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341节
朝廷和俺答汗议和通贡之后,也就消停了十几年。
就在去年,便爆发了洮河之变。朝廷下诏再次停止通贡互市。
此时若是主动出寨攻击河套,反而是个好机会,朝中的阻力最小,蒙古人也难以意料。
朱寅的队伍刚来到大同城外,刚刚竖起王命旗牌,城中就响起了苍茫的号角声。
“呜呜——呜呜呜——”
随着号角吹响,钟鼓声也响了起来。
紧接着,城头上的号炮就隆隆轰向。
“轰——轰轰轰!”
城头有人大声喊道:“钦差抚军已到!开门迎接!”
随即和阳门大开,吊桥放下,甲衣铿锵之中旌旗招展,戚继光、李如松等将领一起出来迎接。
黑压压的大群将领来到朱寅的仪仗前,一起站在西边,拱手的拱手,下跪的下跪,异口同声的说道:
“见过钦差抚军,恭迎!”
“恭迎!”
最前面的人,就是提督诸军的戚大帅。
按明初的规矩,一品武将怎么可能给四品文官拱手行礼?反过来才是。
可是到了如今,文官监军的情况下,一品武将也要对巡抚行礼。
朱寅见到胡子花白,身材高大的义父对着自己拱手行礼,不禁心中惭愧。
可是他不能暴露两人的关系,只能赶紧下马,装模作样的拱手答礼。
“大将军免礼,诸位免礼!”
戚继光看着意气风发的义子,心中十分欣慰。
义子年仅十五,就当巡抚平叛了。如此人物,居然是他的义子!
朱寅对戚继光道:“大将军天下名将,国朝长城,晚生十分敬仰。今日见到大将军,何幸如之。”
戚继光心中也是好笑,不动声色的说道:“抚台客气了。”
两人寒暄几句,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抚台相公可还记得末将?”
朱寅一看,只见戚继光身后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却不是李如柏是谁?
“哈哈。原来是故人!少将军,好几年不见,在下甚为想念啊。”
李如柏笑的合不拢嘴,脸都因为兴奋有点发红,搓着手说道:“末将也甚为想念抚台相公,想不到六年不见,公子已经清贵至此…末将真是…”
李如柏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以前以为朱寅是某位宗室,谁知不是,可连中三元的神童,却更比宗室尊贵的多!
朱寅笑道:“你我故人,不必如此。”
说话间眼睛一扫,果然见到李如柏脚下的皮鞋。
这是现场唯一穿皮鞋的男人。
只是那双皮鞋,实在是太熟悉了。
很显然,李如柏这次是故意穿了这双皮鞋,彰显故人的身份套近乎。
朱寅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憋得有点辛苦。
他怕笑出来,赶紧看向李如柏身边的一位英气逼人的挺拔男子,拱手说道:
“如松将军将门虎子,在下闻名久矣!”
第213章 阿姐一路辛苦!
朱寅一身绯红常服,胸口四品文官的云雁补子,一副清贵文臣的派头。在一众顶盔掼甲的武将之中,显得格外亮眼。
朱寅继续道:“自古李姓多名将。如松将军虎头燕颔,气势不凡,果真古名将风采,在下见之心折。这次有李将军出马,我与大将军如有神助啊。”
李如柏见朱寅如此热情,没有钦差巡抚和天下奇才的架子,多少有点意外。
大名鼎鼎的江左朱郎,对自己这么客气的么?
朱寅十二岁三元及第,惊才绝艳,前所未有。江左朱郎的大名响彻天下,民间皆以为是文曲星君转世,不是一般的文官相公可比。
如今年仅十五,已是一个传奇。文官之清贵,臻于极点。
毫不夸张的说,天下很多人不知道首辅,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朱寅。
这种人物,李如松本来以为会像很多文官那样盛气凌人,对武将不假颜色,谁知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二弟说江左朱郎和他关系莫逆,乃是忘年之交。难道是看在二弟的面子,才对自己青睐?
李如松堂堂二品武官(都督佥事),身经百战的大将,听了朱寅的话居然有点受宠若惊了,赶紧俯首作揖道:
“抚台相公过奖了,末将万不敢当。相公大名如雷贯耳,末将今日一见,方知传言不虚。”
李如松的一张国子脸居然微微发热,不由想起少年时期学习兵法,老师徐渭夸奖自己时的感觉。
李如松和李如柏乃是亲兄弟,可样貌却大有不同。
李如柏是肉乎乎的圆脸,眼睛细长,长相有点像藏狐。虽然也有武将的气概,却多少带着一丝喜感。
李如松就不同了。
他已经年过四旬,面貌颇有风霜之色,身材高大挺拔,伟岸如松,正如其名。而且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不怒自威,颇有凛冽杀伐之气,一看就是武将。
在朱寅看来,李如松是个硬汉风格的帅气大叔,十分有范儿。长相有点像张丰毅,又有点像段奕宏。
李如松是徐渭的学生,作为李成梁长子,他资格很老。早在九年前就任山西总兵。
几年前,李如松又调任宣府总兵。但这位将门虎子很有武人的风骨,多次得罪了文臣,屡遭弹劾。
当时,新任宣府巡抚的许守谦检阅边军,按照惯例,李如松应该主动拜见巡抚,让许先生上座,自己甘居陪座。
巡按御史作为文官,当然要站在巡抚许守谦这边。于是巡按弹劾李如松“跋扈”,被免去宣府总兵之职,又调到山西。
到山西后再次被文官弹劾,山西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回到辽东。
皇帝召他入京去中军都督府出任闲职,心高气傲的李如松如何会去那养老?于是挂着都督佥事的头衔待在辽镇。
这一次,朱寅巡抚宁夏主持平叛,第一时间就运作李如松接任宁夏总兵官,作为提督军务戚继光的副手。
而原本的历史上,李如松是作为提督军务被启用,挂帅镇压啺葜摇�
李如松感激朱寅举荐,却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寅这个穿越者,他这次就是挂帅的提督,而不是应该病死好几年的戚继光当提督。
朱寅又在戚继光的介绍下,依次和大同总兵董一奎、副总兵马林、参将陈琳、骆尚志叙礼,言语之间平易近人,十分热络,完全没有监军钦差的架子。
尤其是对穿着皮鞋的李如柏,最是亲切。
诸将顿时对这位清贵无比的少年钦差更有好感。
武将在文臣面前本来就很自卑,更别说面对连中三元、当过翰林学士、教过皇子的的文臣了。
这是文臣中的文臣,相公中的相公,民间有生祠祭祀的贵人啊。却对他们这些只知道击戟操戈的武夫如此礼待,怎不令人心折?
想到这里,诸将都是心中感念,敷衍之心荡然无存。
李如柏容光焕发,忍不住看向又敬又怕的兄长,一脸嘚瑟。
意思分明是:“阿兄你看到没?俺和稚虎先生真是故人,忘年之交。”
这一下,就连李如松也对这个弟弟有点肃然起敬了。
朱寅肃然道:“国家安危,宁夏之事,在下就拜托诸君了。在下虽非武将,愿与诸君弯弓射天狼,并驾齐驱于沙场!”
众将不禁动容,李如松拱手道:“不敢让相公犯险!相公但坐大帐运筹帷幄,自有我等奋力军前,有死而已!”
朱寅朗声笑道:“岂敢后也!功成之日,当于诸君痛饮于幕府,献俘于午门!”
诸将没想到朱寅如此豪迈,不禁欢颜道:“愿效死力!”
紧接着,一群文官也出来迎接。打头的是大同巡抚刑玠,后面是大同知府黄嘉善等人。
文官们见到朱寅就随意的多了,只是拱手行礼,称呼也不同。
大同巡抚刑玠站在道右行礼,满面春风的笑道:“早闻稚虎兄大名,稚虎兄一路辛苦,这就请入城暂歇息吧,请!请!。”
刑阶年已五十,朱寅年方十五,可是刑阶却口称“稚虎兄”,这没毛病。
虽然都是挂佥都御史衔的巡抚,可他和朱寅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刑玠比朱寅早了十几年做官,却只是三甲进士,知县出身。说是资格老,但和朱寅怎么比?
大明官场,先讲官位,再讲出身,再讲资历,最后叙年齿。
刑阶年纪大,资格老,可惜乃是三甲出身,知县起步。本官也只是四品佥都御史。
朱寅呢?状元出身,翰林侍讲起步!
即便不说连中三元,只说朱寅是翰林出身、皇子之师,他也只能甘居下风。
其他文官也都很客气,由此可见出身有多重要。连中三元的招牌一亮,翰林学士的出身一压,没人轻视他年少,没人认为他资历浅。
朱寅答礼之后笑道:“搢伯兄客气了。搢伯兄请,诸位请!”
他对刑玠很是尊重,这位可是历史上的蓟辽总督、抗倭经略啊。
当下众人一起拥着朱寅入城。
朱寅过了护城河,从和阳门进入这北魏故都、三朝陪都的大同。
但见角楼密布,军台相望,气势雄浑,不愧是北国锁钥,巍巍古城。
朱寅一进城,首先看到的是代王府。
大同城是王城,最恢弘的建筑不是抚院、府衙和总兵幕府,而是代王府。
巨大的代王府坐落在城池中间,占了大同城的五分之一。无论从哪个门进入大同城,都要经过代王府附近,躲都躲不过。
朱寅的仪仗队在大批文武官员的簇拥下前往钦差行辕幕府,经过代王府时往左一看,只见靠近高墙的高楼上,站着一位身穿亲王常服的男子。
此时正是黄昏。这位王者凭栏而望,目光空茫,头顶是漫天晚霞,身后是沉寂的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