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7节

  李彻看到陶潜选定的那户人家,顿时眼神变得异样起来。

  那户人家李彻还真知道,情况的确比较特殊。

  “您确定?”

  陶潜点了点头:“殿下可是觉得不妥,那老夫换一家也行。”

  “哈哈哈,不必。”李彻回道,“既然是要看百姓真实的情况,自然是哪家都无妨。”

  说罢,便让秋白上前去敲门。

  不多时,门内传来动静,一名老者探出头来。

  “老韩头,是我啊。”李彻笑着招呼道。

  那老者眨了眨浑浊的双眼,这才分辨出面前之人是李彻:

  “啊,原来是王爷!草民不知王爷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殿下恕罪。”

  李彻笑着说道:“你少来,本王又不是第一次来你家了。”

  “殿下快请,屋里面说话。”老韩头回头喊道,“老婆子快出来,殿下又来了。”

  李彻点点头,带着众人随老韩头进入院内,院子里整洁有序,几个儿女正在忙碌。

  和老韩头不同,儿女们就有些拘束了,连忙跑东跑西给众人拿椅子。

  “好了,不用忙活了。”李彻看向老韩头,“今日本王是来看看,你家日子过得如何,可有什么缺的?”

  老韩头摆了摆手:“家里还能有什么缺的,怎敢劳殿下惦记?”

  “家里几个不成器的儿子都被殿下安排了工作,连女儿都能去工厂挣一份钱,草民别无所求,只求殿下福寿绵长、长命百岁。”

  一旁的陶潜见老爷子神态自若,不似作假,忍不住开口问道:“老人家,你家中有多少儿孙啊?”

  老韩头瞥了他一眼,将目光投向李彻。

  李彻笑道:“这位是从关内来的大才,要辅佐本王成大事的,他问什么,你如实作答就行。”

  听闻李彻的话,老韩头态度大变。

  “哎呀,竟是来辅佐王爷的相公,草民失礼了。”

  陶潜连忙扶住欲要下拜的老韩头,又听他颤颤巍巍地说道:

  “草民家中又三儿两女,还有两个孙子,算是子孙满堂,日子过得红火。”

  “刚刚听闻老人家说,殿下给您子女都安排了工作?不知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老韩头似乎是有些激动,说到子女更是自豪满满,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李彻见状,连忙让亲卫搀着他在一旁坐下。

  “他家的情况我恰好了解,我来说说吧。”李彻笑着指向周围的韩家子女:

  “韩家大儿子在奉军中当兵,拿得一份军饷;二儿子在工程队当工头,负责修桥铺路,拿一份工钱;小儿子在家种田;大女儿在工厂做女工,补贴家用;小女儿则在家照顾他们老两口。”

  陶潜瞪大眼睛,看着李彻如数家珍的样子,感觉有些不真实:

  “殿下对治下百姓家中的情况,都是熟记于心的吗?”

  “怎么可能?”李彻笑着摇了摇头,“我之所以对他家了解,是因为他家是朝阳城的模范家庭。”

  “第一个送儿子来当兵,又是第一个送女儿做女工,本王自是记得清楚。”

  陶潜恍然,顿时觉得有些好笑。

  自己还特意选了一家地处偏僻的,没想到竟是弄巧成拙,选到了模范家庭。

  “老韩头,你家的情况本王都了解,却是不知你家收入如何啊?”李彻又问道。

  老韩头此刻也缓回来了,面露自豪地开口道:

  “俺大儿子的军饷是一个月一两多,二儿子的工钱也有一两半,三儿子虽然是种地,但农闲时也去做点散工,一个月也能弄七八百文。”

  “大女儿争气,在工厂都是那个什么来着......”

  李彻笑着在一旁补了一句:“生产标兵!”

  “啊对对对,生产标兵!还有奖金哩!她一个女娃娃,反倒是家中赚的最多的,上个月拿回家二两银子!”

  “小女儿在家,也能接点女红,一个月挣四五百文贴补家用。”

  “我们老两口就享福了,平日里除了在田里忙活忙活,其他什么事都不用操心。”

  陶潜在心底默默计算:

  一两半、一两半、二两、八百文、五百文......

  这一家子,一个月的收入竟是有六两之多!这还不算秋收后卖庄稼的收入。

  要知道,在帝都的普通三口之家,每个月的花销也不过二两而已。

  那可是物价奇高的帝都!

  朝阳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竟是有了等同于帝都的收入水平。

  陶潜瞠目结舌,看向李彻:“殿下是如何做到的?”

  李彻笑着说道:“没什么复杂的,只是将百姓的劳动力从田地中解放出来而已。”

  “关外气候寒冷,庄稼一年只有一熟,这本是不利于民生的缺点,但也给了百姓们更多的空闲时间。”

  “我要做的,只是给百姓们提供足够的空闲岗位,让他们在农闲之时,也能挣到钱贴补家用。”

  “朝阳城的物价不算高,一个三口之家若是一个月能赚到二两银子,他们至少能攒下一半的钱。”

  陶潜听罢,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此厚待百姓,李彻所做的一切已经不是藏富于民了,而是让富于民了。

  他几乎放弃了所有收拢财富的手段,让所有利益都流向百姓那边。

  “我听闻殿下还免了百姓三年的税赋?”陶潜又问道,“殿下如此,百姓的确过上好日子了,但奉国花销之巨大,靠什么弥补呢?”

  李彻摇了摇头:“本王免的是农税,未来的奉国会征收商税,商税才是大头。”

  “至于现在嘛......”

  李彻咧了咧嘴,露出两行白牙:

  “的确没什么收入来源,全靠从父皇那里要,或是从高丽、契丹那里抢!”

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

  走出韩家,往王府走的一路上,陶潜都是沉默不语。

  今天所见的一切,对他有启发,也有打击。

  他本以为,国家当以农为本,只要百姓们能安心种地,就都能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然而,李彻却给了另一个答案。

  一个工、农、商俱全,相互支撑,互相成全的社会体系。

  在此之前,陶潜从未想过,一个百姓既能是农民,也是能工匠,还能是商贾。

  不过......仔细想来,似乎奉国的这种制度,要比单纯的农耕社会制度,更完美一些?

  想到这里,陶潜不由得出神地打量起身旁的年轻藩王。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怎么会有这样的见识和眼光?

  就好似能看清未来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并从中找到一条最正确的道路,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若非陶潜意志坚定,真要怀疑这世界上是不是真有未卜先知之人了。

  感觉到陶潜的视线,李彻侧了侧头:“陶夫子在想什么?”

  陶潜回过神来,正色道:“殿下还没有回复我的问题,在您心中,这天下的世家官吏,比百姓更重要吗?”

  李彻没有回答,转头看向黑夜中的朝阳城。

  此刻,夜幕已至,万家灯火亮起,将整座城池映得熠熠生辉。

  他长叹一声,声音柔和而坚定:“我以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

  “为君者,当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陶潜瞪大眼睛,看向李彻的眼神,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名状之物。

  这一天的所见所闻,都没有李彻的这几句话,带给他的震撼大。

  一姓之兴亡,私也!

  不以天下私一人!

  这等言论,在以帝王为天下尊的封建社会,简直就是悖逆之语、叛逆之言!

  更何况,这句话还是自李彻口中说出的。

  李彻是谁啊?是奉王,是皇子,是当今陛下的亲子!

  说白了,这一姓之兴亡说的就是李家!李家是最大的世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在李彻心里,李家都没有百姓重要,自己都没有百姓重要,更何况那些世家呢?

  李彻看到陶潜不可思议的眼神,顿时就明白过来,王夫之的思想还是太超前了。

  就连陶潜这种比较思想激进,愿意为民争利的大儒,都觉得自己激进。

  在封建社会推行民主,依然任重而道远。

  片刻后,陶潜恍然回神,看向李彻的眼神彻底变了。

  之前虽然也尊重,但那是儒士对皇帝的尊重。

  而现在的尊重,则是末学之人,对学问通达者的尊重。

  别管李彻的身份,也不用管李彻说这番话的目的。

  能说出此话之人,就足以他陶潜效死忠。

首节 上一节 217/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