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第323节
方才,他好像在曹据这个侄儿的面26前以长辈自居了。
以长辈自居,放在以前或许还没什么。
毕竟,那时候的曹据只是族兄曹操诸子中平庸的一个,一点也不怎么起眼。
而今呢。
知晓一些邺城内情的曹仁可是清楚,当下的曹据已然不同以往!
此子,隐隐间已经是兄长曹操的继任者。
没有之一的那种。
念及此。
曹仁也是跟随在文聘之后表态道:“公子!”
“归属于我指挥的兵马,你也尽管调动!”
“只要你一声令下。”
“末将绝不迟疑半分!!!”
曹仁和文聘突如起来的放权和归效,听的曹据有些沉默。
不是笨蛋的他。
很快就明白了自己刚才那番“可有教我”的话,被二人误会成了有意强势夺权。
这让他苦笑不得的同时,心中却也没有解释的打算。
“哈哈哈!”
“叔父和仲业谦虚了!”
“据,对于荆州可没有你们熟悉,到时还需要你们从旁指点才是。”
边说着,曹据边向城门内走去。
……
襄阳城,原刘表所住的州牧府内。
曹仁和文聘在府内举办了一场酒宴,算是为到来的曹据,夏侯渊,张A,高顺一行人接风洗尘。
一番谦让之后。
曹据坐上了主位,而后才是诸将分次落座。
酒宴上。
曹据没有借助酒意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对着诸将言说,接下来该如何如何的对敌作战,而是平平常常的与众人喝了一场酒。
大抵是连月来战事进行的压力太大了。
一番觥筹交错之后。
曹据带来的诸多文武,除却李儒,贾穆,高顺等人保持着清醒,其余人都是醉了过去。
即便是酒量较好的曹据,也是喝的有些微醺。
酒宴结束,与曹仁,文聘分别之后……
行至庭院的曹据,被晚上的寒风一吹,他的精神径直清醒了几分。
回看向身后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的李儒。
开口说话间,曹据问出了自白帝城克胜刘备,斩杀关羽之后,心中一直压抑着的一个问题。
“文优!”
“自入汉中以来,据已经定汉中,克西川,立下的功劳之大,用功高镇父也不为过!”
“以你之见……”
“接下来的对荆州战事,对江东战事,我还需要出手吗?”
“我……”
曹据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丝迟疑。
“我是不是要等父亲来了,由他主导,再发起接下来的战事比较好?”
听到曹据道出的担忧,李儒笑了出来。
“将军,儒以为您不曾意识到这点呢!”
“原来……”
“您自己已经察觉到了啊!”
“看来!”
“儒倒是省的提醒您了!”
闻言,曹据看向李儒道:“文优,你也赞成我那父亲没有到来之前,当下战局先保持均势?”
然而,出乎曹据意料之外的。
对于他的这番说辞,李儒却是径直摇头否决了。
下一刻。
其反问出声:“将军,自开战以来,我们的大军已经连续攻占汉中和整个益州之地!”
“汉中和益州之地加起来的地盘,已经比关中和荆州之地加起来相当。”
“如此大的地盘尚未完全消化,就再度急匆匆的挑起新的战争……”
“您觉的。”
“魏公会同意吗?”
“您不觉的,刘备就是前车之鉴吗?”
“况且……”李儒指向了城外江东军撤离去的方向。
“江东军没有兵围南郡而是陈兵襄阳,这已经可以说是透露出了孙权有意和刘备和解的讯息!”
“这种情况下!”
“我军若是继续强势的发起进攻……”
“迎来的,只会是孙刘双方面对外敌之下的临死反扑!”
“与其冒着危险继续发起战事……”
“我等不如缓上一段时间,再做图谋。”
说着,李儒的嘴角微微一笑。
“我们的大军可以一直驻守襄樊之地,可那孙权的大军敢吗?”
“长久对峙之下……”
“只要朝廷大军在淮南之地稍有动静,孙权都得夜不能寐,吓的胆战心惊!!!”
“呵呵!”
“等到孙权大军撤回了江东,剩下一个南郡之地的刘备,我等足可在淮南大军对江东的牵制下,一鼓作气的的平定南郡。”
“刘备亡了……”
“接下来,我们有的是时间对付江东的孙权。”
听完李儒的分析,曹据顿时有如拨开云雾见青天。
心中的那一丝迟疑,顿时消失!
“哈哈哈!”
“既然如此,我这就去信一封给我那父亲!”
“看他接下来的决断如何!”
“他若是想要休养生息,那据就收敛兵锋!”
“他若是想要继续打下去……”
“那据就与孙刘不死不休,不惜一切代价先灭了刘备再说!”
自始至终。
论威胁性,在曹据心中,刘备始终更胜孙权一筹。
哪怕。
昭烈这头猛虎,已经处于将要败亡之际!
但。
只要没亲眼看到刘备死了,曹据就永远不会放下对刘备的忌惮。
“不惜一切代价先灭了刘备?”李儒听到曹据的话,被稍微惊讶了一下。
“将军,似乎您心中对于刘备,一直很忌惮?”
“然而!”
“在儒看来,眼下江东463孙权的威胁,似乎更甚才是!”
解答了曹据的疑惑之后,李儒同样道出了自己的疑惑。
听到李儒的询问,曹据忽然笑出了声来。
“文优啊,你觉的一个从贩履出身,起兵以来辗转多个诸侯手下总能保全自身,且在颠沛流离了近二十年后成就了一番霸业的刘备……”
“不值得本将重视吗?不觉的其人更可怕吗?”
“江东孙权虽强,但其才能不过是个守业之主罢了!”
“论开疆拓土,其比之他那父兄孙坚,孙策,差的何止千万里。”
“刘备此人则不同!”
“他,是开拓进取之主啊!”
“这样的人只要一日不死,其就会越挫越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东山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