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45节

  即便他们当时是为了在宋夏议和时,能多些底气,有些夸张了夏国陪都西京城内夏军的坚守能力和守城时日;

  不过,他们的最低预期都是:濮王李仁仲率兵,坚守在城高沟深的西京城,不说真的能守上一年载,起码守城两三个月,那是轻轻松松都能守得住的啊!

  夏使误判成为:此时宋使张浚,这是虚张声势……

  他们也板起脸来,依然狂妄地说道:

  “吾等确实说过那些话。尔等又能如何?”

  “呵呵……”

  “我大夏国的陪都西京城,城高沟深,又有深受军民爱戴的濮王李仁仲,亲率数万精锐,驻守在西京城内,尔等宋军强攻西京城,用一年半载,也是攻打不下来的!”

  “此言在理,吾等夏使奉大夏国皇帝诏,前来宋营,为的就是不忍再看到宋军像以往入侵我大夏国境内后那样惨败了……”

  “就是啊!吾等夏国使臣,前来就是为了通过议和,使夏宋两国重修旧好!”

  “张相公,速速回营,请你们赵官家三思而后行。一年之内,宋军都别想攻破我大夏国的西京城!”

  “哈哈哈……”张浚听着这些被软禁的夏使们的发言,他被逗得大笑起来。

  “尔等夏使,能说出如此狂妄之言,是何人给尔等的勇气?!”

  “哈哈哈……”

  十二名夏使,听着张浚的质问和大笑声,他们诧异无比……

  其实,他们昨夜被软禁在这座大帐内,禁止外出半步,他们的信息是闭塞的。

  张浚收敛起笑容,一脸正色,威严而庄重地高声道:

  “传大宋皇帝赵官家圣谕:

  由吾张俊率兵一百,保护尔等夏国十二名乞和使臣入城,观看暴尸街头的原西夏国濮王李仁仲,并邀尔等入我大宋刚刚光复的灵州城内一游!”

  “啊?!”

  “啊?!!”

  十二名夏国使臣,个个震惊无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双耳听到的话……

  这不可能啊!

  绝对不可能啊!

  …………

  【PS:感谢富平侯羿啸、凤栖梧桐626、凤啸堂之六味地黄丸的打赏!

  感谢订阅本书的亲们,感谢投票的书友!】

第327章 爆猛料!赵官家竟有曹贼之好!

  十二名夏使甚是狐疑,被迫跟随张浚出营……

  张浚遵赵官家圣谕,率领百余名兵将,‘保护’(看押)着十二名夏使,进入原夏国的陪都西京西平府的东城门。

  精通汉文的十二名夏使,看到东城门上原本的“西平府”匾额,已经更换成了的书写着“灵州东城”四个大字的崭新匾额,他们震惊不已。

  此时,映入夏国使臣眼帘的是,高大的东城墙,多处已经变成了残垣断壁,碎砖满地。

  更令这些夏使,难以置信的是,此城内夏国的上万名百姓,在一百余名宋军官兵,以及三四百名没有来得及脱掉夏国官服的官吏们的监督下,竟然秩序井然地打扫着战场、修葺城墙……

  有的百姓,搬运着被炸得军面目全非、或缺胳膊少腿的守城夏军的尸体……

  有的百姓,捡拾着城下落地的砖石,运上东城……

  然后,东城上的百姓,重新修补砌墙……

  十二名夏使难以置信,惊呼道:

  “宋军竟然用不到半天的时间,攻进了我大夏如此城高沟深的西京城?!”

  “我大夏国陪都西京的官吏和百姓,这一万多人,怎会如此顺从地被区区百余人的宋军驱使呢?”

  “……”

  “哈哈哈……”张浚放声大笑,他强压心中的震惊和好奇。

  他也很好奇御驾亲征的赵官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不过,他按圣意接待夏国使臣,必须要表现出胸有成竹,在气势上一定要碾压夏国使臣。

  张浚大笑后,风轻云淡道:

  “此乃我大宋皇帝以德服众,人心尽归也!”

  夏使脸上露出了不甘的神色,可是他们也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张浚之言。

  现在,夏使和张俊都不知道,入城后的赵官家的约法三章,以及按劳分配给百姓粮食的政策宣布后,新占领的这座原夏国西京城内的很多胆大的百姓,为了让家人和自己免遭饥饿而死,抱着的试试看的想法,走出家门,自愿给宋军当劳役。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只是与宋军签订下了劳动协议后,宋军就先预支了一袋粮食让他们先带回家后,再出来给帮宋军打扫战场和修葺破损的城墙。

  他们的邻居知道此事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很快很多原夏国西京城内的百姓,不再畏惧刚刚攻入此城的宋军了。

  他们反而觉得,原先的守此城的夏国濮王李仁仲率兵强征他们的粮食,甚至扒掉了不少家的院墙和房子取运砖石,用于加强城防的做法,简直就是丧尽天良。

  他们对御驾亲征此地的大宋赵官家,反而是感恩戴德。

  他们得知了李仁仲在守城战中自刎而死后,反而拍掌庆祝……

  ……

  张浚带着十二名夏使,来到了城内的闹市。

  他们看到,以前西京城内闹市街道上,虽然没有战前那般热闹,可却也数千人城内百姓聚集在一起,围观着悬挂在一丈高木架子上的李仁仲的尸体。

  十二名夏使站在原西京城百姓们的身后,抬头看到李仁仲的尸体被高高地悬挂在木架上,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形成了一幅骇人听闻的惨象。

  李仁仲的左眼斜绑着绷带,却仍无法掩盖那狰狞的面容,仿佛还在诉说着生前的挣扎与绝望。

  他自刎的伤口深可见骨,鲜血已经干涸,将那件华贵的四爪蟒袍染成了触目惊心的暗红色。

  他的脑袋,因伤口过深,而无力地耷拉着,连最后的尊严也已被剥夺了。

  城内的百姓们围观着这具尸体,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悲伤,反而充满了愤怒和憎恨。

  一百余名手持武器的宋军官兵,站立在李仁仲尸体两侧看管着,防止群情激奋的城内百上前抢夺毁坏其尸体。

  赵官家把被宋军俘获的一名李仁仲的党项族侍卫,押到暴尸的现场,让其充当讲解员。

  这名被迫投降宋军的临时讲解员,用党项语高声控诉着李仁仲的罪行……

  而赵官家指派的一名精通党项语和汉语的翻译,用汉语高声地翻译着:

  “西夏濮王李仁仲,为了死守此城,他曾亲率领兵将强拆临近四城的百姓家院墙和房屋,取下石块和砖头运到城上,以备修补战时破损的城墙,以及想用那些石块和砖头砸退攻城的大宋正义之师……”

  围观的百姓中有被李仁仲生前强拆院墙和房屋者,咬牙切齿,痛骂不停……

  那名见宋军势大而被迫反水的党项族侍卫,继续讲述着李仁仲的罪行……

  翻译者用汉语,高声地翻译道:

  “西夏濮王李仁仲生前,见大宋官军重兵围困在此城之外,他便做起为守城夏军屯粮的准备。

  “濮王曾亲率城内兵丁和官吏对城内每家每户口,强行征收全部存粮,以备夏军的军粮充足……”

  在此围观的所有百姓,其中有党项族百姓,也有汉人百姓。

  他们在数天前都曾被李仁仲的手下强制征过家中的全部存粮,甚至被迫拆除了自家的院墙和房子,以取运砖石为了守城。

  他们的家园被毁,生活陷入困境,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眼前的这具尸体生前的暴行。

  有人开始捡起地上的石块,狠狠地砸向李仁仲的尸体,仿佛想要用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怒火。

  石块打在李仁仲的尸体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而每一下都像是打在了百姓们的心头,让他们发自心底痛恨李仁仲的所作所为……

  十二名夏使站在百姓们的身后,目睹了这一切。

  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无法理解这些百姓为何会对舍身取义、忠于大夏国的濮王如此痛恨。

  他们这些夏国使臣,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换作了守城的濮王李仁仲,他也会那样做啊!

  这时,那名降宋的濮王侍卫,用党项语高声爆出了最猛的料……

  宋军的翻译,咬牙切齿,指着木头架子上的李仁仲的尸体,立即用汉语高声翻译道:

  “这个濮王李仁仲,强征完了尔等城内百姓家的全部存粮后,他为何要每日还按尔等家中人口,分给尔等少量的粮食,以供尔等糊口活下去呢?”

  “据这位濮王李仁仲生前的贴身侍卫所言,他听到了李仁仲的阴险密谋之语。”

  “首先,作为西京留守的濮王李仁仲,害怕城内百姓因饥荒而暴动。”

  “其次,李仁仲知道大宋的正义之师,势在必取此城,必然会进行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他李仁仲留下尔等活下来,就是要从尔等城内百姓中,强征还能补充去守城的兵员……”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李仁仲曾认为,凭借着此城之坚固,夏军在此能坚守一年半截,到了那时,此城内的粮食将会全部被吃光。现在留下尔等百姓的活命,就是等到城内无粮时,再把尔等当作军粮来食用啊!”

  在数千围观百姓的身后,张浚和十二名夏使,听完濮王侍卫如实地讲解李仁仲生前罪行后,他们也觉得毛骨悚然……

  激愤的百姓们,有人恨得高喊道:

  “李仁仲如此暴虐无道,咱们冲上去,撕碎此贼尸体,食之方能解恨!”

  “冲啊!”

  “冲啊!”

  “吃了李仁仲的肉,方能解我心头之恨……”

  “冲啊!”

  “……”

  围观的百姓,群情激愤,向前冲去……

  这时,守在挂着李仁仲尸体的木架子周围的一名宋军小校,用赵官家赐给的火枪向天鸣枪。

  “砰”!

  一声枪响,吓得想冲上前去的围观百姓都一哆嗦,他们驻足,观望起来。

  这时,那名小校挥手示意,让他们手下高喊起事先赵官家赐给他们的口谕:

  “吾等奉大宋皇帝诏命,保护好罪大恶极的李仁仲尸体不被百姓损毁,乃是为了让更多城内百姓看到此贼已死,让更多城内百姓解除心中之恨,亦是让更多百姓知我大宋官军伐夏,乃是正义之举!”

  “有违大宋皇帝诏令者,斩!!”

首节 上一节 345/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