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三岁圣孙,我教始皇打天下

大秦:三岁圣孙,我教始皇打天下 第101节

见陛下还有疑虑,淳于越再度谏言道:“陛下,眼下天下一统,这等丰功伟业远超三皇五帝,老臣倒是有个想法,这等前无古人的功绩,自当要向上苍祭祀。”

嬴政倒有些意外,问道:“你且说说,到底该如何祭祀?”

淳于越深吸口气,朗声说道:

“老臣以为,当去这泰山之巅,搭台祭坛告知上苍陛下的功绩,顺道祈求天地神灵的庇佑,护我大秦,千秋万代!”

第142章 再度东巡,封禅泰山!

祭祀这等事情,乃是常有的事。

可去泰山祭祀,这还是头一回。

听完淳于越的话,嬴政还是有些疑惑,问道:“淳老,你且详细说说,这祭祀为何要去泰山?”

子婴听到这算是明白了,淳于越这是让大父去封禅泰山啊。

这等仪式,可是古往今来丰功伟业的帝王才有资格去的,华夏文明几千年,有资格去封禅的只有几个人。

而自己的大父,便是这第一个!

这件事,淳于越来之前便已想好,见陛下询问,立刻回道:

“回禀陛下,泰山乃是五岳之首,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陛下的功绩超越了三皇五帝,这其中自然免不了上苍的帮助,为了答谢上苍,这封禅大典很有必要。”

祭祀的礼仪主要分为祭天和祭地,祭天则为“封”,祭地则为“禅”,放在一起,就叫封禅大典。

子婴闻言,无声吐槽:“这昆仑山可比泰山高多了。”

泰山好上,可这昆仑就没那么好上了。

嬴政闻言,倒是觉得有些道理。

虽然大秦一统六国,乃是六世积攒,再加上这一世的努力。

可几百年的割据一统,自然少不了上天的旨意。

最主要的,自己这般丰功伟绩,去了这五岳之首祭祀一番,也算是昭告天下的盛事。

只是,这封禅的习俗乃是鲁地,自己这大秦,还真就不信奉这些。

正想着,一旁的王绾却是发话了。

“启奏陛下,这泰山祭祀,老臣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不知淳老,这是否有什么说法?”

王绾这些个大臣,可在这看了半天,这淳于越竟然让几千儒生写什么“颂文”来拍陛下的马屁。

还搞出个什么“封禅大典”,他们老秦人可没这个习俗,感情这风头都让你一个人出了。

作为群臣之首,王绾自然是要上来说道一番。

淳于越笑着回道:“丞相大人,封禅乃是我鲁地的风俗,旨在沟通上苍,祈求平安,陛下行的是万世之功,自然也要与天地沟通,佑我大秦昌盛啊。”

淳于越直接把这祭祀和大秦的繁荣给捆绑了起来,这让王绾还真不好接话。

李斯见状,也是迎了上来,“淳老,此言差矣,陛下万世之功,靠的本就是自身,何来上天相助之说?”

李斯虽为楚国人,可信奉的乃是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才是根本。

只要自身强大,何须去管什么鬼神?

淳于越笑着摇头:“丞相大人,这世界之大,谁最大?”

“自然是陛下最大!”

李斯毫不犹豫地说道。

淳于越却是摇头,笑道:“陛下虽大,可这最大的乃是上苍,上苍选中陛下作为天命真子,我等必须得听从。”

眼见这两人争论不休,嬴政摆手道:“莫要争辩了,徐天师,你意下如何?”

原本徐福就站在人群外侧,没想到这陛下竟然询问自己的意见。

他笑着缓步走出人群,作了一揖,回道:“陛下圣明,一统四海,功盖千秋。泰山为五岳之首,乃天地之柱,神灵之居所。封禅之事,非但彰显陛下之功绩,亦能祈求上天之庇佑,使大秦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顺应天意,合乎民心之举。”

徐福洋洋洒洒说了一通,倒让淳于越心情大好。

嬴政闻言,并未立刻评价,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倒是有了这个心思。

既然自己天命所归,自然要去与上天沟通一番。

而淳于越这一次又大力推荐,这天下的儒生学子,可都看着呢。

想到这里,嬴政看向子婴,好奇道:“子婴,你来说说,这封禅一事当如何?”

“自然得去,一统六国这等壮举,也就只有五岳之首,才能配得上大父。”

见子婴这般说,嬴政大笑着起身,望着淳于越说道:“好,那淳老,此事就着你去办,只是这封禅大典,乃是大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得准备妥当,既然如此,那便一个月后出发。”

想了下,嬴政继续说道:“既然继续东去,那便再东巡一次吧。”

刚还有点沮丧的王绾,一听陛下又要东巡,却又兴奋了起来。

陛下去东巡,那这就是扶苏来监国,连续三次监国,公子扶苏表现都很不错,这太子之位,已经没有人可以和他竞争了。

可转念一想,王绾却又紧张了起来,这小公子这一次可是在朝内。

若是陛下让小公子监国,这可如何是好?

不是没这个可能啊,毕竟陛下这般宠爱小公子,而小公子在大秦的功绩,也是无人可以比拟。

仿佛想什么来什么,就在王绾念叨之时,嬴政喊道:“子婴……”

王绾低着头,闭着眼,大气都不敢喘。

可嬴政却是说道:“……你和徐天师一起,这一次东巡陪朕一起去吧。”

子婴倒是没什么意见,便领了命。

一旁的徐福颇为得意,眼下,这大秦内,自己恐怕是陛下身边唯一的红人了吧。

恭恭敬敬领了皇令,徐福便又退回原位。

便有不少个大臣,偷摸着向着徐福恭贺。

这几日在咸阳城内,徐福可是风云人物,一日只卜卦三次,谁不想让徐天师算算运道?

王绾身边的李斯,却是小声提醒道:“丞相大人是否病了?为何这满头的汗珠?”

王绾闻言一阵尴尬,伸手擦拭了冷汗,低声笑道:“不碍事,不碍事。”

他心中的大石头,算是放下了,这一次东巡依旧还是扶苏监国。

自己可是要好好辅佐。

而自己的孙子,则是马上要去匈奴,为小公子打探情报。

这一来一回,大秦三代君王,他们王家算是能跟着喝口汤了。

定下了东巡的计划,这李斯和萧何就要忙起来了。

而子婴却是找来了韩信,吩咐道:

“……此一去,定要竭力查清,切勿打草惊蛇,这是大父给我的腰牌,你拿着,若是遇着困难,各地的官员也会全力配合。”

子婴说完,便递过去了一个腰牌。

韩信接过腰牌,回道:“公子放心,韩信定当竭尽所能。”

待到韩信出了咸阳,子婴这才舒了一口气。

若是自己没有记错,这第三次东巡,可不会太平。

上一次,他去楚郡寻才,就想先找到这人,只是没找到。

看来,还是得在博浪沙才能见到了。

第143章 张良的谋划,刺杀秦始皇!

始皇东巡、封禅泰山,这哪一件单拎出来,都是大秦的盛事。

最忙的就要属淳于越了,不但要筹办太学,安排人员搜集资料编纂《大典》,还得让人捎了书信去鲁地,寻了不少大儒前来。

这封禅仪式,必当隆重繁琐,从咸阳一路向东到泰山,淳于越在各个郡县,皆是安排了人员相接。

而当这等消息传到民间,倒又成了一桩美谈,大家都在期待,这月余后,大秦皇帝去泰山,请了上苍的恩赐,大秦必当风调雨顺。

除了大秦官员们在忙碌着,这民间也有不少人得到消息后,开始忙碌起来。

河南郡县城内,一位身穿长袍面容苍白的青年,带着一位约莫十岁的侍从在大街上走着。

往来行人热热闹闹,皆是在讨论着始皇这一次封禅泰山之事。

两个行人边笑边走地聊着,倒让这个青年停下了脚步。

“陛下这一次东巡,想必会经过咱们河南郡内,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在这歇上一歇。”

“若是只是封禅泰山不好说,可陛下也是要顺道东巡,必然会在咱们这歇上一天,那一次老陈头可去了琅琊郡见着陛下的队伍,哎哟,可气派咯。”

“放心吧,这陛下一定会到咱们城里来,到时候有机会一睹陛下风采,这几年没收咱的赋税,日子是越来越好啦。”

“可不是么,这一次陛下要建太学,我都想好了,自己累点,也要把自家的娃送去读书,若是入了太学当了官,这几辈子都不用愁啦。”

“张老二你想什么呢,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忘了饿了?前些日子召集人往南迁,可是找不少个士族老爷被征了税呢。”

“瞎操心干啥?人家那些个老爷,一天的伙食抵得上咱一个月的饭钱,轮得到你来操心?瞧见没,上好的鲁酒,走,找老陈头喝几杯去。”

说话那人晃了下手中的酒瓶,便笑着拉着旁人往前走去。

长袍青年只是冷笑一声,便就带着侍从转进了巷子里,到了一个屋子前,伸手敲了三下。

那屋子里,叮铃咣啷一阵响,却没人来看门。

那十岁的侍从见状,便又上前重重敲了三下。

片刻后,屋内的响声停下,屋门缓缓打开,只见一个约九尺的壮汉打开了门。

目光四处扫视了一下,小心问道:“公子,没被人发现吧?”

张良“嗯”了一声,说道:“别疑神疑鬼,这事这般机密,哪会有人知晓。”

说完,便入了屋内。

眼下初秋微凉,可这屋子里却是炎热无比,只见两个大铁炉正在烧着,上面有两个巨大的铁锤正在烧着。

壮汉关了门,尴尬一笑,回道:“此事重大,自当是要小心为好,沧海君不日也要来这河南郡城。”

“哦?”张良有些意外,“上一次在琅琊郡准备动手,若不是沧海君不愿意来,情报有误,才错失了良机。”

首节 上一节 101/5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谍影:大哥,为啥让我做特工

下一篇:三国第一毒士,曹操劝我冷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