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真不是上将!

三国,我真不是上将! 第527节

  在扶桑丞相陆逊的主持下,正建造一座新城。

  名曰:“汉峙”。

  “汉”字不消多说,必须有。

  好彰显大汉的雄浑气魄,亦暗合岛屿的归属。

  至于“峙”字:取屹立、坚守之意,象征岛屿如磐石般坚定不屈。

  二字组合铿锵有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突出不屈精神。

  邢道荣表示挺满意。

  毕竟既然彻底纳入版图,总归不能“倭”或“倭奴国”的称呼。

  虽然这两个称呼,也是当年光武帝赐予“汉倭奴国王”金印后,所正式确立的。

  但总归“倭”字在中文中带有贬义,在归顺之后,也不能如此贬低。

  …

  却说邢道荣回到汉峙城,城中皇宫正在修整。

  卑弥呼当年的“皇宫”实在不咋样,那必须是重新鼓捣一番。

  正好,邢道荣便把钢材用在这新建的皇宫之中。

  这年头,由于尚未发明出高强度的框架材料,建筑主要依赖承重墙来支撑,因此建筑高度受限。

  利用墙体自身承重的建筑,一般最多能建到五层左右。

  当然了…

  这所谓的五层楼也是极限了。

  实际上,别说这年头了,就算到了明清时代,建筑很少有超过三层的,甚至二楼通常只是阁楼而已。

  而邢道荣这把钢材用上,便要要求工匠们建造一个至少五层高的建筑。

  他倒是也不怕塌了…

  …

  数月后,在工匠们的发挥下,邢道荣的要求还真满足了。

  说实话,新铸造的皇宫,有点不大符合皇宫的气质。

  毕竟五层宫阙,确实不管怎么建造,都有点像是后世的楼层了。

  不过邢道荣却不在意这个。

  宫殿住的舒服是舒服,但远不如这宛如要冲入云霄的楼层让人震撼…

  嗯…

  好吧,对邢道荣而言其实也就那样,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尤其是扶桑人而言,那可太震撼了。

  宫阙之前,工匠们跪伏在阶下,汗渍未干的衣衫上还沾着钢屑。

  三个月前,这里还只是夯土垒就的旧殿,而今,精钢巨柱拔地而起,螺纹铁梁如蛟龙盘绕,硬生生将皇城托上云霄。

  最顶层的飞檐上,新铸的鎏金脊兽在风中微微震颤,发出清越的金属铮鸣。

  “好一座铁打的宫阙…”

  邢道荣到底还是感叹了一句。

  随后便是当即入住,时有扶桑人称呼其为“天王”。

  意思很简单,便是住在天上的王上。

  这般称呼很快就传播到了扶桑各地,把邢道荣当做了他们新的信仰。

  信仰…那自然是要来参拜的。

  五层宫阙前的白玉广场上,跪满了扶桑来的朝拜者。

  他们身着葛麻衣衫,额头紧贴冰冷的汉砖,用生硬的官话高喊着“天王”或是“天尊”。

  每当宫门鎏金铜钉在晨光中泛起第一缕金芒时,人群中便会爆发出一阵敬畏的惊叹——在他们眼中,这座直插云霄的钢铁神迹,唯有天神居所方能比拟。

  邢道荣一看,真把自己当神仙了,却也不打算纠正这些扶桑人的思想。

  正好…从上到下都折服于自己,那是彻底打碎扶桑人文化,纳入汉文化的契机。

  邢道荣从五层楼的窗户望出去。

  指尖有节奏地叩击着掺入玄砂的窗户。

  望着脚下如浪起伏的跪拜人群,嘴角浮起一丝掌控者的笑意:“传旨,今日起宫前设汉文塾,凡来此拜者,皆需要过文塾考核,才可入宫前广场之中。”

  这招数狠啊!

  咱也不逼着你学,但是你想看到这神迹吗,想来拜你心中的神吗,那你就得学起来!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来参拜。

  不过旬月,铁宫前的景象便愈发奇异。

  扶桑渔民跪在刻有《论语》节选的钢碑前描摹笔画,巫女们改换了曲裾深衣跳汉家祭祀舞,甚至有贵族将孩童的“元服之礼“改成了加冠仪式。

  最妙的是那十二尊环立宫前的青铜神兽——扶桑人竟自发为其编织出新的神话,说这些镇守钢铁神殿的灵物,会庇佑诚心习汉礼的信徒。

  整个岛国…都在实行全面汉化,而且相当猛烈!

第655章 彻底汉化的岛国

  足够改变一个民族的记忆,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甚至在神明信仰的加持下,只需要半年、一年,就可以达到目的。

  在“天宫”旁,邢道荣又修建了一座“文阁”。

  这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私塾,让能通过考核的人,再不断进入学习汉文化。

  随后再去各地,靠着他们再推进汉文化。

  眼下…邢道荣带着陆逊等人,便在皇宫之中,望着鱼贯而入的扶桑学子们。

  他们身着靛青色圆领袍服,头戴儒巾,腰间挂着盛放笔墨的锦囊,三三两两用流利的汉语讨论着昨日学习的《孟子》篇章。

  若不是那略显矮小的身材和微微上扬的眼角,几乎与中原士子无异。

  见得此景,邢道荣拉着陆逊道:“走…去瞧瞧咱们的学子们学的如何。”

  陆逊也颇有兴趣,当即便跟着一同而去。

  …

  “天王安好!“学子们见到邢道荣,纷纷停下脚步,恭敬地行弟子礼。

  邢道荣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一个正训斥同伴发音不准的少年身上。

  “雅言正音关乎士人品格,你这般口齿,岂不辱没师门?”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眉目间已看不出半分扶桑人的模样。

  被训斥的少年满面羞红,用带着吴地口音的汉语连连道歉:“师兄教训的是,小弟定当勤加练习。”

  由于这些“文阁”的老师们,大多是陆家来的,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吴地口音。

  不过有点口音倒是也无伤大雅,反正不要是扶桑口音就行了。

  陆逊在边上看的邢道荣很满意,想起一事道:“扶桑王,现在不少岛民欲要改汉名,正好如今在盘查户籍,不如可一起操作。”

  名字都要改!

  这好事啊!

  “好,甚好。”邢道荣一脸笑容,“传令下去,凡自愿改汉姓者,皆可寻当地户籍官确认,不过…姓氏也能叫他们胡乱取,咱们就按着某种规律来给他们选。”

  “例如什么卑弥,就改成弥姓,什么尹田,就改成尹姓,便是如此…”

  陆逊听得连连点头,当即理解。

  眼看全面汉化如此顺利,邢道荣心情大好,又打算去城里四处瞧瞧。

  …

  眼下走在汉峙城中,几乎和走在中原某座繁华州府是没什么差别了。

  酒旗招展的茶楼上,说书人正用汉语讲述汉家文化。

  绸缎庄前,妇人们比较着新到的蜀地织锦。

  甚至连街角卖糖人的小贩,都操着一口河南腔的叫卖声。

  一位身着藕荷色襦裙的少女匆匆走过,不小心撞到了邢道荣的随从。

  她惊慌失措地跪倒在地,用标准的洛阳官话请罪:“民女莽撞,冲撞贵人,万望恕罪!”

  邢道荣颇有兴趣的瞧了瞧。

  邢道荣示意她起身,注意到她怀中抱着一本《诗经》抄本,纸页边缘已经翻卷,显然经常翻阅。

  见得此景,邢道荣不由好奇问道:“在读《诗经》?”

  少女胆怯应道:“回大人话,民女最爱《周南》《召南》篇。”

  邢道荣微微点头,果然自家文化的确强大。

  瞅瞅这少女,完全就是入迷的样子嘛!

  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可改名了?”

  少女犹豫片刻,又鼓起勇气道:“民女.民女给改了,叫周南薇,取自——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邢道荣更是满意,劝勉几句,便是又要接着“视察”。

  只是后头出现的状况,就有些不大和谐了。

  却说邢道荣一行转过街角,一阵异样的声音引起了邢道荣的注意。

  在一间隐蔽的小院里,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用扶桑语低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他们身上还穿着已经罕见的扶桑服饰,在阳光下显得格格不入。

  陆逊脸色一沉:“属下这就去…”

首节 上一节 527/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世子你别乱来

下一篇:大汉:吾乃冠军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