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417节

  然而听到这话朱慈烺并没有觉得多么欣慰,眉头反而是皱得更紧了,继续问道:

  “九边和辽东的官兵,有朝廷发放的棉花和物资抵御寒冬,可普通百姓呢?他们又该如何过冬?”

  李邦华听到这话,还没来得及回答,一旁的倪元璐却是抢先回道:

  “太子殿下,实际上民间百姓大多并不依赖棉花过冬。”

  “普通百姓常用稻草、碎布填充衣物,亦有使用柳絮与麻布混合之物替代棉花。”

  “此外,辽东靠近蒙古,百姓们还会购置羊毛、牛毛填充衣物。”

  “只是这些材料,远不及棉花那般保暖与普及罢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难以避免会有人会被冻死,对吗?”

  这句话一出口,倪元璐和李邦华二人瞬间就不说话了。

  因为他们知道确实如此!

  在他们的认知里,在这严寒的冬天想要做到无人冻死,几乎是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

  事实上朱慈烺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内心深处仍期望能尽最大努力减少百姓的伤亡。

  眼看着面前的两人都不再说话,朱慈烺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既然如此,那就将户部三百三十万斤棉花,全部运往九边和辽东,按照每人两套的规格,为当地官兵制作冬装。”

  什么?

  听到这话的时候,倪元璐瞬间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震惊。

  自己之前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竟都如同耳边风一般丝毫没有起到作用?

  他之前明明再三强调过,这些棉花既要保障九边和辽东将士的过冬需求,又要兼顾京城的过冬需求。

  可如今朱慈烺这一决定,虽说能让辽东和九边的将士安稳过冬,可京城这边又该如何是好?

  就算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自行购置棉花,可京城那将近二十万的将士呢?

  他们肩负着守护京城的重任,若在寒冬中受冻,京城的安危又该如何保障?

  想到这里,倪元璐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开口进谏。

  然而朱慈烺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意图,抬手制止了他,语气沉稳地说道:

  “先让本宫把话说完,此事本宫自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倪元璐无奈,只得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李邦华站在一旁,同样忧心忡忡。

  因为他深知倪元璐所言非虚,若真将棉花全部运往九边和辽东,京城必将陷入困境。

  但看着朱慈烺那自信满满的模样,他同样选择了沉默,心中暗暗期待眼前这位年轻的太子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朱慈烺则是继续说道:

  “既然已经决定为九边和辽东的将士们制作新衣,那么他们之前的旧衣,便可以物尽其用了。”

  “到时候朝廷可下令,以合理的价格,将他们的旧棉衣尽数收集起来。”

  “然后把这些旧棉花重新打散,制成棉被、棉袄之类的御寒之物,再以低价售卖给当地百姓。”

  “如此一来,当地百姓的过冬难题,是否能得到缓解?”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完这话,瞬间眼睛一亮。

  其实他们此前也考虑过回收旧棉衣的办法,可他们当时想的是直接向官兵索要。

  毕竟朝廷都给你们发新衣服了,回收旧衣服也算是很合理的吧?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下去的话却没有那么简单。

  一来是大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若贸然行事,极有可能引发官兵的不满。

  二来则是在古代,棉花堪称珍贵物资,官兵们即便领到新衣服,也会将旧的棉衣留给家人备用。

  要知道一个普通士兵的全套棉衣差不多可以保证两三个人的过冬需求了。

  可如今朱慈烺提出花钱收购士兵的旧棉衣,可谓一举两得。

  一来有朝廷的政令支持,二来又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官兵们自然不会太过于抵触。

  想到此处,倪元璐和李邦华连忙拱手称赞:

  “殿下圣明!”

  “如此一来,确实可以保证当地百姓的过冬需求!”

  朱慈烺并没有因为这两位臣子的恭维而感到高兴,反而又是微微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

  “本宫也清楚仅凭此举,或许仍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户部可再拨出一些银子,大量收购辽东、九边当地的旧棉花。”

  “重新加工制作后,低价售卖给当地百姓,务必确保每个百姓都能有一套过冬的衣物。”

  “或许即便如此行事,仍会有不少百姓在寒冬中遭遇不幸,但这已是朝廷目前能做到的最佳方案了。”

  李邦华和倪元璐默默点头,对朱慈烺的话表示认同。

  紧接着,朱慈烺将目光转向倪元璐,继续说道:

  “至于京城本地、以及陕西河南的过冬问题,可按两步走。”

  “首先,以朝廷的名义,在不扰乱棉花市场物价的前提下,收购民间的新棉花。”

  “其次,大量收购民间的旧棉花,包括京营、腾骧五卫及周围驻兵的旧棉花,由朝廷出钱回收,重新加工后,售卖给当地百姓。”

  “依你估算,如此操作后,大概还缺多少棉花?”

  倪元璐低头沉思,在心中迅速地盘算一番后,拱手回禀:

  “回太子殿下,按照臣的估算,若照此办理,朝廷最多可在民间收购一百五十万斤至两百万斤棉花。”

  “再加上旧棉花的回收利用,大概仍差三百万斤左右便可以满足今年的过冬需求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缺少的这三百万斤棉花,你们不必担忧。”

  “本宫之前已经和郑家商量,会从海外运来一批棉花,少数也有三百万斤以上,最多再过十天左右,这批棉花就能运到京城来。”

  “如此一来,今年的过冬难题也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了。”

  倪元璐和李邦华对视一眼,脸上皆是差异,很明显他们没有想到朱慈烺居然早就想到了棉花短缺的问题,并且一早就从海外购买了。

  一瞬间,这两人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因为这样一来的话,今年不仅能让所有将士换上两套新棉服,还能保障百姓的过冬需求。

  虽说此举耗费巨大,但如今的大明,在财政上倒也能够承受。

  反应过来之后,二人连忙再次拱手,齐声说道:

  “殿下圣明!”

  当然,所谓的从海外运棉花都只是朱慈烺拿来骗他们的。

  一来是朱慈烺之前其实也了解过海外棉花的价格,得知海外棉花价格其实与大明本土相差无几。

  二来则是从海外运输棉花,往返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两个月后,大明早已是冰天雪地,在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

  因此这三百万斤棉花,朱慈烺决定从系统中兑换。

  而且他打算兑换多一些,最少兑换出五百万斤出来,然后确保更多的百姓可以顺利度过这个寒冬。

  按照普通一套棉衣五斤棉花来算,最少可以拯救一百万人的性命!

  再多就不行了,因为再多的话就会导致市场棉花掉价,然后那些之前种植棉花的百姓也会放弃种植棉花。

  如此一来的话,明年的棉花产量毕竟会大量缩减。

  总而言之,兑换物资也是个技术活啊!

  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想到这里,朱慈烺就不得不感慨一下了。

  还好他有系统,不然面对眼前的这种困境还真没法解决了。

  毕竟身处于明末这个时代,就算身为穿越者,不开挂也是拯救不了大明的!

  当然,即便解决了棉花的问题,也不算是彻底解决了百姓以及官兵过冬的问题。

  因为冬天除了必须要穿暖之外,也是需要生火做饭的。

  而这个时候,燃料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

第241章 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紧接着,就在倪元璐和李邦华以为这件事情已尘埃落定之时,朱慈烺却突然再次开口问道:

  “两位可知如今这市面上,一斤煤炭多少钱?”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到这话,瞬间面面相觑。

  因为他们还真不知道煤炭的价格。

  一来是他们身处高位,根本不需要理会这样的小事儿,二来则是关于煤炭的开采和售卖一直以来都是工部的事情。

  想到这里,二人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启禀殿下,老臣不知,因为此事归于工部管理!”

  朱慈烺点了点头,也并没有在意。

  随后又道:

  “算了,这件事情本宫会找工部尚书商议,二位就不用管了,今日回去之后,便开始筹备将棉花运往辽东和九边一事儿吧!”

首节 上一节 417/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