国。

  若辽被金所灭,吾大宋则失去北方阻挡金军铁蹄之屏障,此乃重蹈唇亡齿寒之蠢事矣!

  故此,吾认为,当下之际,大宋应遣使,出使辽国与西夏国。

  大宋遣使入西夏,则安其君臣之心,签订盟约:迫使西夏盟誓,莫要趁此宋、金、辽三国陷入战局之际,出兵助金;亦要震慑西夏莫要觊觎我大宋土地,而与大宋再起战端。

  大宋遣使入辽国,应带去陛下圣旨:大宋愿与辽国世代为兄弟之国,吾大宋愿出兵援辽抗金!

  若辽国天祚帝赞同宋、辽联合抗金,则皆大欢喜。大宋要精选出多位良将率领数万精兵入援辽共抗强金,

  若辽国天祚帝反对大宋出兵援辽抗金,则我大宋使臣应当面言明厉害,辽国无大宋援军入境助其抗金,辽必被金所灭,天祚帝必成金军阶下之囚,生不如死!

  吾料想天祚皇帝再荒淫无度,其迫于形势所迫,必欣然同意大宋援辽抗金之义举。”

  赵吉看完了岳飞所写的第二段殿试制策内容后,赞叹道:

  “此策甚好,略懂朕意!”

  大殿内的郑居中、李纲、宗泽等多位阅卷官,听到赵官家的赞叹之声,再观赵官家阅卷时的高兴样子,他们猜测出赵官家这是遇到了令他满意的制策答卷了。

  他们并不知道赵官家正在看的制策者是岳飞。因为在他们初次阅卷时,所有殿试考生的制策卷头都是封住了姓名的。

  不过,他们在心中也有所猜测,赵官家之前看过了十一份制策,都没有如此龙颜大悦,

  那么极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官家正看的那篇制策,便似看似跑题妄议国策、却与众不同的制策吧?

  真不知道如此胆大妄为,敢作出妄议国策的制策答卷者,究竟是哪一位殿试考生呢?

  赵吉继续看着岳飞所写的第三段殿试制策内容……

  此处,岳飞所写的制策内容为:

  宋军援辽抗金时,所涉及到的具战略布置;还包括后勤粮草的保障等方面。

  宋军入辽境助辽抗金时,大宋应要求辽国资助宋军粮草钱晌。除此之外,辽国还要答应大宋,有权在辽境拥有数条由宋军出入无阻的运送粮草通道,并在其境通道之关隘拥有驻兵权;以此保障我大宋军兵的后勤供应。

  此举,不仅可使援辽抗金的我大宋兵没有后顾无忧,还可以趁机让我宋军入辽后掌握辽境的交通要道和关隘城池,好日后长远图谋之…

  赵吉看到这里赞叹道:“此篇制策,甚合朕意!”

  大殿内的所有阅卷官再次听到赵官家的赞叹之声,他们心中也跟着高兴,毕竟是由他们初阅殿试制策再合议后,精挑细选出的十二份制策,呈给了赵官家御览的。能从中得到令赵官家赞赏的制策,也是他们这些阅卷官的功劳啊!

  赵吉看完了岳飞所写的前两页制策内容后,翻到了第三页,仔细阅读起岳飞所写的第四段制策内容……

  其大意便是:对于宋军援辽抗金必胜的展望,宋辽联军打败金军后,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宋辽应联合灭掉金国。而对于灭国后的女真反抗之人,要杀无赦!对于想归降的女真百姓,杀是杀不完的。

  若对亡国后的金地百姓大搞屠城之事,势必会引起女真人殊死反抗,便会陷入宋金联军陷入困局。

  杜绝女真人对宋辽两国后患之法,应该引入金地我大宋先进中华文化,包括诗书礼仪、耕种贸易,教化女真人,让其脱离愚昧无知与残暴抢掠……

  赵吉看到这里,高兴地自言道:“用武力和文化双管齐下,征服野蛮部落,此策甚合朕意!”

  文德大殿内的众多阅卷官,听到赵官家再次发出赞叹之声,他们仰望圣颜,皆看到赵官家龙颜大悦的样子。

  赵吉继续看起来岳飞书写的殿试制策的第五段内容,即最后一段,其大意为:

  若大宋援辽抗金大胜,便可要求辽国将百余年之前石敬塘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归还我大宋。

  如若辽国不归还燕云十六州,那么,大宋便可名正言顺地出兵伐辽。

  彼时,辽国境内有大宋数万精兵占据其境交通要道和关隘,外有我大宋官军强攻,可里应外合,便可一举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

  若辽国将燕云十六州,归还我大宋。大宋应讲信义,让数万入辽境的宋军凯旋班师回国。

  赵吉看到此处,龙颜大怒,道:“若如制策,虎头蛇尾!”

  赵吉把岳飞的殿试制策答卷,狠狠地摔在了龙书案上。

  “啪”的一声。

  把在龙书案边侍候着的大宦官梁师成,吓得一哆嗦,打起了冷战。

  在文德大殿内的数位阅卷官郑居中、李纲、宗泽等人,心头也为之一震。

  他们偷眼望向文德大殿龙椅上,面带怒色的赵官家。

  他们心中甚疑,方才赵官家看着那份卷殿试制策时,还眉开眼笑,赞叹之声不绝于口呢!

  这会儿,咋说翻脸就翻脸了呢?

  这翻脸的速度,可比翻书还快啊!

  “唉!”赵吉叹了一口气。

  他舒缓了一下心情,指着被他摔在龙书案的岳飞制策试卷。

  在龙书案边侍候着的大宦官梁师成,立即心领神会。

  他立即捧着岳飞的制策试卷,小心翼翼地呈到赵官家的面前。

  赵吉接过梁师成递到面前的岳飞制策试卷,重新展开,又浏览了数眼。

  该说不说,岳飞所写制策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非常附合赵吉的心意,

  只不过,那最后一段,岳飞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或者是他从小除了练习武功之外,也读圣贤诗书,便信义二字看得过重。

  赵吉对岳飞在制策最后一段所写的内容,即大宋费了那么大的劲,出兵援辽抗金后,只取燕云十六州,便要搬师回朝,实难苟同。

  赵吉伸出右手,五手在虚空呈握笔状。

  一旁的大宦官梁师成,立即会意,他立即从龙书案上的笔筒中,取出一支御用狼毫毛笔,将笔尖蘸在砚台里面早就调好了朱砂的红色墨汁。

  然后,梁师成小心翼翼地将御笔,送到赵吉的右手指缝之中。

  赵吉手握御笔,在岳飞制策答卷的最后一段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在龙书案边的大宦官梁师成看到赵官家此举,他不禁眉头微颇皱,心中暗道:这位不识好歹的考生,惹怒了官家,别说是得中武科举的头甲和二甲了,恐怕要落榜了!

  梁师成以前也看到过赵官家用御笔打红叉,那是在各地承上来的是否秋后问斩的死刑犯名册上画红叉的啊!

  大殿内的,郑居中、李纲、宗泽等多位阅卷官,也看到了赵官家在那张制策试卷上运笔的轨迹,应该是画了一个大叉。

  他们也为这位惹恼了赵官家的考生而担心起来,能否得中武科举进士呢?

  他们的心中暗叹:这位考生所作制策,真的是惹恼了赵官家啊!

  在以往的文科举殿试之后,都没看到过赵官家发怒在文举子的制策试卷上打红叉。赵官家顶多也就在旁边,提写过批注啊!。

  此时,郑居中、李纲、宗泽等阅卷官,又看到赵官家提笔在那份惹恼了他的制策试卷上,书写起了批注。

  他们心中疑惑不解起来。

  赵吉虽对岳飞最后一段制策内容的大为不满,但是不可否认,他是非常欣赏岳飞前四段的制策内容的。

  故此,赵吉在岳飞制策最后一段的红叉覆盖之外的宣纸空白位置,朱批了二十个字:

  “因利而制权,兵者诡道也。”

  “为华夏一统,背信又如何?”

  ……

  此时,郑居中启奏道:

首节 上一节 263/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