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第230节
李世民恍然点头,而后环顾众臣道:“霍国公弹劾苏烈的事,你们怎么看?”
众臣互相对视了一下,而后由魏征率先开口道:“敢问陛下怎么看?”
“呵!”
李世民笑了:“也就你魏征敢把朕的问题丢给朕!”
“不过,你要问朕的看法,朕倒是可以说一说,虽然朕觉得处理苏烈,能够给天下一个震惊。”
“但朔方刚刚取得了大捷,朕也在圣旨中表明了要对东宫功臣进行封赏的意思。若再处理苏烈,会让人觉得很不好!”
“可是陛下,若放任不管的话,也不是长久之计啊!”萧瑀忍不住接口道。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
这时,杜如晦眨了眨眼睛,小心翼翼地看了眼李世民,试探着道:“陛下是不是在担心其他人?”
“嗯?”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会心的笑了笑,点头道:“不错,如果因为苏烈的事情,纵容了其他人,那就不太好了。”
“这”
众臣顿时语塞。
很明显,李世民说的那个其他人,不是别人,而是太子李承乾。
他是非常忌惮李承乾拥有兵权的。
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想要夺走李承乾的兵权。
包括现在的军队改革,也有一点防备李承乾的意思。
毕竟自己儿子不是一般的儿子,是一个集能力,野心汇聚一身的厉害角色。
如果不想走李渊的老路,他就必须得打压自己儿子,让他乖乖的做一个太子,而不是与皇帝争权的储君。
然而,李世民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众臣的认可。
比如魏征。
他直接了当地道:“臣以为,这不是苏烈的个人问题,此事是发生在苏烈身上的,可反应出来的却是军队的问题。”
“即便不是苏烈,发生在别人身上也一样。”
“是啊,军队的问题是老问题了!”
房玄龄附和着点头道:“从贞观以来,我们统一了军权,但是呢,领兵制度并没有什么改变。”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军队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
“如果审理苏烈,情况可能是,所得不如所失!”
“哼!”
李世民冷哼一声,有些不悦地道:“那照你们这么说,军队的法纪就不要了?”
“这”
房玄龄语塞。
一旁的王珪看了眼他,又看了眼李世民,虽然他的话不像魏征那样直接,也不像房玄龄那样明理,但依旧表达了不赞同审理苏烈的想法:“陛下,军队的法纪问题,固然不是一个小问题,可就这次战争来说,结局的大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相对而言,军队的法纪就是个小问题了。”
“况且,就这次战役而言,只有罚过,没有赏功,那天下人就会认为,朝廷只看缺点,不看成绩。”
“甚至重视小缺点,而忽略大功绩。”
“除非陛下有更深远的考虑,比如彻底解决军队的根本制度,否则,现在去动有功之臣,不合时宜。”
李世民没想到,五位大臣,就有三位大臣反对审理苏烈,于是心中大为的不快,脸也拉了下来。
原本他是想让众臣给他想办法,如何在保住自己脸面的情况下,审理苏烈,再特设苏烈,将他从东宫调走,没想到,众臣这么不配合自己。
却听他沉声道:“既然说到了军队制度,朕记得兵部尚书与中书令起草了一份军制改革方案,朕也批示了,为什么没有施行?”
“呃,这个.”
杜如晦与房玄龄闻言,不由齐齐看向了魏征。
只见魏征神色淡然地道:“那份军制改革方案,臣看到了,但臣给驳回了!”
“为什么驳回?”李世民一个冷眼扫过去。
魏征依旧神色淡然地道:“说实话,臣也是赞同这个方案的,但臣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方案的实施,需要地方来配合。”
“而难点就在于,地方的问题更大,我们如何指望他们配合朝廷改革?”
“这”
杜如晦与房玄龄闻言,面面相觑。
却听房玄龄语气怏怏地道:“这确实是我们的疏忽。”
“是啊,现在想来,如果要解决军队的问题,进行军队改革,就不能从严治军,拿刚刚建功的苏烈开刀。”杜如晦附和着说道。
王珪也深以为然:“臣也觉得,此时不宜动苏烈。”
“呵!”
李世民冷冷一笑,道:“那照你们的意思,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也不是算了。”
魏征摇头道:“臣依旧以为,问题不在苏烈那里,而在于现有的军队制度,如何实现兵将分离,才是重中之重!”
“比如,现在的将领彼此熟悉,现在的士兵也彼此熟悉,但士兵若只认将领,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要想改革军队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现有的统兵方式。”
“而一旦改变了统兵方式,处理一个犯错的将领,还不是一件小事?”
“嗯,你说的有道理。”
李世民恍然似的点了点头。
却听魏征又话锋一转:“可是,想要改变统兵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陛下打仗,从哪个方向突击,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盲目去改革。”
“是啊陛下,臣也以为,现在应该以稳定为主,该封赏功臣的照样封赏,等李靖将军平定突厥之后,再进行改革,以他在军中的威望,或许能助陛下一臂之力!”
“不错,有李靖将军在,陛下还有回旋的余地,否则直接处理有功之臣,会让人对陛下心生怨愤,于国家安定不利。”
“这”
听到众臣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谏自己,李世民眉头微皱,而后陷入沉思,隔了片刻才若有所思的道:“你们说的不错,李靖此人,兵法造诣极深,这是他的长处,但国家总有安定的时候,也有用不到他的长处的时候,所以,是得给他找点别的事来做,人尽其用。”
“那苏烈的事”
“先这样吧,等灭了突厥再说!”
李世民摆了摆手,然后跟众臣讨论了一下其他国事,便让他们离开了。
等他们全部离开之后,又拿起李承乾写的那首词,逐字逐句的读了起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好小子!怨气还不小呢!”
说着,不屑地冷哼一声,然后陷入沉思,隔了片刻,又想起什么似的,朗声下令:“来人,传江夏郡王觐见!”
与此同时,好畤县。
李承乾与李渊班师回朝的车队,刚刚抵达好畤县地界,距离长安已经不足百里。
但是,因为天色渐渐变黑的缘故,长孙无忌建议,先在好畤县休息一晚,明日再返回长安,所以,李承乾与李渊班师回朝的车队,直接就改道去了好畤县城。
而对于好畤县一众官吏的求见,李承乾与李渊全都拒绝了。
此时,他们正在好畤县一间豪华客栈内,泡澡解乏。
却听李承乾有些好笑的道:“我这个舅舅,心眼不是一般的多啊!”
“呵,他若不是心眼多,能有今天吗?”李渊冷冷一笑,旋即拿起毛巾,擦了擦身体,又道:“你打算怎么应对二郎?”
“爷爷指的是什么?”
李承乾笑着反问道。
李渊看了他一眼,蹙眉道:“他做的那些事,你不生气?”
“要说不生气,肯定是假的,但生气归生气,总归还是我们处于劣势!”
李承乾说着,双手枕着头,又有些好笑的道:“我可不是一个容易被怒火冲昏头脑的莽夫!”
“也是,你小子确实与众不同。但有的时候,太理智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你爷爷我,就是因为顾虑太多,才被二郎反复拿捏。”
说着,李渊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语气愤忾地道:“他居然拿我的那些儿孙威胁我回长安,简直不当人子!”
“呵呵.”
李承乾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道:“爷爷不是说,权力是斩断亲情的魔剑吗?你跟在我身边,陪我做了那么多对他不利的事,只要他不傻,就不可能放任咱们继续妄为!”
“那也不能这么无情啊!”
“连长孙无忌这样心思深沉的人,都说他的心思比万丈深渊还深,更何况我们,怎么可能看透他!”
“这”
李渊闻言,顿时语塞。
只见李承乾缓缓从澡堂内站了起来,从来福手中接过一个冰袋,放在头顶,又拿起一块冰袋,递给李渊道;“他以为将我的人召回来,就能封锁消息,进而拿捏我,但是,他恐怕没见识过,什么是舆论的力量!”
“舆论的力量?”
李渊满脸疑惑,但还是接过李承乾手中的冰袋,放在头顶,顿时感觉舒爽了不少:“这是什么泡澡法?”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舒服,不是么?”
“也是。还是你小子会享受。”
说笑着,李渊又重新将话题回归正轨,道:“什么是舆论的力量?”
“之前我让长孙安业他们在长安城散布传单,包括在统万城散布家书,其实都是舆论的手段,但要对付我父皇,一城一地的舆论,还是太小了,我要让全国都成为我的战场。”
李承乾笑着解释道:“我父皇不是很在意名声吗?连世家大族都知道怎么拿捏他,我难道比世家大族还差?”
“也就是说,你要扇动全国的舆论?”李渊惊疑不定的问道。
“算是吧,如果他不是很过分,我也不会这么对他,但他真的太过分了,不是么?”
上一篇: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