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41节
“贫道年年今日在此,这西山原是一叶一菩提。稚虎先生却是一株菩提树。一棵菩提树,胜却满山红。闻之贵人来,静候在此松。”
朱寅闻言微微一笑,也不点破。
那道人忽然看向宁清尘,肃然行礼,“贫道真明,见过道友。”
然后高深莫测的微笑道:“北海故人,可还记得贫道么?”
PS:这道人是怎么回事?
第283章 神童庙前祈祷的人
朱寅和宁清尘听到这个道士的话,不禁一起暗自翻个白眼。
太能扯了吧?还北海故友?
若是换个人,很可能就会配合对方的话。然而宁清尘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很不上道的说道:
“你是我北海故友?我不认识你,不记得。”
谁知那道士一点也不尴尬,手持茱萸枝微微一笑,语气感慨的说道:
“清尘道友所言不虚,果是前尘尽忘,是名清尘。唉,既然忘却当年之事,自然也记不得北海故人了。”
朱寅和宁清尘闻言,不禁无言以对。
这也太会狡辩了吧?拿宁清尘的矛,攻宁清尘的盾?
你宁医仙既然说前尘尽忘,那不记得北海故友反而正常,那么我就能随便编造你当年在北海的“往事”。
此人变着法子套近乎,当然是有所求。
朱寅立刻知道这个真明是谁了。是西山最有名的白云观主,甚至整个北方最著名的大道士:王常月。
王常月是他的俗名,他的道号就是真明。
此人乃全真教龙门派第七代教宗,全真教在明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道史记载他从嘉靖朝活到康熙朝,活了一百五十多岁。是张三丰以来最长寿的道人,也是道史上最后一位中兴祖师。
王常月死后,华夏道教彻底衰微,再也没有中兴过。
西山有很多寺庙,道观却很少了。白云观就是如今香火最盛的道宫。
很多朝中权贵,都和西山的僧道交往密切。可是虎牙的情报显示,王常月一心修道传道,很少和权贵交往,似乎对传道广法更感兴趣。
虎牙的分析是,世宗之后,当权者普遍对道教保持疏离态度。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不希望再出现嘉靖朝道士干政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势力越发高涨。嘉靖时期被严重打压的佛教,已是全民信奉。不但寺庙遍布天下,但凡小富之家也多有佛堂,寒门小户也多有佛龛。
那么这位白云观主,又为何要主动接近自己?
难道是以为,宣社的宗旨和全真龙门派的思想有点接近,企图借助宣社的力量和自己的影响力,来宣扬教法?
想到这里,朱寅直接说道:
“在下听闻,白云观主讲法,主张三坛大戒修持之法,还请指点。”
“无量天尊。”真明掐了一个道诀,侃侃说道:
“所谓三坛大戒,先戒,后定,后慧也。六尘六根清净,五脏五欲安和,便可常驻灵台,心灯不灭。神藏无极,极而太极,自然智慧光生,元阳来复。”
“而稚虎先生夙慧天生,道缘深种。不需刻意修炼,便已在修炼之中。清尘道友亦如是也。非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福大德、大圣大贤之人,无已至此。”
王常月不但言简意赅的解释了自己的法门,还捧了朱寅和宁清尘一下,说两人不知不觉之间就在修炼之中。
他融合佛教和儒教思想,创新了道教学说,认为所谓的修真,其实就是修性,修心,和王阳明的思想也有相同之处。
修道的目的,是利用肉身修持真、善、明三字,修炼出清净智慧的法身。能修出清净智慧的法身,就是真人。
他认为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世俗污秽的肉身,一个是清净智慧的法身。肉身迟早必死,而法身可以长存不灭。
如果不修真、善、明三字,放纵自己的邪恶和愚昧,那么不但不会有法身,而且还会戕害自己的肉身。
朱寅忽然问道:“真明道长可知道西洋人的十字教,西域人的珍珠教?”
“然也。”真明微微颔首,“贫道十年前就曾南下,和那些西洋传教僧人见过,还进过他们的教堂,深有感触。至于珍珠教…何必去西域,北京就有礼拜寺。只是,这两教之义,和贫道的主张,大相径庭。”
基督宣扬死后灵魂上天堂,珍珠教是宣扬死后可以在天堂复活。真明的主张是肉身死后法身长存。
所谓的神仙和圣贤,就是自古以来不死不灭的法身。他们在生前也是人,也有肉身,可因为修炼和功德,修成了法身,得以享受香火,长存世间。
真明还认为,法身也有强弱、高低之分。普通人只要修持真、善、明,哪怕只能修成弱小的法身,也能享受一些香火,成为庇佑一方的神灵或者家鬼,信仰不死。
这就在功利性逻辑上,实现了闭环。
这和道家之前的炼丹长生、肉身修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肉身成仙很难实现,仙丹往往会吃死人,人们也就没有了修炼的动力。
可王常月的新道教思想,堵住了这个最大的bug,解决了道教最大的问题。
朱寅又问道:“听说道长主张修炼法身,又如何修炼呢?”
真明肃然道:“修真、善、明。怎么修得?戒除自身的虚伪、贪婪、邪恶、愚昧。”
朱寅再问:“道长是全真派,难道要像道长这样,必须出家为道,日日侍奉神像,诵读道经,才可修炼么?”
真明不以为意的微微一笑,“稚虎先生,本教修炼未必要出家为黄冠。神像和道经是帮助自己修炼的‘器’,虽然不可或缺,可终究不是本心灵台。”
朱寅点点头,大有深意的沉吟不语。
他这番问话,当然是对真明的试探了。
如果真明的回答让他满意,那么他打算用重金资助真明,请他去日本传教,先化解化解日本人的戾气。
同时,真明的道门也能和虎牙特务相互配合,披着宗教的外衣,在日本搞风搞雨。
想必,一心传道广法的真明,很愿意接受这个伟大的事业吧?
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其实也是道教的分支。可是日本人又信奉武士道,性格乖戾凶残,畏威而不怀德,不服教化。
神道教中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什么天照大神,对日本人的影响极大。如果不在宗教上动摇这种体系,将来就算攻占了日本列岛,也很难站稳脚跟,遑论同化了。
日本可不是什么小国。以明朝的武力,是无法彻底征服日本的,思想文化上必须要有战略布置。
现在朱寅和真明一番谈话,发现此人的思想,很容易让普通人接受。
之所以在中国无法普及,是因为中国如今的佛教势力强大,当权者又对道教怀有戒心。真明缺乏上层支持,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进入清朝之后,康熙对道教更是严密控制,真明的新道教也就没了普世的空间。
真明见到朱寅对自己的法门果然大有兴趣,当下邀请道:
“白云观近在眼前,稚虎先生可愿移步山门,偷得浮生半日闲?”
他留意朱寅很久了,推算出这位名满朝野的稚虎先生,和本教兴衰大有干系,或许就是弘扬大教之人。
若是朱寅愿意帮忙,再加上宣社和宁氏姐妹的影响力,传教就容易多了。
就算不愿意宣扬,能够布施白云观一笔银子用来传道,那也不错。
朱寅呵呵一笑,也懒得花费太多时间打太极,开门见山的说道:
“在下也知道道长心中所想,也就明人不说暗话。在下遍读史书,知自古佛道之兴衰,乃是此消彼长,从未分庭抗礼。三武灭佛,而道教兴。朝廷佞佛,则道门衰,概莫能外也。”
“国初敬佛,而佛门昌盛。世宗皇帝崇道,而佛门衰微。当今天子礼敬三宝,皇太后、皇后、贵妃皆事佛,而内臣大珰,也在西山广建佛寺,以至于释家庙宇遍布天下,佛门梵音响彻九州,香火之盛,几为佛国。”
朱寅所说当然是事实。嘉靖之后道门失宠,佛教变本加厉的报复性发展。不到三十年,香火更胜嘉靖之前。
说晚明时期的华夏是佛国当然过分,可晚明社会对于佛教的信仰,的确达到了明清时期的高峰。
真明目光闪烁,琢磨着朱寅的话,深以为然的点头道:
“稚虎先生真是洞幽察微,一语中的。长此以往,贫道以为不远的将来,当有大劫降世,天下苍生有倒悬之危。”
朱寅闻言,倒是对这个大道士更加高看了几分。
明朝的灭亡也有很多文化上的原因,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全民信佛。
晚明佛教大复兴,佛寺占据大量土地庄园和人口,百万僧侣不事生产,数百万人是寺庙的佃农。不但国家失去了很多赋税,社会也失去了大量青壮。
而且,民间为了信佛,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富用来修建佛寺、佛像、供养僧人、购买香烛、举行佛事等等。很多百姓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也要把仅有的积蓄花在礼佛上,美其名曰“还愿”。
同时,僧团大肆勾结官绅,享受世俗富贵,带坏了士林风气和官场风气。精英阶层沉迷参禅、空谈心性、怠于实务、荒废政务,顾炎武斥其为“空谈误国”。
经过明末乱世的大变局,佛教才逐渐式微。
真明不知道明末乱世,却从佛教大盛看出将来必有大劫,无论是出于抨击佛教,还是真认为如此,总之也算猜对了。
朱寅继续说道:“可是道长若想在中原传道,却是大不易。因为当今太后、皇帝礼敬佛门,佛家方兴未艾,此时你想传教,何其难也。”
历史上,王常月的确做到了道门中兴,可惜满清入关后对道教严加控制,打断了这种进程。
真明不禁深深看了朱寅一眼,暗道闻名不如见面啊,这位稚虎先生果真不是浪得虚名,绝不能以寻常少年看待。
士大夫之中,从未有如此明心见性之人。
王常月心中更是多了几分期望,说道:
“稚虎先生乃星君转世,必有大教指点贫道,愿洗耳恭听。”
朱寅也露出高深莫测的微笑,往东一指说道:
“东洋日本,并非小国寡民,地方何止千里,盛民何止千万,本来民间佞佛之风,更甚中土。只是多年前,日本出了一个被称为第六天魔王的大人物,因为反对佛门贵族,起兵铁血灭佛,数十年血雨腥风,佛家势力终于衰落不堪。”
“这便是日本的灭佛了。”
真明神色一动,“如此说来,如今的日本国,正是佛教衰微之时?”
“然也。”朱寅点头,“日本的佛,便是当年鉴真东渡传扬的佛法,历经千年,也算到了尽头。为何道长不效法鉴真大师,来一次真明东渡,传扬大道呢?”
“日本倭寇一直侵扰大明,杀戮惨重。如今又侵占朝鲜,对大明虎视眈眈,狂妄无比,野心吞天,竟然想征服大明,这就是缺少教化的野蛮之属,所以戾气深重。”
“若是教化他们,让他们皈依大道,就能洗心革面,改恶从善,化夷为夏,岂不是天大的功德?”
真明何等聪明老练?立刻洞悉了朱寅的意图。
他没有想到,朱寅为了大明,为了中原,居然如此布局深远!
他肯定,整个朝廷之中,没有一人具有朱寅的气魄和远见。
这是要永远消除日本对中原的威胁!
光用武力,显然难以彻底对付日本,那就需要教化了。
真明怦然心动,他很想效法鉴真壮举,也东渡日本,不让释家专美于前。
若是日本如今真的佛教大衰,那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