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313节
更关键的是,这些银子还都无需交税,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赐的良机!
想到这里,不少商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未来的生意到底该怎么做了。
朱慈烺看着商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兴奋笑意,心中也暗自感到欣慰,似乎已经看到了辽东地区繁荣的未来。
虽然免除辽东三年的商税会使朝廷少了些许收入,但他对此并不在意。
毕竟,辽东地区以往收取的商税本就不多。
就拿上个月来说,辽东地区收上来的商税还不到十万两银子,一年算下来,也就一百万两左右。
可若是免除这一百万两银子的商税,就能给辽东的商人们打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到时候他们将会更加疯狂地向辽东运输各种各样的物资,从而充实百姓的生活,促进辽东地区的繁荣发展。
毕竟未来的几年里,除了要专心剿灭农民军之外,最要紧的就是稳定辽东地区。
而要稳定辽东地区,除了要大量移民之外,还要提供足够多的物资。
不然若是没有足够多的食物和物资,拿什么来稳定辽东?
当然,为了防止个别唯利是图的商人趁机哄抬物价,大明国营商店也必须在此地开设。
为此朱慈烺早已下了一道旨意,想必过不了多久,夏德武就会派人赶来辽东开设大明国营商店。
与其他商人走陆路运输物资不同,大明国营商店的物资可以直接走海运。
因此大明国营商店的运输成本将会大幅降低,也能够更好地惠及当地的百姓。
没办法,辽东地区的百姓长期以来饱受战乱之苦,生活的实在是过于艰辛了。
所以朱慈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而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崇祯的大力支持。
要知道之前下令炮轰百姓一事,一直让崇祯对辽东百姓心怀愧疚。
所以只要是有利于辽东百姓的事情,崇祯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全力支持。
两天后,辽东,祖大寿大军驻扎之处。
军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在四周不断巡视,到处都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景象。
自从祖大寿得知皇太极答应送皇子和多尔衮前来议和的消息后,立刻按照朱慈烺的交代,停止了继续进攻的步伐。
如今大军已经在此驻扎超过八天了!
这几日,前来投奔的辽东汉人如潮水般涌来,现在这里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对!
你没有听错,就是整整二十万人!
其中十万是祖大寿亲自率领的军队,另外十万则是当地饱受苦难的辽东百姓。
另外,朱慈烺派人送来的粮草和银子,早已按时抵达。
祖大寿按照朱慈烺的交代,不仅每天给百姓发放粮食,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两银子作为他们的安家费。
可千万别小瞧这区区一两银子,在繁华富庶的京城,这一两银子或许不算什么。
但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辽东百姓而言,这一两银子,却是他们辛勤劳作两三年都未必能够攒下的财富。
当这些辽东百姓们双手颤抖地接过粮食和银子时,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仅仅只是为了寻求一条活路才来到这里,结果什么都还没做,就得到了粮食和银子。
就在以往,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为那些建奴只会毫无底线的压榨他们、掠夺他们的粮食和财富,从来也不会善待他们。
就在这一刻,辽东汉人百姓心中的民族认同感被彻底激发出来。
他们的眼神中,不再是往日的迷茫与恐惧,而是充满了坚定与希望。
祖大寿看着这些百姓们,心中一时间感慨万千。
他甚至觉得,此刻就算要带领他们去攻打盛京,这些百姓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与建奴拼命厮杀。
毕竟之前为了打赢松锦之战,皇太极可是下令抢夺了他们的全部粮食,导致许多辽东百姓的家人因饥饿而悲惨地饿死。
这对于这些百姓而言,绝对是仇深似海!
当然,这种事情祖大寿也只是想想罢了,他可不敢违背朱慈烺的命令。
不过他也知道,随着明军大获全胜,这样的人间悲剧,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辽东地区的百姓们,即将迎来新的曙光。
这一天下午,天色阴沉,厚重的云层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就在这时,负责通过热气球传递军情的士兵突然神色匆匆地跑到祖大寿跟前。
只见他的额头满是汗水,气喘吁吁地汇报道:
“大人,前方出现建奴,人数大概有五百左右。”
什么?
祖大寿听闻此言,原本还略显疲惫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整个人也来了精神。
因为他知道,大概率是多尔衮带着求和的队伍来了!
紧接着,没有丝毫的犹豫,祖大寿赶忙来到了军队的最前方,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多尔衮。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一支建奴队伍便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走在最前面的,不是多尔衮又是谁呢?
此刻的多尔衮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处议和队伍的前列,原本带着几分忐忑的他,在望见不远处景象的瞬间,整个人都僵住了。
在出发之前,他曾听闻明军有十五万人马,当时心中还暗自腹诽,觉得这不过是明军故意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罢了。
可当他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时,心中的那点怀疑瞬间被惊惶所取代。
放眼望去,眼前的人数绝对超过了十五万,甚至有可能超过了二十万!
只见二十万人如潮水般遍布整片区域,场面极其壮观!
密密麻麻的营帐像雨后的蘑菇,错落在漫山遍野,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
数不清的大明士兵们身着鲜亮的铠甲,手持长枪,整齐排列,每一个方阵都如同钢铁铸就的堡垒,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势。
猎猎作响的军旗在风中肆意舞动,上面的大明国号醒目无比,仿佛在向他们这些失败者宣告着胜利者的威严。
这般浩大的场面,好似一股无形的巨力,狠狠冲击着多尔衮的内心,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多尔衮望着这如渊似海的明军阵营,心中泛起一阵强烈的庆幸之感。
他暗自想着,还好当时皇太极英明决断,决定向明军求和。
若是真的与这样庞大的军队兵戎相见,就凭他们那点兵力,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随着队伍缓缓向前行进,多尔衮的心情越发沉重,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了起来。
原来,他们的周围不知何时聚集了不少辽东汉人。
只见这些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可眼中却燃烧着熊熊的复仇之火,死死地盯着他们一行人。
那目光仿佛锋利的刀刃,要将他们生吞活剥。
看到这一幕,即便多尔衮身经百战,但此刻他的双腿还是忍不住微微颤抖。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们之前对这些辽东百姓犯下了怎样的罪行,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不为过。
如今面对这般充满仇恨的目光,他怎能不感到害怕?
多尔衮尚且如此,跟在他身后的叶布舒更是不堪。
年仅十三岁的叶布舒,从小在盛京的皇宫中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里见识过外面世界的残酷?
此刻望着周围那一双双恨不得将他们撕碎的眼睛,他的小脸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没有一丝血色。
嘴唇也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着,几欲哭出声来。
再看其他建奴使团成员,他们同样被吓得失了分寸。
有的面色如土,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有的眼神慌乱,四处游移,不敢与周围百姓的目光对视。
还有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晃动,几乎要从马上跌落下来。
他们心里虽然明白自己是来议和的,明军不至于对他们痛下杀手。
可这种扑面而来、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却如影随形。
让他们感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咽喉,每一次呼吸都无比艰难,实在是难以承受。
但最终,他们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明军阵营前。
毕竟都到这个时候了,想走也是走不了了。
祖大寿与建奴交战多年,之前也与多尔衮打过交道,两人勉强也算得上是老熟人了。
看到多尔衮到来,祖大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深意的笑容,打趣道:
“哟,这不是和硕睿亲王吗?真是好久不见呐!”
多尔衮听了这话,脸色微微泛红,尴尬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
随后拱手说道:
“大人说笑了,如今我大清皇帝愿意自降国号,成为大明的藩属国,我自然也就不是什么王爷了。”
祖大寿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感到诧异。
他上下打量着多尔衮,没想到曾经狂傲无比、不可一世的多尔衮,如今竟变得如此谦卑。
更没想到皇太极居然会主动降国号,甘愿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直觉告诉他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猫腻,不过这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他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
随后,祖大寿偏过头,看向一旁的叶布舒,只见那是一个年约十三岁的小孩,身形单薄,看上去好像比太子爷小几岁。
眼神中更是透着一丝胆怯与惶恐。
果然,建奴就是建奴,哪能和太子爷相提并论?
祖大寿忍不住在心中嘲讽道。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