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298节

  “诸位,除了这份捷报,陛下还有几份圣旨送回了京师,大家都看看吧。”

  说罢,他动作小心地从怀中掏出几份圣旨,展现在众人面前。

  几位内阁大臣一听这话,神色瞬间变得庄重起来。

  毕竟这是圣旨,代表着皇帝的威严,该有的尊重必不可少。

  薛国观率先上前双手接过圣旨,微微弯腰,以示敬重。

  然后这才打开圣旨认真地查看起来。

  看完第一道圣旨后,小心翼翼地将圣旨传给下一个人。

  没过多久,众人便都看完了几道圣旨。

  而圣旨里说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

  总的来说也就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关于战后抚恤和赏赐的事,直白来讲就是要银子。

  这次总共需要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不过这些银子不需要户部全部承担,户部只需出一半,剩下的一半从皇帝的内帑中支出。

  第二件事,是关于京城外百姓的安置问题。

  按照圣旨内容,要把这些百姓全部迁移到辽东,以充实人口,完成移民戍边。

  最后一件事,是关于土豆和红薯的。

  甚至要求户部和工部帮忙配合,运送土豆和红薯的种子到辽东,先在辽东广泛种植。

  在薛国观看来,这三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太大难度,再加上直接是以圣旨的形式出现的,也没有任何人敢反驳。

  只是实施起来会有些繁琐,涉及到诸多细节和各方协调。

  也是因为这样,这件事情才需要几位大臣互相商议,毕竟执行起来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不能有任何差池。

  于是乎,薛国观抬头看向众人,神色沉稳地说道:

  “圣旨的内容大家刚才都看过了,既然如此,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商量一下这三件事,务必在今日之前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尽快实施。”

  “虽然大明打赢了这场仗,但要是战后的问题不尽快处理,还是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薛国观接着开口道:

  “那我们先说第一件事,就是这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问题。”

  “陛下在圣旨中说了,这一千五百万两不需要户部全部承担,户部只需出七百五十万两银子即可,户部有什么意见吗?”

  说着,他将目光投向了户部尚书倪元璐,等待着倪元璐的回答。

  说实话,要是放在以前,这种事情肯定会让户部尚书头疼不已。

  毕竟那时候的七百五十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整个大明一年的白银税收都未必有这么多。

  每到需要用到银子的时候,户部尚书都要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却往往还是难以凑齐所需的款项。

  但眼下,这件事却没什么难度!

  一来之前朱慈烺从抄没的家产中拨了三千多万两白银给户部,现在这笔银子还剩下两千多万两。

  二来最近进行了税收改革,自从改革之后,每天都有大量商税进账,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

  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于盐税!

  自从颁布了新的盐税政策之后,盐税收入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就拿这个月来说,户部收到的盐税就足足有一千万两白银!

  对!

  你没有听错!

  就是整整一千万两!

  归根结底,还是盐税带来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大商人来到京城,想要办理户部的盐引。

  如今的户部还真不缺钱,区区七百五十万两银子,自然不在话下。

  于是,户部尚书倪元璐直接点了点头,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说道:

  “户部方面没什么问题,这笔银子拿得出来。”

  薛国观听到这话,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不由得暗自思忖:

  看来这户部果然是有钱了,答应的这么爽快!

  这要是在以前,每次让户部掏钱,他们都得哭穷一番,找各种借口推脱,最后银子还不一定能拿得出来。

  就这样,众人顺利敲定了银子的事情。

  咳咳

  紧接着,薛国观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既然银子的事情已有定论,那咱们接着讨论第二件事,便是将城外三十万百姓迁移到辽东的事情。”

  这话刚一出,户部尚书倪元璐突然再次开口道:

  “依我看,这件事情就不用商议了,直接按照圣旨交代的内容实施就行了!”

  终于听到这话,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点头表示赞同。

  要知道最近两个月以来,内阁和户部都被这三十万百姓的安置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因为陕西、安徽、河南一带的灾情依旧持续肆虐,毫无停歇的迹象,而且没人能预测它何时才会彻底结束。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把这些百姓贸然遣返,无疑是将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与亲手杀害他们无异。

  更糟糕的是,稍有不慎,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便可能加入李自成的农民军,届时局势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所以他们原本的方案是要一直供养这些百姓,直到灾情彻底平息。

  但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就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又有不少百姓来到了京城,如今京城外的百姓人数已经超过了四十万!

  人数越来越多,管理什么的也就成了问题,即便朝廷再尽心尽力,难免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如今,这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了!

  因为只要把这些百姓迁移到辽东,所有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并且,迁移所需的费用已包含在那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之中,也不用商议额外的花费了。

  当然,要完成这次大规模的迁移,后续还有诸多细节需要考量。

  到时候户部可能还需要筹备这些人的过冬衣物,妥善安排他们沿途的食物和住宿等等。

  不过,如今的户部资金充足,这些事都算不上难事。

  只是运输物资、搭建临时住所等工作,可能需要工部配合一下。

  就这样,这第二件事情依旧毫无阻碍地顺利通过了。

  本来接下来要讨论的便是第三件事了,但是薛国观并没有着急开口。

  而是不紧不慢地从一旁的书桌上拿起了几份今天早上的《大明日报》,然后依次分发给在场的众人。

  “在商量第三件事之前,大家先看看今日的《大明日报》吧。”

  现场的几人虽然满心疑惑,不明白薛国观此举究竟有何用意,但出于对首辅的尊重,还是随手接过报纸认真看了起来。

  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篇关于土豆和红薯的详细报道。

  经过三个月精心的种植与培育,十万亩的红薯和土豆终于迎来了大丰收。

  最近一段时间,有大量灾民被招募到种植红薯和土豆的田间地头帮忙收获。

  报纸上清楚地记载着,土豆每亩产量居然高达三千五百斤以上,红薯虽然稍逊一筹,但也有三千多斤的高产。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大米折合下来一亩也就产粮三百斤左右,小麦更是不到二百斤。

  这也就是说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最起码也是大米和小麦的十倍以上!

  而且,这些作物食用方法极为简单,只需简单水煮或者炙烤就可以直接食用,并且味道别具一格,完全可以当做粮食大面积种植推广。

  关于土豆和红薯的事情,在场的人除了薛国观早有了解之外,大概也就只有户部尚书倪元璐稍微知晓一些。

  毕竟作为户部尚书,主管天下钱粮,对于这方面他自然是比较上心的。

  不过即便如此,当亲眼看到如此惊人的产量,他还是感到十分震惊。

  动不动就是三四千斤的亩产量,这远远超过了大明现有的所有粮食作物的产量。

  “这土豆真有如此高产?要是真的,那就应该尽快在全国推广,如此一来,我大明就再也不会饿死人了,这可是能拯救天下百姓的神器啊!”

  没等倪元璐开口说些什么,一旁的李邦华突然满脸激动的开口说道。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但难免有些人心中还是存有疑虑,毕竟他们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两种作物,也不知晓这样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吃?

  又或者说味道如何?

  但显然,薛国观早就料到了众人的反应,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其实今天本来也要和几位内阁大臣商量推广土豆和红薯的事情,只是没想到刚好接到了辽东传来的圣旨,索性就将两件事合在一起说了。

  随即,薛国观看向不远处正候在一旁的王承恩,微微欠身,客气地说道:

  “王公公,麻烦你了。”

  王承恩听到这话,立刻心领神会,一路小跑着出去。

  这一幕看得众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薛国观这是在干什么。

  薛国观则是继续笑道:

  “诸位可以放心,关于这土豆和红薯的产量绝对是真实的,当时收货的时候本阁老派了专人监控,这产量也都是他们一颗颗称出来的,绝对造不了假!”

  “至于这两种东西的味道如何,大家马上也会知道的!”

  薛国观刚说完这话,离开没多久的王承恩突然再次走了进来,手中还拿着两个精致的食盒。

  当食盒在他们面前缓缓打开时,只见出现在他们面前的赫然便是一盘蒸土豆和一盘蒸红薯。

  土豆每一颗都圆润饱满,大小均匀,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

首节 上一节 298/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