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06节

  历史上云遮雾绕,让后世学者苦苦猜测的兰陵笑笑生大人,就是徐渭。

  他,就是《梅瓶金》的作者!

  关于兰陵笑笑生,晚明时期就是一个谜。

  《梅瓶金》成书于隆庆到万历初年,距今最多十几年左右,可关于兰陵笑笑生是谁,此时就只能猜测,不知究是何人。

  “先生可以保密。我不用以后知道了。”朱寅的笑容很是玩味。

  徐渭看到朱寅表情,知道他断定自己就是兰陵笑笑生。

  他意外之余也不禁有些无奈,老脸居然有点红了。

  “稚虎,你如何猜出,老夫就是兰陵笑笑生?”

  世人的确有人猜测是他写的,可更多的是猜测王世贞那个伪君子。

  也是他有意阴王世贞。

  朱寅只好含糊其辞的敷衍道:“是我义父猜测的,他就是我之前说的故人。”

  “你义父?”徐渭胡子微翘,“老夫写完此书虽已十五年,但看过此书之人不会太多。甚至听过的都不多。”

  “你义父看过?”

  “呃,这个…”朱寅呵呵一笑,“我义父倒是看过,说是一本奇书,用心良苦,大智大慧。”

  宁清尘听的头皮发麻。

  戚继光看过?小老虎真能扯鸭。

  到时我看这狗头特务怎么和戚继光交待。

  徐渭点头笑道:“看过此书之人,多半讳莫如深。你义父也算光明磊落。”

  朱寅:“………”

  他真想抽自己一个嘴巴子,好端端的提什么,好奇害死猫。唉,真是多嘴啊。

  但也不白问,终于找到了答案。

  兰陵笑笑生是谁,历来有很多猜测,有十几种之多。《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只说:“出自嘉靖朝大名士手笔。”

  但后世认同最多的只有王世贞、屠隆、徐渭、冯梦龙等数人。

  后世的最新研究发现,王世贞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徐渭的可能越来越大,和徐渭相关的线索最多。

  学术界甚至有人断言,不用猜了,兰陵笑笑生就是徐渭。

  朱寅今日一问,算是证实了。

  徐渭忽然问道:“稚虎,你不会也看过那本书吧?”

  朱寅手中茶杯一颤,抬起一张清稚的小脸,顶着一头角髻,有点呆萌的说道:

  “啊?呃…我听义父说起,当时也想一睹为快,但义父不允。是以没有看过。先生,你这奇书究竟写的什么?”

  徐渭盯着朱寅的清澈的眼睛,“你真没看过?”

  朱寅的脑袋摇的如同拨浪鼓,神色笃定无比,“真-没-看-过。有什么不对么?”

  这次轮到徐渭摇头了。他抚须正色道:

  “倒也没有什么不对。就是…字数太多,未做删减,不便轻读。”

  唐蓉和庄姝虽然对大名鼎鼎的徐渭没有多少好感,却也很是好奇,不约而同的问道:

  “青藤先生的这书,到底是何奇书?先生可以说说么?”

  徐渭呵呵一笑,端起一杯茶,大袖遮脸的喝茶。

  “你们别问了,我都没看过。”朱寅瞪着两个女孩子,“总之是大明第一奇书,可惜虽然面世多年,却知者寥寥,算是藏诸茗生。”

  唐蓉和庄姝对视一眼,心中更加好奇,不禁有点神往此书,恨不得找到一本先睹为快,也能作为谈资,彰显自己的博学。

  徐渭虽然人品不堪,可他写的东西,必是大家之笔。

  宁清尘笑点低,忽然忍不住咯咯笑起来,在傍边的蒲团上打滚。

  “这婴儿…”徐渭看向宁清尘,“灵气非常,清韵可人,是个聪慧孩儿。稚虎,这是你妹妹么?”

  朱寅点头:“也算是舍妹,妻妹。”

  “哈哈哈!”徐渭不禁纵声大笑,“徐某风霜雪雨六十余年,也算阅人无数,从未见过十岁男童,带一岁之妻妹!”

  “稚虎啊稚虎,你也算特立独行了,吾道不孤也。”

  他对朱寅是越来越喜欢了。这孩子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庄姝和唐蓉都是神色不悦。

  什么妻妹?不过是童养媳宁大脚的妹妹。至于童养媳,比奴婢又能强多少?

  稚虎,你和徐渭这种人交往,可不是什么好事啊,对你前程不利。

  朱寅转化话题道:“先生看我这茅庐如何?本是南朝皇家古寺,今作朱家草庐。只是,这茅庐别苑还没有名字,还请先生赐名。”

  说完,举杯相敬。

  徐渭看到朱寅一介稚童,却小大人般的煞有其事、老气横秋,联想到自己当年,不禁莞儿一笑。

  他看着青山、白云、古松、草庐,摇晃着满头花枝,朗然说道:

  “此地景色清幽,乃是梁武帝所建松灯寺遗址。但却是先有树,后有寺。建寺之时,古松已有七百年树龄,乃是秦松。”

  “哦?”朱寅大感意外,他以为这些古松是梁朝的,谁知是秦朝的,那就更加古老了啊。

  当然,用肉眼观察,也无法看出古松的具体树龄。

  “先生缘何知道的如此详细?”

  朱寅刚问出这句话就哑然失笑。这才想起,徐渭还是一个方志大家。

  徐渭对各地县志的了解,大明无人能及。此人之博闻强记,实属异数。

  果然,徐渭笑道:“山川地理,皆有故事。此处山清水秀,藏风聚气,焉能方志无传?”

  “先有秣陵,后有建业。但秣陵之前,更有金陵。”

  “始皇帝路过金陵,曾经驻跸此处。当时正修建秦驰道,规定每隔三丈就要种松树,是为秦松。世人皆知,始皇爱松。”

  “这九株古松,你以为是梁武帝送你,却不知是始皇送你啊。”徐渭话中有话的说道。

  “原来这九株古松,还是始皇帝送我。”朱寅笑道,“那可是一千八百年的秦松了。”

  “寅刚好有一架古琴,名曰虎吟,出自唐代斫琴大师雷威之手,用的料子就是秦松。”

  徐渭道:“如此说来,稚虎就是和秦松有缘了。那么这处草庐,就叫秦茆如何?”

  “秦峁?”朱寅闻言,不禁心生佩服,“先生大才,莫若秦峁之妙也。”

  若是换个人取名,多半是什么秦松庐、松风草堂、松雪庵之类的名字,平平无奇。

  可是秦峁二字,实在是古意天成,而又寓意幽邃啊。

  朱寅笑道:“先生好人做到底,既然赐名秦峁,还请先生墨宝,为秦峁题名啊。”

  说了半天,这才是他的目的。

  想要徐渭题字。

  徐渭性子豁达,毫不作态,直接说道:“笔墨伺候!”

  很快,笔墨纸砚就摆了上来。湖州的中书君,徽州的玄香太守,宣州的楮先生,端州的即墨侯。

  四宝都是最好的。

  朱寅亲自为徐渭研墨,徐渭抓起中书君,笔势如刀,古意森寒的写下两个狂草大字:秦峁。

  但见气势蓬勃,苍劲奇崛,肆意狷狂,豪迈清逸,造化天然。

  只有两个字,却仿佛山奔海立,风起云涌。

  朱寅的书道已经小成,对书法当然有鉴赏能力,本来也比较自信。

  可是此时看到徐渭的草书,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竟有毛骨悚然之感。

  好!

  好好!

  好好好!

  不愧是青藤先生的真迹啊。徐渭的草书,被誉为“明之草书,以其为始。”

  就这一副真迹,拿到后世拍卖,不知道能拍出多少钱。

  写完两个大字,徐渭又写下‘青藤老人’等一行字的落款小字。

  唐蓉和庄姝对书法也有一些眼力,看到徐渭的字,都有种叹为观止,不知所言之感。

  朱寅笑道:“先生先有三分酒意,后有三分茶意,何不笔走龙蛇,不吝妙笔呢?”

  竟然趁机再求墨宝,贪得无厌起来。

  “哈哈哈!”徐渭大笑,很喜欢朱寅的直爽,说道:“也罢,那我就送你一首诗,《侠客》。”

  说完笔走龙蛇的写道:

  结客少年场,意气何扬扬。

  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

  为吊侯生墓,骑驴入大梁。

  朱寅看到这一首《侠客》,不禁心生千古豪迈、悲歌慷慨之情。

  诗好,字更好。

  他知道徐渭这首诗。徐渭送他《侠客》,当然是认为自己有侠客之心,侠客之胆,侠客之义。

  “谢先生!”朱寅拱手道,“寅必不负侠客二字。”

  徐渭笑道:“稚虎,我已经送你两幅字,你可有送我啊?”

  朱寅汗颜道:“我岂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我的诗,我的字,实在不敢在先生面前献丑啊。”

  徐渭不依道:“稚虎既是神童,又何必妄自菲薄?只管写来便是。”

首节 上一节 20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