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82节

  岑秀冰居然点头,“他的确不错,是水西安氏的子弟,名叫安邦彦。”

  安邦彦?朱寅闻言眉头一皱。

  水西安氏的安邦彦,不就是三十多年后起兵十万,发动奢安之乱,祸乱西南八年、自称罗甸大王的大土司?

  西南土司之间联姻很常见。可朱寅没有想到,岑秀冰居然嫁给了安邦彦。

  “安邦彦?”朱寅道,“此人,我好像在梦境中听过,似乎不吉。”

  “不吉?”岑秀冰神色一凝,“真的?”

  朱寅露出高深莫测之色,又摇摇头,“我也忘记了,但这是个不吉的名字。”

  “还要多久,阿姐会嫁给这个人?”

  岑秀冰也不隐瞒:“后年三月,我就要嫁到水西。”

  “不到两年了。”朱寅装模作样的想了想,然后说道:“阿姐若是相信我的直觉,就尽量取消这门婚事。”

  岑秀冰神色有点古怪。

  “实话告诉阿弟,这门亲事,之前师公大巫,也觉得不太吉利。毕竟安氏是夷家(彝人),我岑氏是僮家,风俗不同。他们不敬布洛陀祖神。”

  “父君听了师公大巫的话,对这门亲事本也有心拒绝。”

  “可是兄长和安邦彦是好友,一力促成。我见那安邦彦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像个英雄人物,也就同意了。”

  “父君最听兄长之言,对我也很是宠爱,我们兄妹都同意,他也就勉强同意了。”

  “如今想来,似乎真有不妥,竟是兄长一心促成。”

  朱寅趁机说道:“此人或许命犯煞星,可能会惹来大祸。若能取消婚事,便是最好不过。”

  岑秀冰点点头,“好,我听阿弟的。我命都是你救的,你不会害我。回去之后,我就尽量解除婚约。”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阿弟这么说,肯定是为了我好,谢谢阿弟。”

  “阿弟的好意,我也不会告诉别人,心中有数就好。”

  她也是个剔透的人。

  宁采薇听到这里,立刻猜出安邦彦一定不是好东西。不然朱寅不会坏他的好事。

  朱寅一回来,就遇到丁火根率领众人跪请戚继光,请戚继光出山。

  戚继光当即拒绝。表示只能在岱山待到年底。回到大陆之后,不再管海外之事。

  众人见戚继光不愿为主,不禁大失所望。

  …

  夜里,朱寅和戚继光商量了很久。

  戚继光决定,让朱寅以少主之名义,代替自己遥控岱山。

  第三天上午,戚继光主持什长以上参加的军议。

  他再次拒绝了众人所请,不愿出山主持大局。

  但他愿意让智虎以少主之名,代替自己遥控海外大事。

  约定最少每年,智虎都会代表自己,亲自来舟山谋划要事。平时,就互派信使往来海陆之间。

  还是丁火根管理日常事物。重要决定,就报少主知晓。

  他自己是不会再插手了,毕竟他“世食明禄”。

  众人眼见戚继光退让一步,愿意让义子代他主持大事,也只能同意了。

  智虎有功于岱山岛,还救了丁火根的性命。虽然年幼,却聪明过人,有资格代替恩主,为岱山之主了。

  接着,戚继光亲自扶着朱寅,接受众人大礼参拜,焚香设坛,歃血为盟,算是确立了少主之位。

  最后,戚继光改岱山军为靖海军,以朱寅为靖海军节度使,丁火根为节度留后。

  之所以用节度使这种早就废弃的官名,当然是减轻僭越之罪。

  要是直接用朝廷总兵、参将这种官职,那僭越之罪就大了。

  节度使毕竟不是朝廷官名。虽然也是僭越,但也说得过去。

  又是数日之后,朱寅带着宁采薇等人,再次乘船北上,直趋南京。

  至于戚继光,则是暂时留在了岱山,约定年底再去南京。

  腊月初八,在南京清凉寺相见。

  戚继光本来想先去宁波府。

  可是有被拐卖获救的宁波女子告诉戚继光,沈一贯在南京,不在宁波。

  既然沈一贯在南京,戚继光也就不反对朱寅先去南京了。

  反正,年底他也要去南京见沈一贯。

  戚继光哪里知道,朱寅急着去南京,是为了海瑞?

  …

  七月二十八早上,朱寅等人终于看到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巨大城池。

  南京!

  PS:西南有两个思州。岑氏土司所在的是广西思恩府。所以,思州岑氏没有错,和思州田氏不冲突。

第70章 秦淮

  秋雨朦胧,江雾如烟。

  波光渺渺,白帆点点。

  虎踞龙盘、山河险固的千古雄城,气势磅礴的静静伫立在大江之畔,冷看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白云苍狗,时空变幻。

  六朝云烟,明初风华,都在大梦大醒间。

  即便是北军楼船,千寻铁索,也消磨不了金陵王气,山川依旧枕寒流。

  朱寅等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踏木屐,站在甲板观赏江景。

  江水如咽,微雨如愁。

  这次跟随朱寅来南京的,多了六个人。

  岑秀冰、丁红缨也一起来了。

  岑秀冰是为了回家,干脆和朱寅一起来南京,寻找在南京的家族商铺,打算让商号派人送自己回去。

  很多土司家族都在南京有商铺。除了经营买卖,就是联络官员,打听消息。

  丁红缨之所以来,纯粹就是想来游玩,看看大城池的繁华,开开眼界。

  整天看海,她都腻了。

  但她的理由却冠冕堂皇:保护虎叔,这是义。保护父亲的救命恩人,这是孝。保护少主,这是忠。保护孩子,这是仁。

  一刀在手,她就是十人敌的存在,当护卫岂不是再好不过?

  这个理由实在太过强大,忠孝仁义四字她都占全了,丁火根怎么反驳?只能同意她来。

  只有一个要求:千万不能任性,惹出事端!

  就是被人调戏,也要忍着!

  另外多出的四个人,是丁火根送给朱寅的水手,都是为人可靠的忠谨之人,用来帮朱寅行船。

  一行共有十六人。五匹马,一条狗。

  南京段以下的长江叫扬子江。江面之上,秋风萧瑟,已经凉意泠泠。

  宁采薇左看右看,皱眉道:“码头呢?为何半天看不到码头?我们怎么停船?”

  “码头?”朱寅神色讥讽,“如今的大明南京,哪里还有码头?至于停船么,只能随便靠岸抛锚,搭船桥上岸。”

  宁采薇不禁摇摇头。

  她历史知识很一般。却知道明朝为何这么干。

  这不是因噎废食么?太短视。

  朱寅初见南京的好心情,顿时又有点不美丽了。

  说来也是好笑。

  此时的南京,百里沿江,居然没有一个码头!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这就是事实,真没有。

  这也是为何,南京没有码头文化。

  南京本来是有码头的,而且还比较出名。但是明初之后为了禁海,废弃了南京码头,不许再建。

  从六朝到唐宋以来的著名码头,比如长干里、燕子矶、幕府山等古码头,全部废弃不用。

  美其名曰:防备海盗倭寇。

  就好像南京没了码头,敌船就打不了南京。

  这就造成了堂堂南京,沿江重镇,居然没有一座水运码头。

  码头云集的南京下关,还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江边没有码头,我们就干脆驶入长江支流秦淮河,从秦淮河顺着水门,直接入城,把船停在内秦淮。”

  熟悉历史的朱寅早就有主意了。

  几个水手领命,扬帆继续逆流而上,往河口而去。

  随着船逆江而上,东边江湾处,出现一个大船厂。靠岸巨大的水坊之上,是几个大字:兵部督办新江口船厂。

  这船厂规模很大,却显得很冷清。看不到那种热火朝天的船厂气氛。

  叮叮当当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从船厂中传出,很快就被江涛的声音掩盖。

首节 上一节 82/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