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60节
洞中摆放的皆是书籍,一箱箱保护严密地放在各处,其中甚至有些古老的竹简。
书籍在古代那可是家传之宝,由此可见,这位诸葛先生似乎出身不凡,来头不小啊。
李彻好奇地问道:“不知诸葛先生出自何家?”
诸葛哲回过头,面上带着苦笑:“让殿下见笑了,在下乃是琅琊诸葛氏之人,因家事牵连,举族迁徙至此。”
李彻闻言,心中暗自惊叹。
琅琊诸葛氏,前朝宰相世家!一门三宰相,妥妥的名门望族!
前朝炀帝自焚于皇宫之后,诸葛家的辉煌也到了头。
诸葛家追随前朝太祖起事,与皇室关系匪浅,炀帝身死国灭,诸葛家自然也难逃清算。
只是诸葛家在世家中威望太重,哪怕庆帝也不敢将其族灭,只能全部流放到宁古郡来。
“诸葛家举族迁到宁古郡,怎么本王只看到先生一人?”
听闻此言,诸葛哲面露愧色,忽然跪地不起。
“先生这是为何?”李彻讶然道。
“诸葛氏……有罪。”诸葛哲咬牙切齿,羞愧难当,“除哲以外,诸葛家阖族皆居于内城,所作所为,皆为悖逆之举!”
李彻闻言大惊失色。
怪不得没看见诸葛家的其他人呢,堂堂百年世家,竟然全都跑到内城去了?
原道是举族北迁,却不想竟是举族投敌!
一门三宰相啊,哪怕不求你救世济民,至少不能甘愿委身蛮夷吧?!
他深吸一口气,望向诸葛哲,缓缓问道:“先生为何不去?”
诸葛哲咬牙抬起头:“宁为大夏鬼,不为蛮族奴!”
李彻面露欣赏,好在还有一个硬骨头,也算没把诸葛家的脊梁完全弯下去。
起身将诸葛哲扶起,柔声道:“诸葛家之事,与先生无关,先生不如和本王详细说说内城之事。”
“至于诸葛家之事,本王自有决断。”
诸葛哲站起身,张口欲言,但最终还是将那份求情的话咽了回去。
血浓于水,纵然族人再如何不堪,他亦无法坐视不理。
他只能稳定心神,将内城的大概情况娓娓道来:
“如今的内城共有三股势力,一为官府,二为前朝遗老,三为各蛮族使节。”
“宁古郡城建城以来,朝廷便派遣官吏和军队入驻。初时,尚能控制城池,有新的罪徒迁来也能有序安排。
然宁古郡城与各蛮族冲突不断,军士死伤积累,又无兵源补充,导致官府的控制力越来越低下。
及至后来,官府势微,军队更是形同虚设,反沦为前朝遗老与蛮族手中傀儡,任人摆布。”
李彻默然点头,心中了然。
说白了,就是好人没好报。那些敢和蛮族拼命的大庆官兵都战死了,孬种反而活了下来。
为国捐躯之忠烈,尸骨未寒,苟且偷生之辈,反倒窃据高位。
如此官府,焉有威信可言?
“至于前朝遗老,则是内城中人数占比最大的一股势力。
桓朝灭亡后,陛下接连判定十余个世家有罪,尽数迁往宁古郡。
这些世家虽然落寞,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很多死忠于他们的仆从、佃户、门客,几乎都是拖家带口而来。
这就导致前朝遗老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了城内最大的势力,真正的掌权者。”
李彻的嘴角抽了抽。
想起前身以为这群人在关外受罪,还经常为前朝遗老说情,他忍不住抽自己两个耳光。
这叫哪门子受罪啊,再不管这群人,他们都能在这关外再建立起一个桓国了!
“莫非,与蛮族勾结者,便是这些前朝遗老?”李彻问道。
诸葛哲点了点头:“没错。”
“前朝遗老掌权后,不愿和蛮族争斗,便邀请各族首领入城,商定和平相处的事宜。
蛮族趁火打劫,索要钱财无数,更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不许修缮城防,不许郡兵出城,不许百姓养马等等。
而这些前朝遗老,为求苟安,竟一一应允了。
并且花费重金在内城建立使馆,允许各族权贵随时入城,在城内为非作歹、寻欢作乐!
而那些普通蛮族,每逢粮草短缺之时,便会越界来外城掠夺一圈,内城养着的那群郡兵对此也不管不顾!”
李彻闻言,不由得冷笑一声。心中怒火中烧。
大庆版本的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是吧?
如此没有骨气,这桓朝灭得当真不冤!
第74章 没马和没妈
诸葛哲眉宇间愁云密布,沉痛地说道:
“从此以后,内城之豪门夜夜笙歌,外城之百姓忍饥挨饿,还要时不时受蛮族掠夺欺辱。明明只是隔了一栋城墙,却如同两个世界一般。”
诸葛哲眼圈微红,话语中满是恨意:
“他们甚至不允许百姓反抗!”
“何出此言?”李彻强压愤怒问道。
“前年,有百姓不堪其辱,奋起反抗,依靠着对城中地形的了解,还真全灭了靺鞨人的一支骑兵。
哪知那靺鞨头领竟向城中世家施压,那些人不堪对方施压,竟让郡兵出动剿灭反抗的百姓!
那些百姓们临死之前也没想清楚,自己浴血奋战,击退蛮夷,最终却死在自己人手里。
他们把参与者全数交给了靺鞨人,为首者更是当众处死,曝尸城头,且不允许百姓收尸。”
碰!
李彻猛砸面前木桌,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这岂止是该死啊?出这个主意的人就该凌迟处死!
你们没胆子反抗,就不让别人反抗,甚至还要将敢于反抗的人害死?
“为首之人,都有哪几家?”李彻压抑着怒火问道。
诸葛哲暗叹一口气,他知道,有些事终究无法逃避,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
宁古郡王奉皇命就藩,这宁古郡就是他未来的领地,他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和内城中的前朝遗老和蛮族同流合污,要么大刀阔斧,将这些污秽势力连根拔起。
如今看来,这位王爷选择的必然是后者。
“有宇文家、长孙家、裴家、周家、唐家......还有......诸葛家。”
诸葛哲一连说出了十多个世家。
李彻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这些家族他太熟悉了,前身还是六皇子时,他们经常给前身写信嘘寒问暖。
信中字字泣血,说他们在关外如何不容易,都要吃雪水为生了。
前身动了恻隐之心,频频向母妃和庆帝求情,次次惹得后者龙颜不悦。
可即便如此,前身依然将为数不多的例钱送到关外,接济他们的生活。
如此看来,这群人有罪不假,但罪魁祸首恰恰就是李彻自己!
识人不明,愚蠢之罪!
李彻缓缓睁开眼睛,语气已经回归了平静:“内城中郡兵有多少人?”
诸葛哲愣了一下,随后飞快回道:“原大庆军队一千余人,各家皆有私兵一千多人,共一万五千人不止。”
“各家虽被抄没家产,但仍留有大量私藏,其中不乏盔甲兵器,因此这一万多人装备精良,半数皆为重甲。”
“只是朝廷和蛮族管控甚严,他们虽有兵器甲胄,却连一匹战马都没有。”
“半数重甲?”李彻不敢置信地看向诸葛哲,“七八千披甲之士,有如此力量,竟不敢与蛮夷一战?”
七八千名重甲步兵,哪怕你们没有马不能和蛮族野战,但至少死守城池不难吧?
何至于让一群蛮夷欺辱至此?!
李彻算是明白了,这群人不是没有马,他们是没有妈啊!!!
“这乞活洞中有多少百姓?”李彻又问道。
诸葛哲瞬间就明白了李彻要做什么,毅然决然道:“可靠的有四万余名百姓,抛去老弱妇孺,其中能战敢战的壮丁至少有两万人!”
“虽然我们没有兵器也没有甲胄,但殿下若是要做大事,我等誓死跟随!”
“好!”李彻豁然起身,“甲胄我凑不齐,兵器却是有的。”
“这群畜生倒行逆施的日子到头了,本王欲杀入城中,诸葛先生可敢跟随?”
诸葛哲双眼通红,哽咽道:“臣,当仁不让!”
。。。。。。
内城城门缓缓打开。
秋白端坐于王驾之上,内心却是有些惶恐不安。
藩王,何等尊贵。
自己一介罪徒,竟要冒充藩王,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哪怕是殿下允许的,万一让人捅了出去,也够自己喝一壶的了。
王架外,王三春骑马伴随,看到车内秋白坐立不安,忍不住嗤笑一声: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