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85节
宁采薇打断他的话:“情报是吧?你放心,她们的重要使命,就是打探情报。”
“这两家青楼刚好在交通枢纽之地,打探情报十分便利。”
“呃,那个熊廷弼,你打算这么安置他?”
朱寅笑了。
他坐下来,拿起一把烛剪,剪剪灯芯,慢悠悠的说道:
“这种人才落入我的手里,还能跑得了么?只要不让他弃武从文,阻止他当文官,就能牢牢抓住他。”
宁采薇也笑了。“这是釜底抽薪,安排他的人生,真够狠的。”
“狠?”朱寅笑了,“我这是救他。”
“过几天,等他开口请求,我就找徐小白,在京营中安排一个有独立汛地的把总,正七品的武官!”
“他这种人才,只要我帮忙,几年内就能升到守备。到时,我就是他的恩主!”
朱寅正说的得意,忽然外面传来一个敲门声。
随即康熙的声音低低的响起:“主公,有要事密报。”
根据虎牙的制度,只要是重要的情报,必须连夜报告,哪怕主公睡下。
朱寅打开门,康熙立刻禀报道:
“如意楼的家人说,她们接待了一个可疑的人物,和主公交代过的情况符合……跟踪之后,发现和太仓王氏有关。”
朱寅终于确认,想要陷害自己的人,和王世贞有脱不了的关系。
就算不是他,也是他的家人。
可是朱寅知道,现在不能把王氏怎么样。苏松世族非常团结,树大根深,朝中两位内阁大臣,自己暂时只能装糊涂。
他调查此事也不是为了尽快报复,只是为了搞清谁是幕后主使,到时再一起算账。
康熙继续说道:“还有一件并不重要的事,却是关于唐家的。家人们无意中探听到,主公的朋友唐蓉娘子,数日前和毛家定亲,男方叫毛文龙,眼下正在南京。”
“因为关系到主公的朋友,所以属下也汇报汇报。”
“毛家是假冒的富豪,不但早就精穷,而且还债台高筑,入不敷出。只是唐家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毛家豪富如昔。”
什么?朱寅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听到毛文龙这个名字,而且还和唐蓉定亲了。
康熙眼见朱寅很感兴趣,接着说道:“这就是骗婚了。毛家需要唐家的嫁妆,也需要唐家的人脉来应付债主。”
“原来,这一切都是毛文龙精心策划的骗婚局。他对参与此事的朋友说,这是兵不厌诈,活用兵法也。”
“为了维持富家公子的体面,他还在南京借债装阔呢。用来抵押之物,居然是唐家的嫁妆。”
“但那毛文龙虽然混账,却又说一旦娶了唐蓉,就会对她好,不会欺负她。说什么一码归一码。”
“这些话,是他的朋友在青楼喝醉了后泄露出来的。”
“主公,此事要告诉唐蓉娘子么?要不要提醒她?”
朱寅还没说话,宁采薇就说话了。
“提醒什么?”宁采薇冷笑道,“都已经定亲了,怎么能退婚?难不成是儿戏么?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
“再说,毛文龙虽然是骗婚,但也说要对唐蓉好啊。至于钱财,哪里比得上真心?我看这婚事挺好。到时他心中愧疚,就更不会欺负唐蓉。”
康熙身子一缩,忽然觉得自己多嘴了。
朱寅摸摸鼻子,也不好再说提醒唐蓉的话,只能说道:“对,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
“就不用提醒了。去吧。”
“是!”
朱寅关上门,很无语的摇摇头。
等到康熙下去,宁采薇幽幽说道:“怎么,小老虎心疼了?”
朱寅一脸懵逼之色,“哪跟哪啊,我什么也没说好吧,是康熙自己禀报的。”
“咯咯咯…”钻进被子装睡的宁清尘,忍不住笑起来,笑的踢蹬着两只小腿。
PS:今天头疼啊,难受。还是更了六千多字,我是傻了。还差三百多月票满三千,还有一天了,不知道行不行。蟹蟹晚安。关于开青楼,不代表我的意见,不要喷我啊。
第178章 圌山把总!
第二日大早,朱寅带着礼物进城拜座师、房师。
很多新科举人也都一起去贡院行拜师礼。
众人见到朱寅,都推举朱寅为首,进入贡院拜见。
就在新科举人们入院拜见之际,主考官刘元震等人,正在写一封奏疏:
“……国家抡才大典,臣等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卑以自牧,暗室难欺。纵不能绝沧海遗珠,竭山野余贤,唯以公正为准绳,为国择才于斯,犹恐伤陛下圣明、坏朝廷法度于万一,安敢逞一私而废挚诚焉…夫政通人和而天地清明,天地清明而钟灵毓秀,遂孕气感运而出贤才,若神童者岂非造化也与…郁郁乎文教昌盛,遂有祥瑞出世也……”
“……江宁朱寅,出生寒微。失恃失怙,然仍三岁读书,五岁明理。其天资之灵秀,龄方十一而知九思,年未舞勺便知九经。其经义、书道、史集、诗赋皆蔚然可观者。天生夙慧自古常有,而若朱生之神秀可取者亦鲜矣…百亩之园,必有灵芝。一山之林,必有秀木,遑论天下乎?臣等不敢因其年幼,孩视贤才,有失择才之道,心存偏颇…是以公论取中头名,定为解元。榜单一下,然无可质疑者,若众望之所归也…盖吴人皆知其才,誉为南雍神童,江左朱郎,故不惊诧…”
“寅以稚龄中孝廉,夺解元之桂冠。设若春闱中试,年十二已执笏朝阙也。寅虽开国未有之佳话,然终出身寒家,较之天潢贵胄、龙子凤孙者,又实不足论也。皇长子,陛下至亲骨肉,天下社稷根本,天资聪慧…然七岁仍未出阁读书,何也?臣等不知天家之长子,不如寒门之稚童也…”
“…伏惟陛下察纳雅言,以安内外之心,皇长子出阁读书礼不可废。陛下虽爱之切,亦不宜以年幼为由,废祖宗成法,失朝野之望…”
起草完之后,几人交相看了一遍,又再写一遍,就封印起来送往京师。
这些奏疏送到京师,必然会让国本之争再起波澜。
几人都知道,朱寅这个名字,一定会“简在帝心”。
至于朱寅将来是福是祸,那还重要么?重要的是…皇帝必须要立皇长子为储君!
哪怕皇帝再讨厌“都人子”,再喜欢朱常洵,大明太子也必须是“都人子”!
他们取中朱寅为解元,也只是把朱寅当成一颗棋子而已。当然,其他举子就算想当这个棋子也不可得。
等到朱寅等新科举子进来,依次献上礼物磕头拜师,也就定下了所谓的师生名分。
刘元震等人勉励了几句,让众门生戒骄戒躁,好好读书备考,争取明年春闱再中进士。
解元考中进士的概率有一半,一般举人中进士的概率只有四分之一。
而浙江和南直隶的解元,中进士的比例却高达七成!
所以刘元震等人格外勉励朱寅这个解元,要他一定要再接再励,成为十二岁的进士。
殷殷切切的一番叮嘱,似乎对朱寅这个大明祥瑞极其看重。
甚至,刘元震还送了一套考试教材给朱寅。最著名的就是时文集《京华日抄》。
朱寅心中明镜一般。如果自己明年进士落第,刘元震等人的面子就挂不住了,甚至会被人翻旧账,说自己担不起解元,刘元震、王祖嫡等人会有舞弊之嫌。
要是考中进士了,那就谁也没话说,还会夸赞刘元震等人慧眼识珠,公正无私。
这种不可明言的弯弯道道,其他举子当然想不到。他们又不是穿越者,对眼下的国本之争缺乏历史性认识。
而朱寅站在历史老人的肩膀上,自然洞若观火。
接着,考官们就带着朱寅等人一起去祭孔。
祭孔之后,朱寅等人又去巡按官署拜见巡按御史乔壁星。巡按是乡试监试管,也算主考,所以新科举人也要去拜见。
谁知乔壁星不在南京,已经去其他地方巡查了。
巡按巡视本省各府县,没有固定官衙。
没有固定官衙,不是没有官衙。意思就是,巡按御史有很多个官衙。
到底有多少个?
按制度,各府城、州城、县城,都要设置一个衙门:察院。
各地的察院,就是巡按御史的住所兼衙署。
巡按不来,本地察院就封锁。巡按到本地巡视,察院就开启。巡按离开本地了,察院再次空置。
所以乔壁星在南直隶有好几十个衙署,哪里能找到他?新科举子们只好作罢。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朱寅按照规矩去拜座师,宁采薇则是带着宁清尘去了守备府,告诉姑父姑母喜讯。
田义当然早就知道这个喜讯。可他也知道,朱寅这个解元有多么微妙。
那些文臣,还真是不择手段。
但总的来说,对朱寅还是利大于弊。皇爷那里,自有他去分说,不会让皇爷迁怒朱寅。
他早就准备好了贺礼:教坊司的年轻奴婢两百口!
这个礼物,不可谓不重。
南京教坊司其实早就没落了,但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世袭官奴,世世代代被奴籍所制,为官府衙门服役,终身不得自由。
他们出生不办喜事,死了丧事也不能操办。就是坟墓也是城外的乱葬岗,和病死的妓女们埋在一起。
很多官奴都是朱棣篡位后所谓的“建文逆臣”的亲族,以及永乐朝很多罪臣的亲族。
他们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历代南京镇守太监手里。
因为世代贱籍,被转卖为私奴还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很多官奴求而不得。
田义快要回北京了。他知道朱家如今不缺钱不缺地,就是缺上好的奴婢。
没有比教坊司的官奴更好的了。有钱你也未必买的到。
于是,他趁着还在镇守太监的任上,选了两百口年轻的奴婢,官奴转私奴,账目上抹一抹,就送给了宁采薇,当做朱寅中举的贺礼。
宁采薇拿到一大沓子奴契,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宁氏笑道:“阿弥陀佛!采薇啊,教坊司的官奴向来可怜,如今成了你的私奴,还真是你姑父做了好事。你家有了奴婢,他们的日子也好过许多,知道你是个心善的。”
田义道:“这些奴婢,都是额让人从教坊司精心挑选出来的。乐师、马夫、厨娘、歌伎、花匠诸色皆有,他们是世代奴籍,最守奴婢的规矩,用着最是省心。”
“额月底就要回北京,走前就帮你做这件事了。”
“姑父大人要回京?”宁采薇有点意外,田义居然提前回京了。
田义点头,“过几天就动身。本来你姑母不放心你,可稚虎成了解元公,官面上有了体面,也足以自保了。额们也能放心去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