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4节

  “原来如此。”陶潜恍然地点了点头,“却不知这朝阳城种地耗费几何?赋税高不高?农民可还能承担?”

  “你这老汉,竟连此事都不知道吗?”汉子疑惑道,“殿下早就说过,奉国三年免税,不收苛捐杂税。”

  “种地所需的耕具、牲口、种子,皆由王府提供。”

  “哦?”陶潜面露惊愕之色,“竟是如此吗?”

  三年免税,又不额外加税,那这奉国的财政如何运转?奉王如何养得起军队?

  陶潜按下心中疑惑,继续问道:

  “那城中大族高官,可会从你们手中抢夺田地?”

  汉子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是何话,这奉国的土地都是殿下的,我等只有耕种权,更不可私下交易。”

  “等一等,你等连这些事情都不知,绝非奉国之民,你们到底是何来头?如实说来!”

  陶潜笑道:“怎不是奉国之民,就是了,就是了。”

  “不对!”汉子握紧手中农具,“我问你,但愿朝阳常照我土,下一句是什么?”

  陶潜一阵语塞:“这......额。”

  汉子挺直腰杆:“不知道吗?那我再问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下一句是什么?”

  “咳咳咳,倒是一首好诗,只是......”陶潜自是答不上来。

  汉子顿时怒目圆睁:“此乃殿下亲作的劝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城中六岁小孩都能背诵,你等竟无一人知晓?!你们分明是契丹奸细!”

  陶潜和众弟子错愕之时,那汉子已经三步并两步跑远了,一边跑还一边高喊:

  “来人!抓奸细!抓奸细啊!”

  见到这一幕,桓浩然心中顿感不妙,连忙道:“老师,产生如此误会,弟子去和他解释一下吧。”

  陶潜刚准备点头,却见周围突然闪出一道又一道身影。

  只见刚刚还在忙碌的农夫纷纷放下手中农活,抄起农具聚集而来。

  就连农妇都拿起镰刀,跟在自家汉子身后。

  在田埂上嬉戏的孩童更是撒腿就跑,径直跑到城门那边,手舞足蹈地对着守城士兵喊着什么。

  “契丹奸细?好大的胆子!”

  “让一让,老子要给那奸细的脑袋锄下来,献给殿下做礼物!”

  “别想跑,城卫军马上就来!”

  “哈哈哈!俺招兵没通过,杀几个奸细也值了!”

  “围住!围住!老王家的,绕到他们后面,别放跑了奸细!”

  陶潜和一众弟子瞠目结舌地看着一众凶神恶煞的百姓。

  这奉国怎么回事?

  先不说自己不是契丹奸细,平常的百姓遇见敌国奸细,不应该远远跑开,以免受到牵连吗?

  哪有这样并肩涌上来,而且还都是一脸的跃跃欲试?

  你们到底是农民,还是士兵啊?!

  未等陶潜想明白,周围的奉国百姓已经开始上来拉扯,试图将他们控制住。

  弟子们当然不肯,只能一边挣扎,一边护住陶潜,并大声解释:“诸位误会了,我等也是庆人,是来投奔奉王的!”

  有人怒喝道:“放屁!俺们奉国和大庆隔着山海关呢,你们怎么过来的?”

  “我等是桃源派之人,自有大庆官府发放的通关文牒!”

  “是庆人还是奸细,等我们拿下你们送给执法队,自然有分晓。”

  以目前这个气氛,陶潜他们到底是不是奸细,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周围百姓越聚越多,在几个青壮的带领下一拥而上,说什么都要拿下这群‘契丹奸细’。

  弟子们奋力挣扎,然而双拳难敌四手,瞬间被放倒一大半。

  好在关键时刻,守在城门的军士们赶到,这才让乱局没有进一步发展。

  朝阳百姓虽然热心且彪悍,但出对奉军将士还是很信任。

  见到士兵们来了,大家这才停了手,让士兵们处理这些奸细。

  被百姓们放倒的桃源派弟子灰头土脸地站起身,随后便看到一把把闪着寒光的长矛。

  众多百姓七嘴八舌,把情况说了个大概。

  “带走!带走!”为首的军官一挥手,“管他是什么人呢,去执法队一趟就清楚了。”

  士卒们压着陶潜等人向城内走去。

  众弟子气愤填膺,陶潜倒是气定神闲,只觉得有些新奇。

  老爷子年轻时周游各地,向众多反王传播思想,什么场面没见过。

  那些反王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物,可比这些奉国百姓粗暴凶残多了。

  陶潜更在意的是,这些百姓竟如此拥护奉王,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替奉王捉拿所谓的‘奸细’。

  如此看来,这位奉王当真和其他藩王不同。

  陶潜脸上挂着浅笑,心中对李彻的好奇心又重了几分。

第254章 礼贤下士的奉王

  朝阳城,执法司。

  作为奉国的暴力执法机构,执法司的构成并没有脱离军队。

  其人员大多出自奉军,基本都是伤残退役的老兵,和未能通过新兵选拔的预备役。

  目前朝阳城的执法机构有两个,一个是李彻的亲卫军,另一个就是执法司。

  亲卫军作为奉王亲兵,执行的都是军法,负责清理叛徒、贪官、内奸。

  好在如今的奉国政治还算清明,亲卫军并未执法过几次。

  而执法队面对的是百姓,负责治安、巡逻、搜查等。

  执掌执法司的也是老熟人,王三春的胞弟,王老四。

  王老四在军中是一朵奇葩,他虽也算是奉军元老,但好文不好武,带兵的本事也是平平无奇。

  不擅兵法,却极为擅长处理坑蒙拐骗等恶性事件,负责执法司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当一众军士押着陶潜等人进入执法司大堂时,王老四正坐在桌案之后,捧着一本书读得兴起: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真其独也。”

  下方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慎。”

  王老四轻轻抬起头,却见眼前一位长相如寻常老农的老者,正眉头紧锁地望着自己。

  “你说什么?”王老四问道。

  老者摇头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加重)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因为微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君子要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没有人注意,也要谨言慎行。”

  王老四面露恍然之色:“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一直不解其意。”

  放下书本,王老四面上多了几分尊敬:“老丈是读书人?”

  陶潜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倒是读过几本书。”

  “如此甚好,我还有几个不解之处,不知老丈能否为我解惑。”

  见到王老四和陶潜都聊起来了,一旁的军士连忙开口道:

  “王统领,此人或许非是良民,在田间鬼鬼祟祟刺探情报,被百姓们捉拿住,扭送而来。”

  王老四微微皱眉:“你怀疑人家是奸细?”

  即便面对王老四这等高官,那军士也丝毫不畏惧,不卑不亢道:

  “这些人身份不明,又向百姓们问东问西,不是契丹奸细是什么?”

  王老四看向一脸坦然的陶潜,又看了看他身后一众弟子,随后笑着说道:

  “百姓们多虑了,契丹人野蛮粗鄙,如何会派读书人来当奸细?”

  王老四用审视而恭敬的目光看向陶潜:“这位老丈,你可是从大庆而来?”

  陶潜面露赞赏之色:“这位统领好眼力,老朽久闻奉王大名,特从大庆而来,投奔奉王殿下。”

  “竟是如此?”王老四闻言愈加敬重,“先生大义,受某一拜。”

  说罢,他还真起身,对着陶潜认认真真拱手行了一礼。

  这一次,陶潜脸上的赞赏之色隐隐转为惊讶了。

  一个连《礼记》都不能熟读的武夫,竟能如此礼贤下士。

  由此可见,这位奉王不仅受百姓爱戴、略通农事,在识人用人上也不简单啊。

  “先生且在此稍等,我去和殿下请示一下,尽快让您去王府见驾。”

  陶潜自无不可,客气道:“多谢统领了。”

  “还请先生通个名讳,我也好向殿下提及。”

  陶潜浅笑道:“老朽姓陶,名潜,江州人士。”

  王老四大惊,连忙起身来到陶潜面前,声音紧张地问道:“可是桃源派泰斗,陶潜陶夫子?”

  “老朽不才,却有此虚名。”

  “哎呀呀!”王老四惊喜地上前扶住陶潜,“竟是陶夫子当面,王某有眼不识泰山,慢待了夫子。”

  “殿下翘首以盼桃源派高徒多时了,没想到您竟是亲自来了。”

  王老四看向众人:“诸位都是桃源派高徒?”

首节 上一节 214/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