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372节
董承先是点头认可,接着话锋却一转:
“不过刘备再强,现下也只是据有三州之地,与袁绍手握六州之兵相比,依旧是实力悬殊。”
“况且刘备终究出身寒微,号召力远不及袁绍这四世三公的出身。”
“如今袁绍既已攻占许都,中原的英雄豪杰必然更是望风而投,其实力定然是突飞猛进,势不可挡。”
“刘备能否击败袁绍,只能说是有希望,但臣以为陛下也不可抱太大希望。”
董承这一瓢冷水泼下来,刘协脸上的喜色,顿时褪色了三分。
一声轻叹后,刘协无奈道:
“朕这位皇叔,毕竟织席贩履出身,虽身为刘氏宗亲,论号召力,却确实比不得袁绍这等四世三公的外姓奸贼呀。”
君臣几人沉默下来。
这时。
孔融思绪片刻后,却眼眸一亮,拱手道:
“陛下,大将军确实是号召力不及袁绍,陛下何不助其一臂之力,帮大将军提升号召力呢?”
刘协眼眸一动,茫然的看向孔融,未能领悟其言外之意。
孔融便压低声音,正色道:
“臣以为,陛下当下一道诏书,册封大将军为王!”
第291章 刘备乃大汉朝唯一希望!高祖遗训算个屁,老夫要先一步称王!
封刘备为王!
刘协神色一震,面露惊色,显然没料到孔融会有这样的提议。
不等他开口表态,董承便脸色大变,抢先一步叫道:
“这万万不可,高祖有遗训,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
董承话未说完,陡然间想起了什么,顿时哑火。
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
高祖确实有过这样的遗训,但他一激动却忘了,人家刘备就姓刘啊。
咽了口唾沫后,董承马上改口道:
“刘备虽然是宗室,但毕竟是远支,并非帝系一脉。”
“陛下钦定其为皇叔,已经算是破了先例,岂能再封其为王?”
“这不合规矩,不合祖制啊。”
董承又搬出了规矩祖制,当场极力反对给刘备封王。
刘协眉头微皱,低头呷起了御酒,并未做表态,显然心中对孔融的这个提议也略有微词。
“祖制乃是我大汉朝的祖制,如今朝廷式微,乱臣贼子当道,大汉朝有倾覆之危。”
“大汉朝若是亡了,祖制又有谁来捍卫?”
“如今陛下内为曹操挟制,外有袁绍野心勃勃,随时欲仿效袁术篡汉谋逆,愿尊奉陛下,匡扶社稷者,只余大将军一人而已。”
“陛下若封大将军为王,必能令大将军感念陛下隆恩,定然倍受激励,更要为陛下赴汤蹈火,讨逆除贼,匡扶朝纲社稷!”
“而陛下钦封大将军为王,还能助其大增威望,好与袁绍争取中原士家名士,英难豪杰的人心,如此则能有助于大将军讨灭袁绍!”
“此乃两全其美之策,还请陛下三思呀。”
孔融神色郑重,滔滔不绝的道出了他献计的理由,为刘备封王的种种好处。
说白了就是两点,一是笼络刘备,向刘备施恩,拿刘备做榜样,以激励天下拥汉之士的斗志。
二来嘛,则是帮着刘备提升威望,以与袁绍争夺人心。
这样一来,自己也算是为重振汉室出了点力,而不至于为天下人视为坐享其成。
“孔卿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刘协为孔融说动,起身踱步,权衡起了利弊来。
董承眼见刘协动摇,不由眉头暗皱,目光射向孔融:
“孔少府,我听闻当年你为北海相时,为黄巾贼所围,是那刘备率军相救,为你解围。”
“刘备自领徐州牧后,还曾向朝廷上表,表你为青州刺史。”
“刘备于伱而言,也算是有大恩了。”
“你如今向天子奏请,册封刘备为王,究竟是出于对陛下的忠心呢,还是别有私心在内?”
董承这是在阴阳孔融,明面上是为了刘协这个天子,实际上则是顾念着与刘备的交情,为刘备谋取王爵。
孔融勃然变色,怒道:
“大将军当年确实北海救过我,于我有恩,这是事实。”
“但我孔融今日的进言,皆乃为大汉社稷,为刘氏江山计!”
“董国舅,你休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孔融也是脾暴气直肠子,面对董承的阴阳,当场就是一通怒斥反怼。
董承被喷了一鼻子灰,脸色尴尬起来,只得讪讪笑道:
“孔少府误会了,莫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嘛,我只是随口几句玩笑话,孔少府怎还当真了?”
孔融却脸色铁青,正色道:
“此事关乎到大汉存亡,关乎到社稷安危,如此重若泰山之事,岂容得董国舅你玩笑?”
董承对怼到哑口无言,尴尬的坐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孔融冷哼一声,不再理会他,再次向刘协一揖:
“陛下,放眼四海,忠于大汉,还拥有匡扶汉室实力之人,已经是寥寥无几。”
“臣可以说,大将军乃是仅剩一下,也是唯一一个,能扫除汉贼,挽救大汉倾覆的忠义之臣。”
“对于这样一个人,陛下如何加封激励,臣以为皆不为过。”
“何况,大将军还是刘氏宗亲,还是陛下钦定的皇叔。”
“臣叩首陛下,以大汉社稷为念,加封刘玄德为王!”
孔融站起身来,郑重其是的向着刘协长身一拜。
刘协身形一震,心头那份残存的犹豫顾虑,这一刻也终于被孔融之言,被残酷的事实所击碎。
深吸一口气后,刘协一咬牙,毅然道:
“孔卿言之有理,玄德皇叔乃我刘氏宗亲,又是朕重振大汉唯一可倚重的外力,朕封他为王又何妨!”
孔融长松一口气,当即大赞刘协英明。
董承见刘协君命已出,虽然心下仍持反对态度,却也不好再开口。
“陛下要封刘玄德为王,倒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自从前番陛下封他为大将军之事后,曹贼对陛下的监视就倍加严密,凡陛下发出的旨意,必须得经由他审查过后方能发出。”
“臣只怕,陛下的这道封王诏书,只怕出不了长安,根本送不到刘玄德手中啊。”
一直不吭声的伏完,忽然间提醒道。
刘协脸色一变,陡然间惊醒过来,目光急是看向孔融。
孔融思索再三后,眼眸一亮,忙道:
“曹操是不可能准许陛下封大将军为王,但未必不会以朝廷的名义,拉拢其共同对抗袁绍。”
“臣可向曹操进言,以使臣身份去宣抚大将军,陛下则可授臣一道封大将军为王的衣带密诏,如此一来,陛下的封王诏书,臣不就能堂而皇之的带出长安给大将军了吗?”
衣带诏!
刘协眼眸一亮,豁然开朗,欣然道:
“好,就依孔卿之计,朕授你一道衣带诏,封玄德皇叔为王!”
…
许昌,金殿内。
依旧是歌舞升平,酒气弥漫。
高卧胡床的袁绍,一改往日不苟言笑的威仪,正笑眯眯的欣赏着殿前歌舞。
与之前不同的是,现下他身边还多了几位美人,正笑脸如花,殷勤奉酒。
此时的袁绍,俨然已忘了袁谭被俘之痛,终日置酒高会,沉浸于酒色享乐之中。
刘备那边已答应释放袁谭,各条战线上与刘备的冲突也皆结束,中原已无战事。
对于已年过五旬的袁绍来说,留给他的时日已无多,既然中原已定,自然要抓紧时间好好享受享受,以弥补这数十年兢兢业业的缺憾。
“曹操尚在,刘备未灭,便急于享乐,唉……”
沮授喃喃自语,摇头一声叹息。
这一次,他已不敢再劝谏袁绍,只能暗自感慨罢了。
脚步声响起。
一名身着银甲,英武不凡的年轻贵公子,高举着一道卷轴,信步踏入了大殿。
“儿拜见父亲!”
“恭喜父亲南征全胜,收复许昌,攻取中原!”
那年轻贵公子微笑着上殿一拜。
袁绍眼眸中涌现惊喜,奇道:“显甫?你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他最宠爱的三子袁尚。
此番南征,袁尚奉命留镇于邺城,主持后方大局,为前线运送粮草。
上一篇:我的餐馆通古代
下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