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70节
关口太多,还是让王信顺利入关,得知消息后,冯庸摔了茶杯,再也坐不住,愤恨道:“不杀此子,老夫誓不为人!”
想到损失的几百铁甲奇兵,冯庸心里仿佛在滴血。
外面的管家不敢进来,知道老爷最近脾气不好,大厅内的几名幕僚也没有出声,只有一人开口安慰了自家主翁,大家的脸色都不好。
“我还是小瞧了此人,早知如此,本该全力以赴才好。”想到自己现在反而要防备对方,冯庸脸上的横肉就忍不住的抖动。
自己手里只有不到五百铁甲骑兵,这是自己的心腹,大概率能跟着自己造反的。
但大同别处的军队,不一定会跟随自己造反,听自己的话是一回事,跟随自己造反又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没有拉拢的机会,主要还是看手段。
刚才开口的人又低声说道:“目前而言,我们不宜轻动,等周元辅的消息吧。”
众人面色难看,说起来,冯庸的确是周元辅派来大同,可已经是多少年的老黄历,这些年里,自家节度虽然还在孝敬周元辅,实际上双方都在默契的较量。
如果不是为了压住皇帝,周元辅也不会向自家节度妥协多次。
最重要的是吃了败仗,以周元辅的精明,如何会被蒙蔽,现在的局势对于节度非常不利,除了造反之外,看上去并无第二条路。
可自家这些年里家大业大,谁会愿意陪节度造反。
唉,当初应该劝住赵焘,此人害了节度啊,有人露出同情的眼神。
冯庸肥头大耳,眼睛细小,眯起了眼睛,别人也很难发现,感受到人心思变,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留下最信任的那人。
那一边。
王信入关后,带着大量的俘虏,甚至包括大同军队的士卒,各地哗然大波,信息很快传遍大同。
各地议论纷纷,有人说冯庸指使手下偷袭王信,有人说王信在关外造反,还有人说王信和冯庸因为利益不和,双方发生了火并云云。
很多聪明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大同接下来不宁了,许多人更等着朝廷那边的消息。
却说郑浩,因为此人伶俐,又是当事人,还是本地人士,所以被王信一起派回了京城,一路快马加鞭,幸亏河西营最近不缺马。
等到了京城,与刘通一起来到贾府。
看着门口的两座石狮子,郑浩满脸惊诧,这国公府门第实在是高啊,不禁有些怯场,又不敢表露出来,忍得十分辛苦。
“国公府也就剩个架子。”身边的刘通安慰道。
“你知道?”
“将军说过。”刘通如实告知:“真厉害的人还在南边呢,可惜不在京城,咱们这回来京,真正指望的不是这贾府,不过是贾府帮忙盯着些,朝堂上有人帮忙看着,和没人帮忙看着,区别可大了。”
贾政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有上朝的资格。
真正能决定的是内阁,并且前方的局势,决定了内阁的决定。
第172章 极乖的人
郑永廉有些受不住,虽然知道新来的将军不可小觑,只是闹的事情太大了,超出了他的预料,刚刚回到雁门关的大军,就有人去了代县找到郑家,希望通过郑家收购粮食。
郑永廉连忙赶来雁门关,希望找到自家孙子。
王信出面迎接郑永廉,非常郑重的夸道:“令孙有才,已经代表我去了京城,成为了我的左膀右臂啊。”
郑永廉嘴角动了动,骂人的话说不出话来。
此子颇为阴险,让自己的孙子去京城为他办事,除了彻底绑定郑家,还有就是不让自己有反悔的余地,总不能现在派人去京城堵人吧,已经来不及了。
“将军啊,何必如此。”郑永廉哭笑不得。
原本打算利用此人,没想到被此人先利用,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瞎了眼睛。
王信笑着请郑永廉喝茶,开门见山笑道:“郑公既然看重了我,何必又两头下注,今日之大同局面,冯胖子坚持不了多久了。”
“你如此有信心?”郑永廉放下茶杯,茶杯与托底发出清脆的声音,此时,郑永廉严肃了起来。
“大同的局势,朝廷的现状,郑公比我更清楚才是,冯庸想要吃下我,从他没有成功的时刻,每一天他都在输,只看输到什么地步而已。”
郑永廉打量了王信片刻,心里暗叹,江山代有人才出,新来的年轻人厉害的有些过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郑家率先踏出的这一步,希望自己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
不再犹豫,郑永廉问道:“将军需要多少粮草?”
“三千六百石口粮,一万五千石草料。”王信当即说道。
“如此之多?”郑永廉不可思议。
大周的粮价去年回稳,今年夏收在即,粮价还会再降,还有草料也会便宜,可也要七千两银子上下,银子不少,主要是需要地方大户配合。
这么多粮料,非一地可以供应,没有门路有钱也买不到这许多。
王信点点头,动用全军的储蓄银购买粮草,因为自己手里的人马,特别是马匹多了太多,还有接下来的形势不明,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从一开始,让郑浩去京城,王信就打上了郑家的主意。
郑家想要靠着自己沾光,怎么可能给出一个孙子就够了呢,天下没有如此便宜的事,既然送到自己面前,当然要最大力度的压榨。
郑永廉知道王信的心思,可也没有太过生气。
算计才是对的,也因为王信的算计,郑永廉反而放心了许多,如此会算计人心,做事狠厉,说明此人才是枭雄,作为地方大户,枭雄才来带给他们最大的利益。
比如那冯庸,冯庸的崛起过程中,多少大户变成了一方豪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轮到他们代州发达了,郑永廉高兴的离去,郑家第一个吃到螃蟹。
雁门关的关城,前后有开阔的地带。
做事要抬头看路,太上皇把自己放到雁门关,为的就是遏制冯庸,两千人马的游击将军,对付坐镇大同二十年的永兴节度使。
太上皇心里一定认为他已经很高看自己了吧,只是没想到,自己不但给了冯胖子一拳,还把拳头伸入冯胖子的胃里,掏出了一把脂肪。
几百名铁甲骑兵俘虏,只穿着单衣,幸亏天气转热,不至于冻坏了身子。
人人蹲在地上,每个人登记入册。
“每个人必须说实话,登记入册之后,会进行检查,与别的人映照,敢说假话隐瞒者,杀无赦!”黑着脸的张灿在前方大声的说道。
“你们是造反的罪犯,生死在我们一念之间。”张灿把这些人当宝贝,却知道目前还不合适,只能按照将军话,威胁道:“只是大家都是军人,看在同袍的份上,网开一面,给你们一条生路,谁要是不好好珍惜,那就怪不得我们刀下无情。”
“听到了没有。”
“说话。”
马范等哨官队长们在人群里监督,周边是一排排的士兵。
战场上打败了,而且是毫无水分的被打败,心高气傲的铁甲骑士们,原大同的精锐家丁,各个犹如霜打的茄子,得知生命有了保障,各个一脸麻木。
主要是一路以来,河西营的军纪和气氛,已经让他们相信,河西营不会骗他们。
这样的军队,他们也是第一次见。
看着毫无士气,一脸麻木的俘虏们,刚才还中气十足的张灿,脸上闪过一丝复杂,这样的家丁,可是他当初在京营练兵的目标啊。
如果是两年前,自己手里能有这样的精锐骑兵,做梦都会笑醒。
与将军接触越久,越是令人深感无力,如刘通所言,你根本不知道与将军的差距在哪里,因为差距太大,已经看不到尽头。
只一件事,将军的识人之能,他们连门都摸不到。
更不提将军一件又一件,件件循环相扣的套路,从来没有见过。
如果当初自己留在大同,向冯庸服了软,如今蹲在地上的人里头,大概会有自己吧,张灿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结局的自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刘英低着头看着地面,满脸无精打采。
自己输得冤枉,为什么输?
自己身前的那名步兵像个疯子,如果不是自己刀下留情收了点力,他的脑袋和脖子就分家了,想到那人不顾脑袋搬家的后果,都要与自己拼命的架势,自己忍不住手软了。
毕竟打着大周的旗帜,大家都是同袍,结果倒好,因为心软,失去了离开的机会,成为了一名俘虏,一直在后悔,幸亏这河西营还算讲义气,把他们也当做了同袍,没有像胡人一样赶尽杀绝。
想到前些日子,在单于部看到人头滚滚落地的场景,刘英还是有些腿软,这样悄无声息的死去,还不如当初死在战场上呢。
突然。
周围传出了喧哗,刘英急了起来,这河西营最在意规矩,怎么能喧哗呢,岂不是自讨苦吃,自己终归是哨官,准备出声让人们安静下来,好汉不吃眼前亏。
刚抬起头,却看到远处走来的一行人,领头的正是河西营的将军。
刘英的呼吸忍不住加重,不禁往后移动了两步,因为是蹲着,仿佛一群鸭子似的往后偏移。
京城那边等消息即可,正如自己告诉郑永廉之言,要看朝廷对待冯胖子做到哪一步,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实力,才两千人马的游击将军,朝廷一定会掂量掂量,自己压不压得住阵脚。
简而言之,自己的人马太少了。
但也不能太过分,引起朝廷的猜疑,朝廷还没开始重用你呢,你就开始翘起了尾巴,日后还得了,朝廷怎么敢用你,所以做人要醒目。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事情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朝廷的事,自己管不着,眼前的俘虏们,肯定是不能放的,也不能杀,杀了太可惜,而且这许多人是大同的本地人,在当地有家有口。
至于说吸收入营,可也不能这么做,这些人是俘虏,自己也不是什么人都要。
王信来到张灿身边,张灿乖乖的让开。
王信瞪了一眼,自从回来以后,手下的将领们一个个变得调皮了,在自己的面前喜欢做些怪动作,讨打的很,瞪了一眼张灿,王信再看向俘虏们。
俘虏们老老实实的蹲在地上,一个个乖的不行。
第173章 主意
晨雾还未散尽,广武城外的平川上已浮起星星点点的紫苜蓿。
马匹散作深浅不一的斑点,颇有种风吹草地见牛羊的韵味,不同的是这里多了山川,那些不陡峭的山腰上,也有马儿在高处吃草。
“嘚嘚嘚。”
一队骑手来到此地,打着与别处不同的旗帜,广武城的士兵看到后,连忙去告诉守将。
王信沿途遇到马匹吃草的场景,嘴角忍不住翘起。
此地位于雁门关不到十里的地方,属于山川丘陵地带里极难得的一块平川,所以此地的军事意义很早就被发现,汉朝时期就设县置郡,屯兵扼守。
到了前明时期,洪武朝修建了一座新广武城,且设立广武营,成为雁门关前沿,两城相互依存,互为犄角,同时也为雁门关开拓了战略纵深。
广武城依山而建,一半在平川,一半在半山坡。又沿着广武城,修建了一段广武长城,因为此地与雁门关的重要性,所有这二处的老长城皆得以存留。
因为有这两段长城的保护,从关外缴获和收纳的六百匹战马,除了补充骑兵十几匹外,还给各哨也调拨了一匹,方便平日里往来传信,大概有五百匹的马留在广武城。
广武城周边平川长得草,虽然不够五百匹马吃,但是有别的马草草料提供,配合这青草,时不时加上精料大豆等,才几日而已,马匹的精神保持都不错。
“这些人还听话吧?”
卓志带着人马赶来,见面听到将军的问话,笑道:“大多数比较服管,少数刺头也不碍事。”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