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真不是上将! 第427节
说到底还是科技和生产力。
至于人嘛
对于内战来说,人种上压根没有区别,比的是领兵之人的本领。
然领兵之人的本领再高,也不可能用弓箭打飞机。
虽然这种形容是夸张了一些,但也基本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不过这些东西这些为将之人要分析出来还是有些吃力的,毕竟这要站在另外一个维度,跳脱来看整个南北战局。
眼下他们只知道自己这头是兵精粮足,占据优势。
函谷关顺利拿下之后,曹彰到底还是被他跑了。
对此马超多少是觉得有些可惜。
谁走脱了都无所谓,这曹彰乃是曹操子嗣,哪里能走脱!
真是应该临阵斩杀了!
于是得知消息,颇是有几分抱怨:“大将军,就该我去营外截杀那曹彰,定然不能给他跑了!”
这话马超本意的确是没有针对张辽的意思,但既然说出来了,就有了几分针对意思了。
但你要说张辽故意放水,也是决然不可能的!
刑道荣只好笑道:“孟起不知,那曹彰乃是我故意放走的,不然稍做布置,他哪里又能走脱?”
这话叫张辽听得眼神不由朝着刑道荣看了过来,以为他是故意为自己解围。
然按着张辽这个性,没做好便是没做好,哪能白让大帅背锅,便是一拜:“大将军,辽未能擒将,还请大将军责罚!”
第528章 曹氏最后的血脉
张辽这老实人啊,自己给他背锅,实在不算要紧的事情。
马超与自己感情深厚,自己这般说了,他定然不会有什么恼怒之处。
反倒是他如今这般一说,倒是要出问题。
果然,却听马超有些不满道:“张将军本事,我可听大将军说过不少,如今区区一个曹彰都拿不下,莫不是因为昔日曹氏旧情,这才手里留了几分力气?”
张辽并没有因为马超的责难而如何,反是一本正经道:“那曹彰的亲近护卫不少,又是拼命把曹彰护送了出去,这才未能拿下,决然没有半点留情之意。”
马超听得还要再说,邢道荣却已然是听不过去了。
咱们的孟起啊,做事还是冲动了一些。
要不然当年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举动,把全族都给害了。
连忙打断道:“此事我已说了,乃是我刻意放走了曹彰,诸位且听我言,若是觉得我放人不多,再好好论理。”
此话一出,马超倒是也不敢再过分了,便是闭口不言。
邢道荣道:“函谷关之后,咱们自然要去洛阳,曹彰无处可去,也只能去洛阳。”
“其乃是吾等手下败将,有其守洛阳,自然最好。”
“咱们拿捏的容易,于士气而言,更有好处。”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只觉得邢道荣所虑深远。
便是这般环环相扣,谁能走出邢道荣的算计啊!
马超也道:“原来如此,既然是大将军算计,那此事便就此作罢。”
邢道荣却听出了马超不服之处,又笑道:“此只是其一。”
说着,见众人探寻的目光传来,不缓不急的接着道:“其二.乃是因为这曹彰,已然是曹家最后的血脉,若是那曹丕知道曹彰困境,不得不救,可围点打援,接着杀灭那北魏的生力军。”
众人听得一愣。
要说“曹氏最后的血脉”,这般描述,这些人还真是没有细细想过。
其实到了今日之势,正如邢道荣所言的那样,这曹彰还真是曹氏最后的血脉了。
当然了,这血脉说的是直系血脉,你要算上那些旁系,那可多了去了。
这老曹家确实是比老刘家能生。
根据历史记载,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当然几乎有一半儿死在曹操之前。
其中历史公推的佼佼者就有丁夫人名下的曹昂,他也是曹操的长子;卞夫人所出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杜夫人生的曹衮。
曹昂死在了宛城。
曹衮颇有才华,据说其少时好学,十几岁时能写文章。
每次读书,臣属常恐他因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阻,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就藩后崇尚节俭,敦促妻妾纺线织补,成为家属日常事务。
到后世,曹衮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虽才华不如其兄陈思王曹植,但对此的爱好与他相同。
不过虽然有才华,但曹衮素来不在权力的中心。
再说曹丕的几个嫡亲兄弟,曹熊早死,曹植叛乱而死,留下的就只有曹彰了。
当然了,就算是死光了,其实也是无关紧要的,不过在曹植因叛乱而死的前提下,曹彰最后的兄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原来如此!这曹彰竟然还有这般用处!”
马超倒是反应的快,稍微一盘算曹氏族人,便明白了邢道荣的意思。
却摩拳擦掌道:“不错不错.那曹彰若是再死,曹丕便是当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救,则受兵锋之苦。”
“不救,那就痛失最后的兄弟!”
“好好好,就叫那曹丕也受失去弟兄之苦,叫其备受折磨。”
话里的恨意,还是如此明显,难怪昔日马超会郁郁寡欢而死,实在是因为家族的仇恨,在其心中难以消散啊!
此刻说的话虽然别人听上去有些残忍,但其自己却爽快无比,放下了张辽“放走”了曹彰之事。
邢道荣看众人这心思算平和了,却又道:“今函谷关虽破,却不可停下步子。”
“这函谷关我调荀俣与常林来守,诸位与我再去洛阳。”
众人自然没有不应的。
若能破洛阳,自然也是大功一件,没人想留在这函谷关里头。
说白了…
没人能觉得这曹军还能杀回函谷关来,在函谷关…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不过…
说起来,邢道荣打的这么嗨,却似乎是忘记了一个人。
谁?
正是被邢道荣派遣去河西打探消息的大将,鲍隆!
却说这日夺了函谷关,一面把曹休送回成都,一面正要再攻洛阳时候,咱们的鲍隆将军,终于来信了。
邢道荣自然是没有把鲍隆给忘了的,只是函谷关之战,差不多是邢道荣打过最为顺利的战役。
即便是当年汉中之战攻打张鲁,也没如此顺利过。
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确实也不必叫鲍隆回来,反不如叫他留在河西,继续观察司马懿与曹丕的交锋。
而这回鲍隆来信,也是因为河西之战的确出现了一些变故。
曹丕妥协了!
在河西无法平定司马懿叛乱之后,在河西重镇皋狼,与司马懿和谈了。
皋狼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智伯帅了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后……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史记》亦有记载:“孟增(赵氏之祖)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即以所居之地为号。
此地名后世是见得很少了,但在各种古籍中,皆有记载。
如今,这曹丕与司马懿和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消息。
一方面曹丕能迅速对外,支援中原地方。
另外一方面,那司马懿既然能从长安摸回去,也保不齐他能从河西再摸回长安,进行奇袭。
这事还是让邢道荣稍微感觉有些麻烦的,但也就那么一点而已。
河西的动向,有了鲍隆的存在他尽数掌握,若是那司马懿当真敢摸回长安,自然会有他的大麻烦!
这消息虽然会让邢道荣麻烦一点,但不影响大势。
第529章 我替你走一回
曹丕与司马懿和谈,乃是无奈之举,这还得从徐晃从函谷关出发…来到邺城之后的情况说起。
却说徐晃一路疾驰,来到邺城之中的时候才发现,这邺城之中管事的,变成了大司马吴质。
不过这其中的变化,徐晃暂且是没功夫盘算了,眼下先得解决了函谷关粮草之事。
当日即刻拜访吴质。
吴质见徐晃亲来,知道事情麻烦了。
急问:“将军怎从函谷关来此,不在关中守着。”
徐晃也不客气。
冷脸应道:“此来乃是亲自来问,为何前些使人日子来邺城求粮,却不得所应?”
“莫不是…送信的未能送来?”
徐晃说的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战时,最需要保障的就是驿站的通畅。
不然前线的消息不知,还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