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亮剑之人形自走炮

亮剑之人形自走炮 第87节

  机轮长听到这话却是苦笑着摇头道:

  “虽然鱼雷看着厉害,但是再厉害的武器也得能打中不是,而且鱼雷也只能对付水里目标没办法和舰炮一样对付岸上目标啊!”

  “那为啥打不中目标呢!是瞄不准还是怎么的啊!”

  段鹏很是不解的继续问道着,而机轮长却是道:

  “当然就是瞄不准了,这鱼雷和炮弹不同,炮弹是在空气里飞行阻力小,所以飞的又快又稳,哪怕相隔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距离也只需要十几秒钟就能够飞到,但是鱼雷不同,鱼雷的速度只有每小时五六十公里速度!

  因此哪怕距离目标只有五公里的距离也得五六分钟才能命中,并且鱼雷在水里前进的时候还会排出大量的气泡,因此很容易发现从而提前躲避!所以鱼雷的命中率其实是很低的!毕竟鱼雷又没有人来驾驶它又不会自动追击目标。”

  机轮长的话让段鹏若有所思的点着头,而王根生看着这个鱼雷却是不由得想到了二战时期小鬼子最有名的回天鱼雷。

  二战时期的小鬼子倒是别出心裁,他们打算搞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鱼雷——用活人去驾驶鱼雷,充当鱼雷的人肉制导,驾驶鱼雷撞击美米军船舰。

  而这种鱼雷就是大名鼎鼎的同归于尽专用武器——回天鱼雷。

  不过这种莫名其妙的“人肉制导”鱼雷的开发,都不是小鬼子海军高层提出的,而是两个下级军官,分别是海军中蔚黑木博司和海军少蔚仁科关夫。

  至于这俩为啥会搞出回天鱼雷这种毫无意义的玩意,那就一半是因为他们比较昭和,一半是因为他们不想白白送死了。

  事实上,这两个倒霉的家伙原本是混水面舰队的,黑木博司在山城号战列舰上服役,仁科关夫也曾在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上服役。本来前途一片大好,但因为水面舰队人满为患,而小鬼子海军的潜艇部队却严重缺人,所以这俩倒霉蛋就被调过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俩去潜艇部队后分到的潜艇还不是什么正经潜艇,而是在珍珠港事件里就被证明了没啥卵用的“甲标微型潜艇”。

  而“甲标微型潜艇”,全长二十三米,直径一点八米,最高处三米,排水量四十七吨,乘员二人,共制造了一百里零一艘。

  武器为前部并列安装的两具鱼雷发射管,发射四百五十毫米鱼雷。小鬼子海军建造它原本是为了用它搞贴脸突袭的,所以这潜艇的生存能力就很一般,可作为微型潜艇,它还必须考虑回航的问题,这多少给人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在珍珠港事件里,小鬼子海军投入了五艘“甲标微型潜艇”,可这五艘潜艇半点战果都没有,全都沉在珍珠港里了,还有一个倒霉的水兵被米啯人抓去展览了。

  不用多说,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对于这种屁用没有的微型潜艇半点好感都没有,但这俩人指责甲标微型潜艇的方式很独特,他们认为这种武器不够昭和。在这俩昭和青年眼里,既然微型潜艇是用来近距离糊脸的,那为了确保有最大战果就不该考虑它能回航,也不该考虑驾驶它的水兵的生还可能。

  按照他们的想法,最好的微型潜艇应该就是九三有氧鱼雷改装,直接让人驾驶鱼雷去撞击敌舰就行了。

  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俩人对九三式有氧鱼雷做了一番研究,认为只要给这九三式有氧鱼雷配备驾驶舱,设置操作装置和潜望镜的话,就可以用活人作为制导让鱼雷撞击敌舰。

  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很高,毕竟九三式有氧鱼雷的战斗部有五百千克烈性炸药,最高航速可达到五十节,射程足有二十二公里,撞击敌舰是绰绰有余。

  于是在完成了基础设计之后,这俩二百五揣着自己的设计在四三年去找海军高层进行游说,结果则是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不信邪的二人随后又写了一份血书去找海军的其它高层,军令部和军务部跑了一个遍,甚至跑到了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那里,可得到的结果也仅仅是“方案暂不采用,但可考虑”。

  不过四三年的小鬼子海军看不上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的自杀鱼雷,但是到了四四年这东西可就成了香饽饽。

  原因也特别简单,因为小鬼子海军在太平洋上被打得连裤衩都要没了,只能搞点歪门邪道的玩意儿了。

  所以说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的设计就在四四年二月被小鬼子海军军令部从抽屉里翻了出来,然后责令海军工厂研发并生产这种鱼雷。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小鬼子海军还算有点脑子,要求鱼雷有个逃生装置,以便于驾驶者在关键时刻逃生。

  接着四四年中旬,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心心念念的鱼雷制造完成,其实说制造都有些亏心,无非就是一个九三式有氧鱼雷发动机段加了个外壳,前部保留战斗部和储气罐,中间留出空间给驾驶员用罢了。

  改装出来的鱼雷长十四米,直径一米,排水量八吨,战斗部填充一点五吨炸药是一般鱼雷的三倍,最快航速三十节航行时航程为二十三千米。

  不过逃生装置到最后也没搞出来,所有的自杀鱼雷都没有配备逃生装置,驾驶员等于是“单程票”。

  不过别看这自杀鱼雷不怎么样,但时任小鬼子海军大臣的米内光可是给它取命名为“回天”鱼雷,意为“挽天业于即倒”,足可见小鬼子海军对这自杀鱼雷有何等期许。只可惜,小鬼子海军可能没想到,这鱼雷别的本事没有,害死自己人的本事倒是大大的有。

  测试阶段就有驾驶员反映,这回天鱼雷操作十分困难,被形容为“需要六手六眼才能驾驶”,测试阶段就有不知道多少个倒霉蛋玩完了。

第183章 巡航鱼雷

  四四年九月配备回天鱼雷的测试部队在山口县的大津岛组成,并向全国招募驾驶回天鱼雷的志愿者。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作为设计者,自然是在这支自杀鱼雷部队里。

  也就是在这一年,黑木博司不顾仁科关夫的劝阻,自己在海上濑户内海上测试回天鱼雷,结果回天鱼雷在濑户内海上遭遇恶劣海况,鱼雷不慎被海浪打翻后沉入海底。而这回天鱼雷根本没有逃生装置,所以黑木博司在鱼雷里因缺氧而死。

  而整个战争期间,回天鱼雷也就生产了四百二十枚,有记录是发射了四十余枚,取得战果是击沉三艘米军船舰,重伤四艘。

  很显然这命中率还是可以的,只是,后期的小鬼子们已经没有前期的小鬼子那种武士道,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了。

  不然以如此的命中率那是可以直接带走四五十艘米啯大型軍舰的。

  别的不说,只要有个万枚这样的人导鱼雷,那么整个太平洋上就直接是小鬼子的天下了。

  然而很可惜,这种不畏牺牲,不畏死亡的小鬼子实在是太少了。

  当然小鬼子除了回天鱼雷之外,还有神风战机等,也是一个类似的操作。

  王根生之所以对于鱼雷感兴趣其实最为重要的还是鱼雷可以作为一个单兵载体,搭载一到两个人进行爆破活动,或者突袭夺舰。

  没得办法,上回只是把战舰停在距离十千米,就游了好几个小时才接近战舰。

  等登上战舰的时候,除了王根生和段鹏之外,剩下的战士们都已经处在体力差不多要耗尽的状态了。

  这还是在战舰没有启动的情况下,要是战舰启动了,那拍马都追不上了。

  所以王根生很想拥有一款能够跑得很快的小型潜艇或者是半潜船来代替人力游泳的方式去接近敌舰。

  对此王根生则是觉得回天鱼雷的方式就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接近敌舰的方式蛙人特战队驾驶回天鱼雷接近敌舰,然后安放炸弹,紧接着再驾驶回天鱼雷进行撤退。

  如此就可以完全避免使用同归于尽的方式了。

  这样一来,虽然仍然有很大的危险,但是毕竟不是必死的任务,因此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想到这里,王根生就对着机轮长说道:

  “对了机轮长你对这鱼雷的内部结构了解吗?能够拆解这个鱼雷吗?”

  机轮长听到这话当即就点点头道:

  “这个我还是了解的,这是一枚蒸汽鱼雷,射程比较远,以压缩空气加上燃烧剂,来烧水给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鱼雷尾部的螺旋桨来推动鱼雷前进。”

  说着还给王根生拆解了一枚鱼雷来讲解鱼雷的内部结构以及所谓的蒸汽鱼雷的工作原理。

  所谓的蒸汽鱼雷工作原理也是很简单,蒸汽鱼雷使用三组元动力,推进剂为煤油、压缩空气、纯水。

  燃烧时,将煤油和空气泵入活塞发动机形成燃气,同时喷水冷却发动机气缸,蒸发的水蒸气和燃气一起推动活塞,驱动螺旋桨推动鱼雷。

  如此就能够让鱼雷在水下取得很高的速度了,而之所以要用压缩空气,这自然是因为水下没有办法获得空气当助燃剂,所以只能自带压缩空气当助燃剂了。

  不过因为鱼雷内部存储的压缩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大部分的鱼雷射程只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很难超过二十公里到射程。

  不过尽管是这样那也不最早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的鱼雷要好了,因为直接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的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呢!

  而且由于早期蒸汽鱼雷使用的压缩空气中仅有五分之一的氧气,因此射程很短。而如果将空气替换成氧气,预计鱼雷射程将能够提高一倍以上!于是二战期间,各国为了增加鱼雷的射程和速度,相继研究了各自的新型鱼雷,最知名的莫过于小鬼子二战海军的九三式氧气鱼雷。

  但是,九三式鱼雷并不是使用完全的纯氧,小鬼子研究人员发现,纯氧和燃料混合后很容易发射爆燃,损坏鱼雷发动机,这一问题后来通过往发动机泵入氧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后解决。因此,九三式鱼雷实际上有两个氧化剂罐,一个储存纯氧,另一个储存空气。

  而让王根生感到兴奋的是,随着机轮长拆解蒸汽鱼雷,让王根生发现,这蒸汽鱼雷内部最大的空间并不是发动机,也不是存储炸药的空间。

  反而是装着压缩空气的储气罐,于是王根生就对着机轮长问道:

  “你说如果我们给鱼雷安装一个潜水管子,让鱼雷的发动机直接吸入水面上的空气作为助燃剂,如此是不是就可以让鱼雷的射程大幅度增加了,别说一二十公里就是一两百公里也不成问题吧!”

  王根生的话让机轮长当即就是一愣道:

  “可是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王根生则是笑着说道:

  “当然是有意义的了,因为有了这种超长航程的鱼雷,就可以不用潜艇或者战舰发射了,直接在岸边启动发射,然后直接在海面巡航,遇到了敌方舰队直接操控这种鱼雷撞上去就可以了。”

  然而王根生的这话却是把机轮长给弄懵了,当即就疑惑道:

  “操控,怎么操控啊?给鱼雷上绑个人吗?”

  对于机轮长的话王根生则是咧嘴一笑道:

  “对啊!就是给鱼雷上加个人,你看咱们给这鱼雷加个通气管子,是不是就不需要这储气罐了,所以就可以给里面放一个人来操控这个鱼雷了!”

  王根生说道这里则是顿了顿,也明白直接操控鱼雷撞向敌方战舰来个同归于尽实在是太过残忍,也会让驾驶者身心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当即就补充道:

  “当然如果我们直接操控鱼雷撞向地方战舰进行同归于尽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战士来说很不人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撤退功能,在撞击前的一公里处就让驾驶的战士们脱离操控的鱼雷,如此自然也就不用和敌方軍舰同归于尽了。”

  王根生的这话顿时就让机轮长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这鱼雷还能这么玩。

  而机轮长在震惊于王根生的这个办法之后,稍微思考了一会儿后则是说道:

  “这个办法的确很不错,有了外界空气鱼雷的射程就能成倍提高,但是驾驶却是一个难题,比如,如何观察!”

第184章 改装鱼雷

  王根生对于这个问题则是想了想道:

  “王机轮长,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把潜望镜和通气管道做到一起变成一个,这样不就解决了吗?而且我还发现咱们战舰的维修车间里有钢铁的切割工具和焊接工具。

  如此我们就能够将战舰上不重要的管子,比如战舰甲板上的钢管护栏切割下来改装成潜望镜和通气管了。”

  没错,这个投降的机轮长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已经转投阵营了,而且还是王根生的本家一样都姓王。

  当然不仅仅如此,战舰上有一个维修工具车间,里面角磨机,电焊机什么的应有尽有,维修工具齐全的很。

  对于这点王根生也并不奇怪,毕竟战舰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如果没有齐全的维修工具,想要叫个拖船可不容易。

  更何况万一哪里有点漏水什么的,有焊接工具还能焊接修补一下呢!

  至于焊接用的电焊机并不是一个新奇的东西,而是很早就有了。

  要知道,电焊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距离此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而在此之前,传统的焊接方法主要依靠锻焊,通过加热和锤击将金属件连接在一起。然而,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也随之革新。

  最早的电焊技术是电弧焊接,由瑛国的威尔斯于一八零一年发明。然而,直到一八八一年,珐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德梅尔首次使用碳电极进行电弧焊接,才使电弧焊接技术得以实际应用,因此严格来说电焊的历史可以增加到一百五十年。

  当然随着电焊技术的发展,焊接方法也不断创新。一九零三年,锐典的奥斯卡·凯尔贝里发明了焊条,这种技术被称为焊条电弧焊,并在随后几十年中成为主流的焊接方法之一。

  接着到了一九三零年代,气体保护焊接技术得到发展。氩弧焊和金属惰性气体焊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氩弧焊焊接主要用于高质量的焊接需求,而金属惰性气体焊接则以其速度和效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接着就是在二战期间和之后,焊接技术迅速发展。焊接设备变得更加便携和自动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等离子弧焊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焊接的精度和效率。

  然后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焊接设备开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焊接电源和自动化焊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焊接过程的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

  最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焊接技术继续向高效、精密、智能化方向发展。激光焊接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标志着焊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激光焊接具有高精度、高速度、低热输入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业。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焊接机器人势必逐渐成为焊接行业的新趋势。这些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和算法实时调整焊接参数,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

  所以电焊机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科技进步与工业需求相互推动的历史。从最初的电弧焊接到如今的激光焊接和智能焊接机器人,电焊机不断演变和进化,为现代工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当然不仅仅是电焊机,比如切割工具如角磨机其实也是在十九世纪末就发明了的,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早已经在茜方的工厂家庭里普及运用了起来。

  因此这个时代的工具和半个世纪后的工具除了外观之外,功能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假如王根生穿越前是个厉害的焊工,穿越后也会是一个厉害的焊工。

  而当王哥跟着学使用电焊机的时候,特种骑兵团的人对于这种东西都是好奇不已的,甚至还用眼睛盯着焊接的电弧看。

  尽管王根生也是才学电焊,但是也是知道这电弧是伤眼的,当即就把这些好奇的家伙训斥了一遍。

首节 上一节 87/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下一篇: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