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53节

  当然,宁采薇也不会直接出面。她会隐身幕后,用代理人来出面参与河套项目。

  在河套圈建大牧场,招募护卫为私兵,垄断河套的商业,再慢慢掌控河套的驻军,一环套一环。

  不出十年,河套名义上是朝廷的,其实就是他和宁采薇的。

  朱寅又道:“为了防守河套,朝廷必须建城驻军。虽然诏命还没有下来,可事情可以先做起来。以大将军看,此地该驻扎多少兵马?”

  戚继光和朱寅早就私下商量过,当即说道:

  “河套千里丰原,最少要驻军万人。我军可在乌梁素海之南的黄河北岸,修建一座海河城,驻兵五千。然后在狼山山口,重建大唐受降城。”

  重建大唐受降城?众人闻言,都是眼睛一亮。

  朱寅笑道:“大将军所言,於我心有戚戚焉。不错,海河城依托乌梁素海和黄河,屏蔽东来之敌。大唐受降城堵在狼山山口,加上东边的贺兰山,南边的宁夏镇,千里河套就大可守得。”

  朱寅当然知道受降城。

  唐朝在黄河之北、阴山之南修建三座受降城,成为唐朝控制河套草原的战略支点。

  东受降城就是如今的归化城,蒙古顺义王的王城。

  中受降城就是包头,也就是九原。

  西受降城最是重要,刚好扼守北河渡口、狼山山口,曾经驻扎七千唐军。

  以朱寅穿越者的眼光看,唐三座受降城的战略布置,远胜明朝劳民伤财的边城堡垒。

  唐朝的受降城,安史之乱时还在固守,使得唐朝死死控制着漠南草原,内部都藩镇割据了,却仍然压制着大漠南北的胡人,直到灭亡。

  李如松点头道:“以末将看,若是有这两座军城,再驻军万人,守卫河套的确够了。可是修建这两座军城,工程却是不小,也绝非一日之功。”

  朱寅道:“只要宁夏大胜,叛军被快速平定,起码两年之内,鞑子不敢再来侵犯河套。有这两年工夫,完全能修建两座军城。民夫不够,就让商人招募。我们不是解救出两三万汉人奴隶么?他们可以用来建城,有工钱有口粮,朝廷不会亏待他们。”

  忽然秦良玉道:“妾身以为,有了军城一万兵马自然足够,可是眼下还没有军城,一万兵马太少了。河套这么大,眼下最少要驻军两万。等到有了军城,才能减少驻军。”

  朱寅点头道:“良玉将军此言有理,军城还没有建,一万兵马实在单薄了。没有两万精锐镇守,怕是压不住其他部落。哪些将军愿意暂时驻扎此地?愿意驻扎者,我向兵部保举。”

  其实,他早就和义父商量好了,由义父驻扎河套!

  其他人,他都不放心!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吱声。

  统帅两万精兵驻守河套,几人有这个资格?就算有人想,也不敢自荐。

  李如柏脸涨得通红,他很想干,可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轮不到自己。

  大同总兵马林很是意动,可他的资格还没有李如松老,更别说和戚继光比了。所以,他也不敢自荐。

  李如松张张嘴,却是没有说话。他也想担起这个重担。可是戚继光在此,他也不好自荐。

  朱寅道:“我会上奏朝廷,以后河套驻军,三年一轮替。只要驻守三年就能调回。”

  “眼下我军能战者,还有三万八千人,就从各部抽调两万。我的意思是,车营留下,再留九千骑兵,八千步兵。可是这坐镇之人,却非常胜老将不可。”

  留下两万精兵驻守,其实驻军就成主力了。南下平叛的兵马反倒成了偏师。

  统帅主力驻守河套草原,当然非大将不可。

  眼下能有这个资格的,只有戚继光和李如松。

  朱寅的目的,当然是让戚继光留守。因为河套是招商区,宁采薇要投很多资源,要经营成自留地,肯定需要自己人镇守河套。

  有义父坐镇河套,很多事情都能暗中谋划。义父虽然忠于大明,可对皇帝十分失望,似乎也猜到了自己的身份。

  真要有那一天,义父多半会支持自己。

  果然,李如松叹息一声,主动说道:

  “此等重任,除了大将军本人,没有人更合适了。河套千里,又是新复之土,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鞑子虎视眈眈,没有百战名将坐镇,怕是真压不住。”

  他不敢和戚继光争,那就只有割爱了。

  可惜。河套之地,注定是军功之地啊。若是驻守河套,将来史书上也好看的多。

  朱寅立刻点头道:“李将军说的对,大将军坐镇新复故土,我也最是放心。如今叛军后援被铲除,博硕图克等蒙古首领被擒,南下的三万蒙古骑兵多半会乖乖投降,叛军算是大势已去,也不需要大将军南下了。”

  “大将军坐镇河套,震慑诸部,宁夏便指日可定。”

  戚继光抚须道:“既如此,那老夫就亲自驻守河套,等候圣旨下达。”

  即便已经年过六十,他此时也很高兴。

  老都老了,居然还能镇守河套。之前戴罪罢官之际,做梦也想不到啊。

  若能以河套为基,领军西征收复西域,那就更好了。

  戚继光一表态,此事就算是定了下来,只等朝廷下旨任命。

  实际上就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也没有比戚继光更合适驻守河套要地的人选了。

  接下来,就是叙士卒功勋。

  将领们的功劳事后上奏叙功。可是士卒的军功却是将领们直接定夺。为了鼓励战场士气,往往是立刻奖励表现最出色的一批士卒。

  诸将依次呈上名单,都是斩首最多,战斗中最勇猛的士卒。

  朱寅打开看了一会儿,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大同镇左营士卒曹文诏,年仅十六,斩杀蒙古骑兵三人,其中蒙古百户一人。”

  曹文诏!

第221章 不能让啺菖芰耍�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曹文诏是大同人,年纪也差不多,那么就应该是同一个人。

  “这个曹文诏,我想亲自见见。”朱寅说道,“一个年仅十六的士卒,能斩杀几个蒙古骑兵,可见其勇猛。”

  这可是明末良将啊。朱寅当然不会放过。

  朱寅一道令下,一个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的少年就被带入军帐。

  这少年士卒看到满帐将领以及身穿绯红官服的朱寅,神色很是紧张,赶紧三步并作两步的上前跪倒,声音有点发颤的说道:“小人骑兵士卒曹文诏,叩见抚台相公!”

  曹文诏岂能不激动?召见他的不仅仅是抚军相公,还是文曲星君转世的稚虎先生啊。

  他老家附近,就有一座神童庙。

  “起来吧。”朱寅蔼然笑道,“站着回话便是。”

  “谢抚台相公!”曹文诏神色一松,叩了个头起来,腰身微弯的束手而立,却仍然难以掩饰那种英姿勃勃的气概。

  好一个英武少年!

  朱寅见之心喜,说道:“你弓马娴熟,精通骑射,武艺高超,听说已经是十人敌,真乃将种也。我有心抬举你,做个士卒的表率,可识字否?”

  曹文诏叉手道:“回相公话,小人只读过五年社学,也就能识全千字文而已。”

  “识全千字文?暂时够了。”朱寅点头微笑,“你在士卒之中,叙功为第一,我就为你释褐,表奏你为试百户,委任你为抚标骑兵哨长。”

  朱寅已经抽选三千兵马,作为自己的巡抚标营,其中骑兵千人,分为八哨。

  按照他的权力,保举有军功的将士,品级千户以下兵部立授,实职把总以下可直接委任。

  曹文诏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举自己为试百户,委任哨长?

  自己一下子成了统领一百多骑兵的哨官儿?

  随即他就反应过来,这是真的!

  “小人曹文诏,谢抚军相公抬举!”曹文诏再次跪下,“咚”的一声猛磕一个响头,然后抬起脸,额头上还沾着一颗小石子。

  之前还是一个骑卒,这一下子就是试百户、实授哨长!

  曹文诏心中的感念和激动难以言说,浑身热血沸腾。

  “小人曹文诏,愿为恩相效死!哪怕肝脑涂地!”

  所谓恩相,并非贵人是宰相。

  “起来,起来说话。”朱寅一副清贵文臣的派头,“不是为我效死,是为大明效死。曹文诏,你可有字啊?”

  曹文诏心中大起知遇之感,叉手道:“回恩相话,曹文诏乃是一介士卒,不敢取字。”

  朱寅摇头道:“嗳?大丈夫岂能无字?你既无字,那本官就授你一字如何?”

  曹文诏大喜,俯首道:“文诏谢恩相赐字!”

  诸将见状,都不禁感叹曹文诏好命,居然受到朱寅赏识,不但立刻军前提拔,还承蒙朱寅取字。

  有这一段机遇,今后曹文诏就完全能以朱寅门人自居,就算有了靠山啊。

  朱寅沉吟一会儿,说道:“你名诏,诏者告也,就叫德谕吧。”

  曹文诏欢喜无限,“谢恩相!”

  朱寅随即对康熙道:“赏德谕铁甲一副,河西马一匹,奶糖一斤,上等倭刀一口。”

  康熙领命道:“诺!”

  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了。朱寅轻而易举的就收揽了曹文诏的忠心,得其效死。

  等到曹文诏千恩万谢的退下,朱寅又道:

  “河套已经回到我大明之手,除了建城驻军,还要移民实边。可是百姓安土重迁,就算朝廷下诏,少不得也会有苛政之嫌。”

  “以我看,那两万七千被解救的汉人农奴,既然已经在河套多年,那就干脆留在河套,为大军屯田种粮。”

  “河套的板升庄园,乃是漠南最肥沃的耕地,就分给他们耕种。每年的田赋不用上缴国库,直接供应驻军。如此一来,他们有了生计田亩,驻军有了军粮,军民还能一起守卫河套,岂不是一举三得?”

  戚继光笑道:“是一举四得。抚军忘了,这些人都是青壮,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可以训练。他们虽是汉人,可久在河套,善于骑马,起码能编练几千人的乡兵。”

  两人一唱一和,就又决定了一件大事。众人也都没有意见。

  朱寅这次给了郑国望和郝运来脸面,装模作样的询问两人是否赞同。

  两人虽然对朱寅不满,可也只能赞同。因为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他们犯不着为反对而反对。

  但郝运来还是刷存在感的说道:“抚军,诸位,我等商议这么多,乃是权当朝廷同意收复河套的情况下。可万一…朝廷不愿收复河套呢?谁能保证陛下一定会同意?世宗朝的故事,抚军和诸位应当知道罢?”

  众人闻言,都是眉头微皱。

  郝运来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若是皇上放弃河套,这些商议就全无意义了。

  皇上不是干不出来。而且皇上就算同意,也有可能变卦。

首节 上一节 35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