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180节
120师的一位参谋皱着眉头站起来:“各位首长,打仗咱们都不含糊,可这建设根据地......“他环顾四周,“咱们这些大老粗,带兵打仗还行,搞生产建设实在是......“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这个问题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
129师参谋苏伯推了推眼镜,苦笑道:“是啊,我们129师在太行山转战半年,连个像样的医院都建不起来。伤员只能分散在老乡家里......“
“更别说兵工厂了。“115师参谋郑融叹了口气,“上次缴获的几门山炮,因为不会保养,现在都成了废铁。“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赵为国——这个将石门镇建设得有声有色的年轻指挥官。
李民突然一拍桌子:“我看这样!干脆请赵为国同志统一负责各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他兴奋地说,“就以石门镇为样板,在其他地方复制推广!“
“这个主意好!“王园立刻附和,“为国同志的兵工厂能造枪造炮,医院能生产药品,连被服厂都能月产几千套军装!让他统一调配资源最合适!“
第322章 组建参观学习团,药厂先开眼!(求订阅!!)
“对对对!“会场里响起一片赞同声,“粮食生产也交给赵为国同志统筹!““药品分配也归赵首长管!““还有人才培养......“
“要是咱们所有的根据地都能石门镇一样,肯定能把小鬼子给揍趴下!”
“我们安心打仗就好!”
听到这些话,赵为国狂汗。
卧槽!这哪是让他指导工作,分明是要把整个八路军的后勤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牛马也不带这么用的啊!
“胡闹!“
一声怒喝震得会场鸦雀无声。
何荣光拍案而起,脸色铁青:“你们这样干,干脆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赵为国同志一个人身上算了!“他指着在座的各位指挥员,“你们一个个都是带兵打仗的将领,怎么连建设根据地这点事都要推给别人?“
向阳也严肃地站起身:“我很支持赵为国同志的建议,但各自根据地的建设要靠你们自己!“他看向赵为国,语气缓和了些,“而且赵为国同志自己这边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大家要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只靠一个人的革命,那还叫革命么?!”
会场一片寂静,各位指挥员都低下了头。
赵为国感激地看了两位首长一眼,起身说道:“同志们,建设根据地确实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他从公文包里又取出一叠文件,“这是我整理的《根据地建设手册》,从民兵训练到粮食生产,从简易兵工到战地医疗,都有详细说明。“
“需要石门镇根据地帮忙的,我们绝不含糊,大家一起进步!”
“看看,这才是觉悟!”何荣光接过手册翻了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他环视众人,“今天的会议情况我们会上报延安总部,等延安总部的批示!“
“不过在等待批示期间——“何荣光突然提高声调,“各师要立即行动起来!115师负责吕梁山区的根据地建设,120师负责太岳山区,129师负责中条山区......“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会场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各位指挥员拿着分发到手的建设手册,三三两两讨论着实施方案。
会议结束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何荣光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为国啊,山西根据地建设担子很重,但组织上相信你能挑起来!“
赵为国挺直腰板,郑重地敬了个军礼:“请首长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
走出会场时,他看到各师的参谋们已经围在一起,对着手册热烈讨论。
有人指着“土法炼钢“的章节啧啧称奇,有人对“简易磺胺生产“的方法惊叹不已。
看到赵为国走出来,意犹未尽的各师首长和代表们并未散去,反而将赵为国团团围住。
大家七嘴八舌,眼神热切,都想亲眼见识一下传说中能支撑起全歼日军两个师团壮举的“石门模式”究竟是何等模样。
面对李民、王园、苏伯等老大哥和众多根据地代表的热情,赵为国实在无法拒绝。
他当即拍板成立一个“参观学习团”,承诺第二天一早亲自带领大家深入石门镇根据地,实地考察。
“好!一言为定!”王园点燃一支香烟,用力拍了拍赵为国的肩膀,哈哈大笑,“今晚我可睡不着了,就等着开开眼界!”
“为国同志,我们129师可是带着小本本来的,就等着取经呢!”苏伯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充满期待。
李民也含笑点头:“期待已久,明天就麻烦了。”
.....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赵为国推开指挥所的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了一下。
李民、王园、苏伯等几位参谋,连同各师派出的参谋、后勤干部以及部分根据地代表,早已精神抖擞地等候在门外的小院里。
众人脸上都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和期待,仿佛即将参观的不是根据地的设施,而是一座宝藏。
“各位首长,同志们,你们这也太早了!”赵为国无奈地笑道。
“不早不早,一寸光阴一寸金嘛!”王园豪爽地摆摆手,“赶紧的,老赵,带路!咱们先去哪儿?”
赵为国深知大家最关心什么,第一站便选择了维系部队战斗力和根据地民生的关键——石门镇药厂。
一行人穿过戒备森严的岗哨,走进一个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依山而建的大院。
然而一进入内部,景象截然不同。
干净整洁的车间里,穿着白大褂的工人和卫生员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和药材混合的气味。
赵为国边走边介绍:“这里主要生产基础的消毒药品、外伤敷料、急救包,还有几种我们摸索出来的中成药,比如针对痢疾、疟疾的汤剂和丸剂。”他指着一个正在运转的蒸汽蒸馏设备,“那是生产酒精的,虽然纯度比不上洋货,但战场消毒、器械灭菌完全够用。”
最吸引众人目光的是角落一个相对封闭、要求更严格的区域。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穿着更严密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操作。
“那里,”赵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是我们尝试小批量生产磺胺粉的区域。”
“磺胺?!”王园猛地吸了口气,眼睛瞪得溜圆,手中的香烟都忘了抽,“赵为国同志,你说真的?咱们自己……能产磺胺了?”磺胺在这个时代是救命的神药,战场上能极大降低感染致死率,其珍贵程度难以想象。
李民也难掩震惊,快步走近玻璃窗仔细观看,沉声道:“了不起!这可比缴获多少武器都管用!这意味着我们能救回多少战士的性命!”
苏伯更是激动地掏出小本子,一边看一边飞快地记录:“磺胺……生产工艺……设备要求……太宝贵了!为国同志,这个技术,一定要推广!一定要!”
参观团成员们挤在玻璃窗前,看着里面精细的操作,无不啧啧称奇,眼中充满了震撼和羡慕。
他们太清楚这种能自主生产关键药品的能力意味着什么——这是战场上的第二条命,是支撑部队持续作战、减少非战斗减员的基石!想想自己部队里因缺医少药而牺牲的战士,再看看眼前运转的“磺胺车间”,这份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离开药厂时,众人心情依旧激荡。
赵为国紧接着带领大家来到了第二站——石门镇根据地医院。
第323章 震撼!石门镇,真他娘的是个聚宝盆!(求订阅!!)
石门镇医院位于镇子相对安静的一角,由几座加固修缮过的民房和新建的简易病房组成。
虽然条件依然简陋,但规划得井井有条,分区明确:门诊、外科处置室、内科病房、重伤员隔离区、手术室,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康复区。
院子里晾晒着洁白的绷带和床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穿着一身白色长衣的吴微快步迎了上来,向赵为国和参观团敬礼。
“各位首长好!”
“这是吴微,咱们野战医院的院长。”赵为国介绍道,“吴微同志,带各位首长和同志们参观一下。”
“是!”
吴微显然早有准备,热情地引导大家参观。
走进外科处置室,只见器械虽然简单,但摆放整齐,消毒严格。
护士正在给一名伤员换药,动作轻柔熟练。
病房里虽然拥挤,但通风良好,地面干净,重伤员都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照料。
最让大家动容的是手术室——一间相对密闭、屋顶开了天窗采光的房间。
虽然设备远远称不上先进,只有基本的手术器械和简陋的无影灯,但那份肃穆和一丝不苟的消毒程序,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里对生命的尊重和挽救生命的努力。
“我们严格按照赵首长提出的要求,”吴微介绍道,“建立了分级诊疗、消毒隔离、伤员登记转运等制度。药厂生产的药品和敷料优先供应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尽最大努力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他指着墙上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一些数字:“这是我们统计的近三个月的伤愈归队率,比半年前提高了近四成。”
看着眼前的一切,听着吴微的介绍,参观团成员们再次陷入深深的感慨和触动。
“为国同志,”李民看着一个腿部重伤、正在康复战士做复健的年轻战士,语气沉重又带着希望,“你这里……简直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后方!有药,有医院,伤员有地方治,有希望活下来,还能归队!这……这太重要了!”
他回想起自己部队里缺医少药的困境,眼中情绪复杂。
王园重重地叹了口气,环顾着这虽然简陋却充满生机的医院:“昨天听你说‘形散神不散’,今天看到这药厂和医院,我算是彻底明白了!这‘神’是什么?这‘神’就是你这根据地扎扎实实搞出来的家底,是能救命、能续命、能养兵的根本!有了这个‘神’,队伍撒出去才不慌,才有底气跟鬼子耗下去!”
他看向赵为国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苏伯则更关注细节,不停地向吴微询问着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药品分配流程等,在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口中不住地念叨:“标准化……制度化……太值得学习了……”
医院里伤员的呻吟、医护人员的忙碌、空气中消毒水的气味,以及那来之不易的“磺胺”和有序的管理,都像重锤一样敲打在每位参观者的心上。
昨天的会议上,赵为国提出的战略构想令人振奋;而今天药厂和医院展现出的硬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则让这份振奋彻底落到了实处,化作了沉甸甸的信心和迫切的渴望。
他们亲眼看到了“石门镇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也更加理解了何荣光首长那句“各自根据地的建设要靠你们自己”背后的深意——赵为国趟出了一条路,而他们,需要把这条路,铺满整个晋西北,乃至更广阔的敌后战场。
---
参观完药厂和医院,众人走出医院大门,阳光刺眼,但大家的心情却比阳光更加灼热。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消毒水和药材的气味,混合着刚才所见所闻带来的巨大冲击,让参观团成员们久久无法平静。
“为国同志啊,”王园重新点燃一支香烟,抽上一口,感慨万千地摇头,“你这石门镇,真他娘的是个聚宝盆!要药有药,要医有医,我看刚才那手术室,比我在大城市见过的洋人医院也不差多少!难怪你小子底气这么足!”他用力拍了拍赵为国的肩膀,力道里满是羡慕。
“是啊。”115师的郑融参谋也由衷赞叹,“这药厂能产磺胺,医院管理如此规范,伤员救治率这么高……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有了这些硬邦邦的家底,部队的士气和持续作战能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我们师要有你这条件……”他没说下去,但那羡慕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好东西是真多啊!”120师的关兴环顾着整洁的街道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工厂轮廓,语气复杂,“被服厂、兵工厂、钢铁厂、学校……现在还有这药厂和堪称模范的医院。赵为国同志,你这根据地,简直是要啥有啥,五脏俱全,自成一国了!”
众人的赞叹声不绝于耳,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石门镇的“富庶”和高效,与他们各自根据地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的窘境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然而,在一片赞叹声中,一个带着深深困惑的声音响了起来,是129师那位曾担心“分散会被各个击破”的干部。
他眉头紧锁,看向赵为国,问出了许多人心中盘旋已久的疑问:
“赵首长,您这里的好东西,我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药厂、医院、兵工厂……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确实了不起。可……可我还是有点想不通。”
他斟酌着措辞,语气诚恳,“就算有这些保障,要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把一支新拉起来的队伍,打造成能正面硬撼、并且全歼日军整整两个精锐师团的虎狼之师……这,这中间的跨度也太大了!”
“武器装备可以缴获、可以仿造...还可以购买,后勤保障也可以逐步建立,但……一支军队真正的脊梁骨,是那些能带兵、能打仗、敢打硬仗恶仗的基层军官啊!”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所有带兵人的切肤之痛:“一个兵,只要能从几场血战中活下来,那就是宝贵的老兵。可一个优秀的班长、排长、连长呢?他们要懂战术、会指挥、能凝聚士气、关键时刻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