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488节
“当初先王在世时,曾策封蹋顿为单于,赐以印绶,将宗室之女嫁与其和亲,于其有恩。”
“甚至可以说,袁家与那乌桓单于,有着姻亲这一层关系。”
“如今袁家有难,大魏有危,公子何不召蹋顿率乌桓精骑南下,前来易京助战,共抗刘备?”
审配口吐着唾沫,越说越兴奋,将自己扭转乾坤之策全盘道出。
袁尚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精神陡然大振,急是扑到了地图前,目光飞转如梭。
“乌桓,乌桓,我怎么就没想到,还有这一路兵马可用……”
袁尚指尖敲击着地图上辽西所在,眼眸中燃起了希望之光。
乌桓原为东胡一族,当年本是奴属于匈奴。
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将其逐出漠南后,乌桓人脱离了匈奴人奴役,便内迁到了长城以南,聚居于右北平,辽西,渔阳等幽州北部。
桓灵二帝时,汉朝国力衰落,乌桓人翅膀开始硬了,便渐渐不受汉廷节制,屡屡发兵掳掠幽州边境诸郡县,以充实自己的实力。
后来幽州出了个公孙瓒,白马公孙横扫诸胡,什么鲜卑,乌桓皆被打得老老实实。
可惜袁绍为了对付公孙瓒,对乌桓人大加笼络,甚至不惜与之结盟,并与之和亲。
乌桓人借机声势复起,不断扩张地盘,掠夺人口,继续为祸幽州。
袁绍夺取幽州后,急于南下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便继续对蹋顿给予恩赏笼络。
对于乌桓人在幽州抢掠的行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那蹋顿肯率乌桓军来易京助战,我们守住易京,挡退楚军的希望确实大增!”
文丑亦是点头附合,但旋即又顾虑道:
“只是先前蹋顿所以能臣服于我大魏,一者是先王对其恩赏,二者也是因我大魏国力强盛,令其心存畏惧。”
“现下先王为刘备所害,冀州青州尽数陷落,我幽州又叛乱四起,我大魏可以说是国力一落千丈。”
“这种情况下,那蹋顿还会听从公子调遣,前来易京助战吗?”
袁尚眼中的希望之色,因文丑一席话,顿时暗淡了许多。
蹋顿确实不傻,你爹在世时都调不动人家,还得靠给钱和亲哄着人家,何况是你?
“此一时,彼一时也。”
“蹋顿此人颇有些见识,岂会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先王在世时能容许他乌桓在盘踞幽州,为祸边地,若我大魏为刘备所灭,幽州为刘备所得,他乌桓人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审配捋髯冷笑,尔后向袁尚一拱手:
“配请公子速派一说客,向那蹋顿言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清楚我大魏为刘备所灭的后果。”
“同时公子可向蹋顿承诺,他若肯发兵助我们守住易京,击退刘备,便是于国有功,理当重赏。”
“介时我大魏将以辽西,右北平二郡作为奖赏,赐给乌桓人,让他们名正言顺的长城以南获得一片封地。”
“如此重利相诱之下,我就不相信,那蹋顿还能不为所动,还能不率军前来助战?”
袁尚心头一凛。
好家伙,审配这条计策,说不好听点,这是要让他给乌桓人割地啊!
现下他控制的地盘,本就只剩幽州一隅,这要是再割两个郡给乌桓人,地盘岂非又进一步缩水!
再者了,自古以来,都是汉人压着胡人打,哪有给胡人割地的道理!
这事他要是做了,他岂非成了汉人的罪人,为天下人所唾弃?
“正南,你此计不太合适吧。”
袁尚不由为难了起来。
“辽西和右北平二郡,本就已被乌桓人侵占了大半,现下顺水推舟赐给他们,于我们而言也算不上多大损失。”
“至于世人的诽议,配以为到了这般地步,已经不是我们所能考虑的了。”
“我们首先要活下去,而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守住易京防线!”
“想要守住易京防线,就必须要得到乌桓人的相助。”
“公子,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为真英雄呀。”
审配语重心长的讲了一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给袁尚铺下了台阶。
文丑欲言又止,犹豫片刻后,只拱手叹道:
“公子,审正南此计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却仍关乎到公子和袁氏的千秋之名。”
“末将只能说,请公子慎之又慎才是。”
袁尚沉吟不语,陷入权衡之中。
割地,换取乌桓人助战,或许会遭天下人唾弃,视他为汉人的罪人。
可不这么做,易京就守不住,他早晚会落入刘备手中,步父亲袁绍的后尘。
身死国灭,那些个虚名还有意义吗?
袁尚眼中犹豫消失,渐渐化为阴沉如铁的决然。
深吸一口气后,袁尚手一摆,沉声道:
“正南言之有理,我们现下重中之重,乃是先活下去。”
“只要能守住易京,只要能活下去,我袁尚何计天下宵小的诽议!”
审配暗松一口气,忙是一通恭维,盛赞袁尚的雄主气量。
当下袁尚便即刻修书一封,派使者北上,往辽西向乌桓单于蹋顿求助。
同时又分出兵马,往易京以北各郡县,尽可能的搜刮强征百姓粮草,勉强充为军用。
手中四万人心惶惶的魏军,则在袁尚的督促下,日夜不停的重修加固易京壁垒。
三日之内,二十万楚军悉数进抵易水南岸,连营十里下寨,与四万魏军隔易水河,形成了对峙之势。
第381章 幽州,我回来了,子龙安在?再等等,连同胡虏咱一块收拾了!
易水南岸,楚军主营。
刘备正立马于岸滩,远远望着对岸易京壁垒。
那一条壁垒,离岸不足五十步修筑,高有三丈,里外三层,皆以土石所筑。
除了石筑的易京主城外,绵延数里的壁垒上,箭塔,望楼等等不计其数,形成了一套立体式的防御体系。
这样一道壁垒,光远远望之,就令人望而生畏。
“当年公孙伯圭,便是在那一座城楼上,举火自焚的吧。”
刘备抬手遥指对岸那座巍峨的主城楼,语气之中隐约透着一丝伤感。
毕竟当年他与公孙瓒师从于大儒卢植,有着深厚的同窗之谊。
自己能做上平原令,还是公孙瓒的保举。
虽说当初自己先救北海孔融,又应陶谦之邀往救徐州,最终与公孙瓒分道扬镳,但那份同窗之谊却仍在心中。
闻知公孙瓒陨命于易京的消息时,他心中着实是唏嘘惋惜了好一阵子。
如今立马易水,亲眼看到那位同窗陨命之地,不禁勾起了他几分伤感之意。
“那城楼还看得见火烧后的烟痕,明显是袁尚事后修筑,应该就是当年公孙瓒举火自焚之地。”
萧方羽扇遥指,轻声推测道。
刘备微微点头,却又叹惜道:
“伯圭为人豪义,于孤有提携帮衬之恩,可惜当年因种种原由,孤去往了徐州,未能与他并肩而战。”
“孤着实是没想到,当年威震塞外,杀得诸胡闻风丧胆的白马公孙,会以举火自焚这等结局收场。”
老刘的言语中,明显对公孙瓒的结局深为惋惜。
“公孙瓒镇守边地,杀胡无数,确实是有功之臣,亦是难得的当世名将。”
“可惜他这个人,一生太过顺风顺水,从未受过什么挫折,这样的人心气太高,性子太傲,最容易刚折。”
“故而界桥一战,他自以为稳操胜算,却没想到被袁绍大破,连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亦全军覆没。”
“只此一战,公孙瓒便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被打没了傲气,打没了自信心。”
“身为三军之主,若没有必胜的信心,又怎么可能取胜?”
“所以他才会在连战连败中,想出了修筑易京壁垒,屯粮百万斛坚守不出,以观天下时变这种荒唐的手段。”
“公孙瓒输就输在,他前半辈子太顺,栽了一个跟头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所以说,年轻的时候,吃点亏未必就是坏事。”
萧方一席话,将公孙瓒败亡的根源点破。
刘备若有所悟。
“大王啊,公孙伯圭死都死了,你就别为他伤感了。”
“咱现下已杀了袁绍,又把他儿子逼到了易京,咱们只要破了易京,杀了袁尚,不就等于给公孙伯圭报了仇么。”
张飞却不以为然的宽慰道。
刘备心头一震,仿佛为张飞的话所提醒,再次望向易京的眼神中,已多了一层意味。
“说起公孙伯圭,臣倒是想起了子龙。”
关羽忽然开口,捋着美髯道:
“当年子龙跟随大王,咱们一同前去救了北海,又去解了徐州之围。”
“若非是子龙兄长病故,他也不会回河北奔丧,多半会继续追随大王左右。”
“公孙伯圭败亡后,子龙也没有音讯,现下也不知他是生是死。”
子龙。
常山赵子龙,那个曾经公孙瓒的部下,白马义从的统领之一。
上一篇:我的餐馆通古代
下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