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39节

  王锡爵也很是意外,本是要刻意为难,谁知朱寅知道。

  他深深看了一眼朱寅,缓缓说道:“很好。你回答的没错。那么你可知道,宁夏镇有多少兵马?”

  朱寅回答:“兵额七万一千,马额两万两千。如今已经多半被叛军挟裹。”

  朱寅虽然这么回答,可他知道,万历时期的宁夏镇,根本没有这么多兵马。

  王锡爵又问:“你去了宁夏,打算怎么平叛?”

  “你可知道,朝廷本来要以陕西总督魏学曾为总督,去宁夏平叛?若你没有方略,那也不必去了。连中三元的确才高,却未必能知兵。”

  朱寅胸有成竹的回答:“首发檄文,先问首恶,以固原兵出长城,断叛军南下之路。以延绥兵守卫黄河,遏叛军东进。以甘肃兵调镇藩卫,连同凉州卫,断叛军西逃之路。”

  “而我与戚少保率领主力,在大同修整之后,不过吕梁,也不渡黄河,而是走阴山之南,断绝叛军和蒙古诸部的联系,同时阻止叛军逃入蒙古。”

  “走阴山虽然冒险,可却是速战速决之策。这几年,戚少保数次率军出塞威慑蒙古诸部,已见成效。这次可以赌蒙古诸部按兵不动。如此一来,叛军外援断绝,四面被困,破之可也。”

  朱寅后世看耗时八个月,耗银近三百万两的宁夏之役,觉得明军犯了很多错误。

  真正的叛军其实不到两万,虽然主力是啺莞缸拥拿晒疟牒飞普剑擅晒疟挥腥恕�

  而明军调集了八万精兵参战,五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居然打了大半年,还差点让叛军逃到塞外。明军虽然赢了,但代价很大。

  宁夏之役没能速战速决,也影响到了壬辰之役。使得壬辰之役因为西边战事的牵制准备不足,最后也是惨胜。

  要是打的好,最多四个月就能结束战事,起码能节省一百多万两银子,还能为壬辰之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朱寅一边说,王锡爵一边看着地图,神色很是复杂。

  良久,王锡爵点点头,露出一丝赞许之色。

  “好。”

  “你已经有谋略了。”

  王锡爵站起来,“可光纸上谈兵还不成,也要随机应变,指挥若定。朱寅,老夫只有一个要求。半年之内打完,耗银不可超过二百万。陛下的意思你也是知道的,尽快平叛,尽量少花银子。”

  “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合理要求,老夫都能答应。”

  朱寅拱手道:“下官但竭尽所能耳。叛军虽然必败无疑,可下官若无捐躯之准备,也不敢去宁夏监军。”

  王锡爵冷哼一声,暗骂一声滑头。

  你有捐躯报国的准备?老夫不信!

  可是朱寅回答的滴水不漏,滑不留手,他也无可奈何。

  “你回去准备离京吧。”王锡爵坐了下来,“关防、旗牌、檄文随后就到。记住你的话,老夫等着你的好消息。你要是误了军国大事,就算没有捐躯,怕也难逃国法,老夫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你好自为之吧。”

  朱寅神色不变的说道:“元辅钧旨大教,下官铭记在心。”

  然后拱手道:“下官这便告退。”

  沈一贯话里有话的说道:“去吧,好好做。兵部和户部那里,都会好好配合。”

  赵志皋道:“你举荐兵部抽调的将领中,还有石柱土司之妻秦良玉,举荐女子为将等同儿戏。不过既然是偏师,她又是土司,你又说那女子有巾帼之能,就准你所荐罢。”

  其实朱寅举荐的人还有熊廷弼。但没有引起赵志皋等人的注意。秦良玉是女子,想不被人注意都难。

  好在因为有土司瓦氏夫人抗倭的先例,朝廷对于土司女将,也能放心任用。

  张位也勉励了几句,说户部会好好配合,让朱寅不要担忧钱粮。

  ………

  万历二十年,三月初一。

  钦差巡抚宁夏地方参赞军务、都察院佥都御史朱寅,擎钦差关防、王命旗牌离开京师。

  宫中并无送行旨意。

  然而很多官员仍然自发的出城送朱寅西去。

  送行的人群之中,当然有宁家姐妹。

  直到朱寅的身影看不见了,宁家姐妹仍然站在原地瞭望。

  朱寅非常低调,出北京城时只有上百个随从。可是等到了西山,就有数百个随从了。

  其中三百多朱家的家兵,都是苦训数年的精锐,而且都是忠心耿耿。

  跟随朱寅出征的,还有小黑和飞虎。

  小黑穿着一身精心打造的狗甲,护住了狗头和要害,坐在朱寅的马车中。

  这套狗甲的花费,比高级将领的盔甲还贵,是朱寅让岱山岛的工匠专门为爱犬量身定制的。

  朱寅累了就坐车,休息一阵又骑马。数百人的队伍一人双马,第一天就走了一百五十里。

  他不会去蓟镇和戚继光汇合,因为戚继光已经提前数日率军西去了。

  两人会在大同汇合。

  戚继光为了行军速度,只带了新训练的两千家丁,没有带走蓟镇大军。

  蓟州拱卫京畿,虽然很是重要,却是九边之中唯一没有实土卫所的军镇。

  蓟镇的兵马不是当地卫军,而是募兵和抽调各地的秋操班军,多是客军。因为距离北京太近,又没有实土卫所,所以蓟镇总兵官不挂将军印。

  但是这一次戚继光出征平叛,朝命佩镇西将军印,抽调宁夏、延绥、甘肃、固原、大同四镇兵马会剿,还节制来自其他地方的参战客军。

  按照惯例,宁夏总兵佩征西将军印。如今宁夏总兵官张惟忠被叛军斩杀,征西将军印落入叛军之手,朝廷干脆让戚继光挂征西将军印。

  ……

  转眼间已是三月底,距离朱寅离京快一个月了。

  每次平定反叛,虽然朝廷就近调遣驻防兵马为主力,可仍然要在全国范围内抽调一些将领和兵马参加会剿。

  就在戚继光西去不久,李成梁之子李如松、李如柏兄弟,就率领五千骑兵,一人双马,在朝廷调令之下滚滚西去。

  这次参加会剿的,竟然还有一支来自南直隶的兵马,领军的是已经升为守备的熊廷弼!

  而在四川,正有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女将,率领三千石柱土司兵,星夜北上!

第212章 穿皮鞋的男人

  北方边地,少河川沼泽,多旷野荒原。

  加上干旱少雨,一人双马,所以朱寅行军很快。

  除了三百多精锐家兵,朱寅武有兰察、丁红缨、毛文龙等,文有商阳、韩尚等。

  毛文龙已经被保举为巡抚标营的把总。虽然朱寅这个宁夏巡抚身边还没有标营,可毛文龙也是正儿八经的七品武官。

  暂时没有标营可以统领,毛文龙却能统领朱寅身边的三百多精锐家兵。

  朱寅身边还有专门负责西北情报的学生李铉成。

  还有魏忠贤。

  魏忠贤自愿为奴,为朱家当了一年的马倌儿,果然将朱家所有的马匹养的膘肥体壮,家中马务也办的井井有条。

  朱寅对这个“九千岁”十分满意,就让魏忠贤当了家兵中的风纪使,辅助毛文龙管理家兵。

  虽然文臣不能豢养太多的家丁,可朱家的家兵仍有五百多人,都是精挑细选,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为了家兵的风纪,朱寅设置风纪使。这个风纪使不仅仅是纠察,还有监视内部、预防渗透的特务使命。

  魏忠贤能干机敏,又精通骑射,所以朱寅这次也带上了他。

  军情紧急,朱寅直接沿着北边驿站,驰骋西去。一路上只在驿站夜宿、喂马,不入城池、不受拜见。

  三日就到宣府,过而不入。又三日即入大同。

  北京至大同八百里的路程,不到六天就到了。

  一进入大同,地形虽然更加峻峭,人烟却也更加密集,城镇之中的商业也更加繁荣。

  大同雄镇,此城真与铁城同。

  七十二城堡,由南到北,层层防御,星罗棋布。自宣府以西,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难怪于少保有诗曰:

  “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

  可是朱寅一路走来,想到于谦的诗,却觉得有点讽刺。

  大小军寨、烽堠、隘口,皆有明军把守。即便是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隘口,也有十人防守。

  问题是,此地还在长城之内,是属于大明的大同府,并非塞外。

  朱寅看到这些辛苦守边的戌卒,同情之余也不以为然。

  堂堂天朝,本不该如此的。

  大同有八百多个堡寨,三百多个座墩台,光是戌守的驻防兵力就需要十万人。

  这使得大同镇号称十几万大军,九边中兵力最多,可用来机动的野战兵力,却只有两三万人。

  明朝从永乐之后,常年在九边军镇驻军八十多万人,战马十余万匹,每年耗费国家岁收的四成。

  两百年如一日的耗费巨额钱粮,就是为了应付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就这,还经常被蒙古兵攻入境内,烧杀抢掠。

  朱寅作为穿越者很难理解,花费这么多兵力消极防御,军事上究竟有何意义。

  自从土木堡大败后,明军转攻为守,对长城防御的依赖前所未有。正统七年开始大修长城。到隆庆初修完,共历时一百三十余年。

  明朝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砍光了北边的森林,导致北边更加凋敝,生态更加恶劣。

  但蒙古贵族仍然经常南下。

  等于说分裂的蒙古诸部,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消耗了明朝近半的国力,硬是解决不掉。

  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比明朝时期的蒙古诸部强大,汉唐是怎么干的?

  就是被人诟病的宋朝,面对强大的契丹,也没有消极防御到这种地步。

  只要出几个正常的皇帝,怎么也把蒙古诸部整死了,更轮不到建州女真坐大。可惜朱棣的子孙没有一个成器啊。

  …

  经过宣大总督驻节的阳和城时,发现城边有很多庙宇,有北岳庙、净土庵、千佛寺、奋忠祠,以及很多牌坊。

  其中有一座崭新的庙宇,居然是供奉朱寅的神童庙!

  如今大明各地,有不少朱寅的庙宇、生祠。

首节 上一节 339/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