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65节

  “臣曹辅所言皆实。”曹辅义正辞严地答道:“臣派出侦查此事的属吏、其及在锻钢坊当值的兵匠皆已经被臣带来。此为人证。

  物证方面,臣亦让其收集来了锻钢坊里的几块【团钢】。”

  赵吉道:“将人证带业,物证呈给朕。”

  “臣曹辅遵旨。”曹辅回奏道:“只因臣曹辅入宫觐见官家,不可带兵器及钢铁之器物,故此,人证和物证皆置于臣皇城外之臣落轿处。臣这就差仆从去唤他二人并拿来物证,请官家过目。”

  “且慢。”赵吉道:“差东华门的六名亲事官随行,四人护送曹御史的属吏及那锻钢坊当值的兵匠,二人替拿【团钢】样品。”

  赵吉这样安排,就是怕自己万一遇到诸如“荆轲刺秦王”中嬴政的遭遇,那多吓人啊!

  当然,这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不过,赵吉觉得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虽然,曹辅目前表现出来的忠诚度极高,但是,对那个属吏和锻钢坊当值的兵匠,做适当的防范还是有必要的。

  不多时,六名皇城司亲事官带着一小吏和一个兵匠,来到东华门。

  赵吉离那小吏和兵匠足足保持有近两丈的距离,察言观色后,觉得他俩应该不是刺客,但是也没有让他俩再近一步接近御驾。

  他二人诚惶诚恐,万万没有想到,居然能在这东华门如此之近地见到大宋天子赵官家,他俩行叩拜大礼……

  曹辅道:“这两位就是臣向官家所出示的人证。”

  赵吉点了点头,问询了关于曹辅所弹劾的锻钢坊司使等官员,是否存在贪腐等问题。

  那个锻钢坊的兵匠,万万没有想到,他因于自家远房亲戚——曹御史手下的小吏,在今日下午一同吃酒,酒后多言了几句,就惹来了这般麻烦。

  此时,这个锻钢坊的兵匠,他哪能掌握锻钢坊司使贪腐的实证呢?

  不过,他身在锻钢坊当值的一个老兵匠,平日里除了打铁煅钢外,在与同班兵匠们的闲聊中,以及这么多年来他所看到的,早就看出了锻钢坊里的好些官老爷们,有生财的门道。故此,他今日多吃了几碗酒后,被自己家亲戚,就多言了几句锻钢坊司使的损公肥私的行径。

  那个锻钢坊的兵匠战战兢兢,向赵官家不得不如实回禀道:

  “回官家的话,小的因职位低贱,锻钢坊司使大老爷的贪腐实证,小的确实是拿不出来。

  然则,小的亲眼看到过,每当柔铁送至小的所在锻钢坊,过称后,按理是应该全部进入各【锻作】,将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此谓之团钢。

  不过,每次锻钢坊收来熟铁后,例如一万斤的熟铁过完称后,锻钢坊司使大老爷便会命手下心腹官吏,再运走四分之一左右,就的就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了!”

  赵吉点了下头,他是听明白了这锻钢坊司使这样做的猫腻是什么了。应该就像后世的某朝代些粮库的主官收粮时,一切都给你正常收,收完后再偷运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倒卖得利。即便上锋派人来查,那也可以用粮库内有闹耗子等说辞搪塞,把其偷运出的粮食划作了正常损耗……

  赵吉怒道:“朝廷拔给锻钢坊的熟铁和生铁是数的,怎么容得锻钢坊司使敢偷运出一部分呢?

  御史曹辅听旨,曹辅兼任东京锻钢坊巡查史,朕命你彻查此事!”

  “臣曹辅遵旨。”

  赵吉又道:“把锻钢坊生产出来的钢块样品拿来。”

  两名亲从官手,每人各手捧着一块重约二斤多的钢块,交由赵吉身边的两名内侍宦官。

  再由内侍宦官捧着钢块,趋步到赵吉的面前。

  赵吉拿起一块钢块,掂量一下,又看了看这钢块的色泽。感觉根本没有自己穿越前在现代社会所看到的各种钢制品那么金属光泽有亮、颜色银白。

  这锻钢坊兵匠夹带出来的这两块钢皆是色当乌白,钢中还能用肉眼可见很多小黑点……

  赵吉对那个锻钢坊的兵匠,问道:“锻钢坊内的钢块,你们这锻钢的兵匠,就可以如此容易地夹带出来吗?”

  “砰、砰、砰!”那个锻钢坊的兵匠吓得连连磕头,道:

  “小的知罪了!不过,小的所在的锻钢坊,兵匠们皆可夹带出小点的钢块。”

  赵吉对曹辅道:“曹御史去巡查锻钢坊时,也要制定出可行的预防兵匠们偷盗公家财物之制度。”

  “官家圣明,所虑极是!臣曹辅遵旨。”

  赵吉看到曹辅由衷地钦佩朕所做出的决定,这就让放心了很多。

  赵吉对看以这钢块的好像质量不太好,便道:“亲从官,取石头来,砸这钢块。”

  ……

  当两名亲从官,搬来了一块厚石板,把两个钢块都在其上,然后用大块石头,对着钢块抛砸下去时,

  那钢块居然被砸断开了……

  赵吉让宦官取来断开的钢块,发现那钢块里面有大量黑色的杂质,有点像泥土,又有点像炭灰……

  赵吉怒问那个锻钢坊的兵匠道:“你可知,这钢块中间夹杂着的是何物?”

  兵匠简直就被赵官家的追问,给吓懵逼了,战战兢兢,结结巴巴,支支吾吾地没有回答出出来。

  曹辅对那兵匠安慰道:“莫要惧怕,官家宽厚仁德,你若如实道来,便不会加罪于你!若不老实回答官家的话,那你可是欺君之罪!”

  那个锻钢坊的兵匠,缓了一会儿,又觉得曹御史的话在理。

  他便强行克服了紧张的心情,诚惶诚恐地回禀,道:

  “小的回官家的话,这钢块中的黑色杂质,应该是没有锻好的泥土!”

  赵吉,道:“泥土夹渣在其中,如此之多!真是岂有此理?!你如何解释?”

  锻钢坊的兵匠,吓得再次跪地叩首,道:“小的所在的京城外的那个锻钢坊,都是用柔铁盘屈起来,再把生铁嵌裹在它的中间,用泥封好烧炼,经过多次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此法制出的钢即为【团钢】,也叫作【灌钢】。

  官家所见这钢块能被石头砸断,又见钢块中间杂质颇多。应该是用泥封好烧炼,经过锻打时的次数不够,故此柔铁和生铁相互渗入了一些,而那泥封却有部分留在了钢中。”

  赵吉通过察言观色,认为这个锻钢坊的兵匠,应该不敢说假话。

  而大学历史系学霸的赵吉,以没有穿越前,是看过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在那书里就有一章为《锻钢法》的,文中记载了宋代锻铁为钢的两种工艺方法:

  【团钢法】和【百炼钢法】。

  在沈括看来,团钢法没有【百炼钢法】生产出来的钢好。

  而【百炼钢法】,主要是在磁州。当年沈括在出使时,到过磁州锻铁作坊,他看过炼铁,才认识了真钢。

  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洗尽柔面,那面筋就现出来了。

  炼钢也是这样,只需要选取精铁,锻打一百余次,每锻一次就称一次,锻一次就减轻一点,直到锻打多次而斤两不再减少,这就是纯钢了。即使再锻百次,也不会损耗了。这乃是铁里面的精纯部分,它的色泽清明,磨光后就呈现出黯淡的青黑色,与一般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锻炼精铁,直到耗尽而完全没有钢的,这全取决于出产的地方。

  以上,都是北宋科学家沈括那样认为的。

  不过,穿越者赵吉却认为,【团钢法】和【百炼钢法】皆因局限于古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设备,都没有他见过的现代社会里所炼制出来的钢好。

  赵吉感慨如今,北宋的科学沈括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不然的话,朕可以重用一下沈括。至于沈括留下来的儿子就不像其父那样喜欢专研科学知识了,沈括的儿子如今还健在,只不过其子平平无奇,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其有何过人之处。

  ……

  赵吉道:“取桌案、笔墨纸砚来!”

  内侍宦官不明白赵官家这时何意。以前的赵官家倒是也有过临时来了雅兴让取桌案、笔墨纸砚来,可那是在什么地方,那是在风景雅致的艮岳啊!

  内侍宦官急急忙忙从皇宫内抬来了桌案,献上笔墨纸砚……

  就连在侍立在东华门下的御史曹辅也不知道赵官家这是何意,难道是赵官家来了雅兴,要写诗作画吗?

  而那曹辅带来的小吏,以及那个锻钢坊的兵匠,从开始到现在,真没敢抬起头直视过大宋天子赵官家一眼。

  他俩听到赵官让宦官取桌案和笔墨纸砚来,他二人皆更害怕了,担心自己是不是面圣的过程中,哪点做得让赵官家不满意了,现在赵官家要写圣旨治他俩的罪呢?

  赵吉略一思索,回忆起自己穿越之前,学习近现代世界历史中的西方社会经济生产部分时,所记住的现代炼钢法……

  当然,这个现代炼钢法分好几种:

  最主要的三种方法是: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

  电炉炼钢,是以电为能源的炼钢过程。

  电炉炼钢法的炼钢炉种类有电弧炉、感应电炉、电渣炉、电子束炉、自耗电弧炉等。通常说的电炉钢是用碱性电弧炉生产的钢。

  电炉钢多用来生产优质碳素结构钢、工具钢和合金钢。这类钢质量优良、性能均匀。在相同含碳量时,电炉钢的强度和塑性优于平炉钢。

  赵吉很馋北宋能用电炉钢法炼出最优质的钢来。

  可是,电哪里来呢?

  即便发明出电,

  那么多高新尖的炼钢炉,怎么搞出来?这方面,对赵吉来说,对绝对是他的知识薄弱处。

  特么的!

  赵吉在脑海里,首先把电炉炼钢法,现今能在北宋进行实验生产的构想,给‘帕斯’掉了。

  赵吉想在北宋搞现代炼钢法,那就必须要考虑到如今北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甚至是生产工具,能支持哪种现代炼钢法的实施……

  显然,电炉炼钢法暂时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在古代实现了。

  而平炉炼钢法,是用废铁,废钢,铁矿石、石灰石为原料,反应所需的热量是高炉煤气或发生炉煤气、重油所提供……

  特么的!赵吉心里暗叹,平炉炼钢法所需的热量是高炉煤气或发生炉煤气、重油提供,北宋还没有用于生产的煤气和重油啊!

  这平炉炼钢法,暂时也做不到啊!那就只好排除掉了。

  赵吉提笔在宣纸之上,写道:“转炉炼钢法”。

  接着,他在还发挥了原主留下给他的画家特长,画出了一个外形梨的转炉来。

  他又接在那转炉边标起注解,写道:“此为转炉,内壁用耐火砖,炉侧开从多小孔(即为风口),好让空气从这些小孔吹向炉内……”

  赵吉继续写:“转炉炼钢法,主要原料为:生铁、或铁矿石、或废钢皆可。

  将生铁炼成炽热火红的铁水,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

  再用吹风机,将风吹入熔融的生铁后,会令其中的杂质速燃,放出大量的热,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

  故因,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炼后,

  炉渣弃之,精钢留之。”

  赵吉只能这样写,若是再把这其中的科学原理和一些后世的化学名词都写上,北宋的锻造坊兵匠也根本看不懂,还会让人生疑朕这个穿越者了……

  转炉炼钢的原理,是让空气与铁水直接作用,使其中的杂质碳、硅、锰等迅速氧化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

  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铁、硅、锰氧化生成炉渣,磷也随后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具有很快的冶炼速度,此时钢已炼成。

  转炉炼钢法,在西方最早起始于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发明的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赵吉觉得,公元1856年西方的科技也没先进到哪里去,那么,在如今的北宋或许也能试验成功转炉炼钢法,并将其投入生产中。

  那样一来,我大宋用现代钢制成的兵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应该会更有优势……

首节 上一节 65/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