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03节

  …

  却说康熙找到了附近的水井,居然在井边看到一根绳子,一头没入井水中。

  提起来一看,绳子上挂着三辆车的车辖。

  找到了!果然在井中!主公真是神了。

  康熙带着车辖,回茅庐禀报道:“主公,附近的井中找到的,主公真是神机妙算啊。”

  唐蓉和庄姝也很是佩服。

  她们没有朱寅读的书多,还没有开始读卷帙浩繁的《汉书》,自然不知“投辖留宾”的典故,也就不知道对方会将车辖藏在井中。

  宁清尘忍不住摸摸朱寅的脑袋,有点好奇朱寅怎么知道车辖藏在井里。

  庄姝不禁问道:“稚虎,你如何知道,车辖在井水中?”

  朱寅也不隐瞒,“因为《汉书》,陈遵投辖留宾。所以我知道,他们拔掉车辖,是要留住我。”

  唐蓉讶然道:“稚虎,你这么小就读过《汉书》?”

  庄姝也小口微张。她承认朱寅是神童,却也没有想到,朱寅已经读过《汉书》了。

  “稚虎。”自诩冰雪聪明的庄姝不禁有点惭愧,赧然道:“你还真是神童呢,我却是差远了。”

  向来喜欢读书的唐蓉,也不由面有愧色,双手捏着裙角,小脸微烫。

  原来是《汉书》典故,真是糗大了呢。

  可是紧接着,两女就对朱寅更是高看一眼,凝视朱寅的目光更加璀璨了。

  “呵呵,这里果然有读书人和我恶作剧。”朱寅来了兴趣,“会是谁呢?”

  如今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只读四书五经的名利客,少有博览群书的江海士。

  《汉书》卷帙浩繁,又非考试内容,一般读书人没有耐心研读。就是国子监,读过《汉书》的学生也十中无一。

  朱寅是因为喜欢历史,才读了《汉书》。

  可是这个田庄,居然藏着读过《汉书》的人!

  这就让朱寅很是好奇了。

  朱寅猜测,对方既然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留下来,就一定会来见自己。

  他的目的,或者是替庄客们试探,自己这个新庄主,会如何对待佃农们。

  看来那人听到徐庄头转述的话,猜到了自己的态度。

  这里还有这么聪明的读书人?

  朱寅想到这里,不禁微微一笑。

  有意思了。

  “康乾。”朱寅说道,“取出茶具,打水烹茶,我要招待雅客。”

  “是!”康乾也不问,立刻去马车上取茶具。

  朱寅带着茶具,本就有草庐烹茶之意。

  他也是个雅人啊。

  这茅庐别院依山而建,清溪蜿蜒而过,周围松林、竹林掩映,秋意如醉,山色空蒙。

  这种地方,若是煮茶待客,便是雅趣了。

  庄姝好奇的问道:“稚虎莫是以为,那人会来寻你,来一次茅庐对么?”

  “然也。”朱寅风轻云淡的一笑,稚嫩的小脸上满是自信从容,“我猜他必来。”

  两女闻言,目中更是神采飞扬。

  果真如此吗?

  庄姝声音软糯的说道:“若稚虎料中,我会替稚虎扬名,让稚虎神童之名,南京尽知。”

  唐蓉眸中清波漾起,掩口轻笑道:“稚虎,若你料中,我就亲手为你纳一双鞋子,你穿多大?”

  她趁机微垂螓首,伸出一只素手,居然量起朱寅的鞋子。

  朱寅:“……”

  宁清尘:“……”

  庄姝:“……”

  朱寅可是高情商。他也不好拒绝唐蓉量自己的鞋子,只能祭出职业微笑,小脸却是有点难绷。

  唐蓉动作优雅的收回小手,佯装自若的笑道:

  “嗯,我心中有数了。”

  庄姝问道:“多大?”

  唐蓉促狭道:“四娘为何不自己量呢?”

  庄姝轻咬朱唇,神色微嗔。表姐真是讨厌呢,我若是再去量,岂不是拾你牙慧,反落下乘?

  嗳,今日带表姐来找稚虎,却是失策了。

  引狼入室,忒也可恼。

  “咳咳…”朱寅忍不住咳嗽几声,干脆低头摆弄便宜姑母送的“茶具十六器”。

  宁清尘却是借着婴儿的身份,揪住朱寅的耳朵,用吃奶的力气拧。

  狗头特务,我姐走了不到半月,你就和两个小姑娘聊骚鸭。

  当姐是假的鸭。

  虽然她力气小,捏的不疼,可朱寅却忍不住摆摆脑袋,以示抗议。

  怪我咯?宁二小姐,当个人吧。

  朱寅懒得再和两个小姑娘闲聊,干脆祭起了茶道。

  茶炉摆出,上好的银霜寸炭已经点燃。没过多久,礠砂茶铫子中的山溪水,就开始冒热气了。

  朱寅打开茶罐子,用檀木茶匙取出几匙蒙顶石花,轻轻放入滚水之中。

  然后用茶针撩拨起伏的茶叶。

  霎时间,茶气就氤氲而出,清香四溢。

  康乾也依次摆出青玉茶漏、宣窑茶盏等茶具。

  唐蓉问道:“稚虎,你这不夜侯(茶),可是蒙顶石花?”

  朱寅不言,只是点头。

  庄姝轻轻一嗅,沉吟道:

  “应该是蒙顶石花了,这可是顶级的不夜侯,有雪里青(竹子)清香之气,又有十八公(松树)之木叶之气。”

  朱寅仍然点头不语,似乎心无旁骛,手中不疾不徐,行云流水。

  两女顿时被朱寅的茶道所吸引,静静无语。

  只见此时的稚虎,闲坐茅庐,从容不迫的煮茶,真有三分高士之风。

  就是宁医生,也放开了小老虎的耳朵,看着朱寅烹茶,鼻翼翕动。

  忽然,东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梵音空茫,却让茅庐更加幽静。

  秋风吹来,茅庐内外黄叶纷飞。但听松涛阵阵,竹叶萧萧,清溪淙淙,梵音悾悾。

  一时间,岁月静好,人生清闲。

  朱寅渐渐沉浸在茶道之中,其神凝,心气澹宁而白云清。

  似乎物我两忘,不知今夕何夕了。

  不知道何时,一位扶着村童的青衣老者,花枝满头的站在柴扉之外,看着茅庐中的烹茶童子,饶有兴趣,老态如醉。

  兰察捉刀站立古松之下,看着这个满身酒气的簪花老者,没有询问,也没有阻止,只是漠然而视。

  他感觉这个老者很不简单,有一种他说不出来的气魄。

  这青衣老者闻到茶香,醉眼忽现清明之色。这童子有趣,当真有趣。

  他正要开口,却听那童子旁若无人般吟道:

  青石壶中见道意,

  南朝树下听梵钟。

  若得罗浮壶峤客,

  绝胜辟雍蠹书虫。

  野鹤不结松心契,

  闲云难吹林下风。

  何必藏之茗山下,

  一夜吹尘到江东。

  唐蓉和庄姝听到这首诗,都是频频颔首,神色赞赏,目露仰慕之色,恨不得抚掌喝彩了。

  诗咏志也。

  稚虎此诗,意境高远,既有出尘之气,又有入世之心,有辅佐明王治理天下,扫清寰宇之志啊。

  写的真好。

  朱寅吟完这首原创,正自陶醉间,忽然一个苍老傲然的声音说道:

  “诗意平平无奇,志向却是不小!怎么,小友欲为相乎?明君不出,奈何吹尘之梦!”

  这话不但十分无礼,而且也十分犯忌,意思是当今皇帝不是明君。

  朱寅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六旬出头的儒雅老者,身穿破旧青衫,脚下一双开裂的方口布鞋,头簪菊花,扶着一个童子,正站在柴扉前,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

  这老者看上去十分落拓,可眉宇之间自有一股疏狂清朗,那种书卷气似乎与生俱来一般,看上去既落魄潦倒,又神采难掩,犹如一柄曾经锋利的古剑,锈迹斑斑,锋芒犹存。

  他好像是喝了酒,神色带着三分酒意,眸子却又沧桑中清明敏锐。

首节 上一节 20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