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229节
张卫华快速记录着这些数字,手都有些发抖:“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回到会议室,工作人员端上热茶。
刘振国捧着茶杯,仍沉浸在震撼中:“周主任,你们这套培养体系太完善了。”
“能详细说说学员选拔和课程设置吗?“
周志明从文件柜取出一本装订整齐的《教学大纲》,翻开扉页:“我们实行'三级培养制'——三个月预备班打基础,六个月初级班培养班排骨干,九个月高级班出连排指挥员。“
他指着课程表,“文化、战术、技术三方面并重,每阶段都有严格考核。“
“淘汰率有多高?“刘振国敏锐地问。
“预备班30%,高级班15%。“周志明神色严肃,“战场上指挥员的每个决定都关乎战士生命,学院必须把好质量关。“
何荣光补充道:“优秀学员会留校任教或进入参谋部,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学院30%的教官都是第一期毕业生。“
其他总部秘书迫不及待地提出各自关心的问题。
“文化课教材从哪里来?“
“伤残军人能来学习吗?“
“女学员招收标准是什么?“
周志明一一作答:“教材是我们团长提供的,有些教程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应化改编...”
“伤残军人有专门的文化速成班...女学员主要集中在通讯、医疗专业...“
刘振国沉思片刻,突然问道:“学员在校期间的费用...我听说...“
“全部由学院承担。“周志明立即接话,“包括食宿、服装、教材,甚至每月发放津贴。”
“原部队只需支付学员的基本工资。“
“这点我们团长说了,永远不会改变!”
刘振国站起身,走到周志明面前,并郑重地握住周志明的手:“周主任,今天我算是开了眼界。你这所学院,是咱们八路军真正的'造血机'啊!“
“之前老何老向在电报你们把你们夸上天,我一直以为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在,现在看来他们把你们还说保守了!”
“首长过奖了。“周志明谦虚地说,“这里面很多都是我们团长的主意,要有我们团长的指导和支持。“
“这所军事技术学院绝对建立不起来。”
刘振国点点头,“你们赵团长简直就是天才,系统化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还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我敢说,就连国民党的中央军校都未必有这个水平!“
“回去之后,我会把你们的经验推广给抗大!”
.....
刘振国站在学院门口的大槐树下,望着操场上仍在加练的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
“刘主任,该回去了。“张卫华轻声提醒,手里捧着记满密密麻麻笔记的本子,“晚饭后咱们还得开个总结会。“
刘振国这才收回目光,转身走向等候凯迪拉克。
车上,总部来的几位秘书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
张卫华开口道:“他们的教学是真的细,比如迫击炮教学,不光教怎么打,还教弹道计算、火药配比,甚至让学员亲手调试引信。“
“这就是赵为国的远见。“刘振国感叹,“培养一个神炮手容易,培养一个懂原理的炮兵团难。”
“现在各部队最缺的就是这种既会打仗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秘书处内部总结会议上。
“我认为,130团军事技术学院有三大革命性突破。“刘振国竖起三根手指,“第一,建立了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
“从文化基础到专业战术,形成递进式培养链条,解决了'野蛮生长'的随机性问题。“
“第二,开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那些模拟战场、实装训练,让学员在走上战场前就积累了相当于老兵的经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刘振国转身,眼中闪着光,“他们把人才培养当作系统工程来抓。”
“不仅教打仗,更教为什么这么打;不仅培养执行者,更培养思考者。“
秘书们埋头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负责教育的王秘书抬头问道:“刘主任,咱们是不是该把这些经验推广到抗大?“
“不仅要推广,还要升级。“刘振国坚定地说,“我建议总部尽快派工作组常驻石门镇,系统总结这套培养模式。同时...“
他顿了顿,“考虑将这里命名为八路军军事技术干部大学。“
“为八路军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一震。
陈秘书小心提醒:“那抗大...那边。“
“不是取代,是互补。“刘振国解释道,“抗大侧重政治思想和战略层面,这里专注战术和技术层面。就像...“
他思索片刻,“像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主任,既然咱们都到石门镇了...“陈秘书突然提议,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太原离这才两百多公里,要不要顺路去看看?“
会议室里顿时一静。
“才拿下不到一个月啊。“张卫华咋舌,“听说城墙都被炸塌了好几段,现在去能看什么?“
陈秘书却来了兴致:“正因如此才值得一看!”
“赵为国通知能在短短数天内攻克太原,现在又过去二十天,正好看看他们是怎么开展重建的。“
刘振国摩挲着茶杯,眼睛渐渐亮起来:“有道理。攻城难,治城更难。“
他突然拍板,“明天一早就出发!不过...“他环视众人,“谁都不要通知赵为国。“
第394章 装甲营护送,遇到小鬼子伏击!(求订阅!!)
“啊?“几位秘书面面相觑。
“就是要看看真实情况。“刘振国意味深长地说,“提前通知了,看到的都是精心准备的场面。“
会议结束后,刘振国当即就找到了何荣光和王仗义。
“老何,王处长,我们打算明天去太原看看。“刘振国开门见山,“不过这事先别通知赵为国同志。“
何荣光手里的烟卷差点掉在地上:“什么?现在去太原?“
他急得直搓手,“刘主任,您不知道,太原周边现在就是个大马蜂窝!“
他快步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戳着几个点:“日军虽然被赶出太原城,但日军许多部队都还在太原附近活动动!”
说完还拿出一叠电文,“这是三天来的敌情通报,光是小股日军渗透就发生了七起!“
刘振国却神色如常,丝毫没有畏惧之色:“正因为形势复杂,才更要亲眼看看。“
“赵为国同志能在这种环境下稳住太原,必定有独到之处。这些经验,比打十场胜仗都宝贵。“
何荣光还想要再劝,王仗义突然开口:“其实...我这里倒是有个办法。“
“王处长你赶紧说!”刘振国连忙问道。
“最近石门镇兵工厂新生产了十二门55式迫击炮和两千发炮弹,正好要运往太原。护送部队是...“他眼中闪过精光,“新组建的装甲营。“
“装甲营?“刘振国来了兴趣。
“一个炮连,六门迫击炮;一个坦克连,四辆59式;外加两个摩托化步兵连。“
王仗义如数家珍,“营连排班四级干部全是学院毕业的尖子,营长是赵团长亲手带出来的高材生——吴刚。“
何荣光眼睛一亮:“吴刚我认识!就是那个当初在落神沟表现英勇的警卫营排长?“
“对,因功升连长,在学院学习之后被提拔成为营长。“
王仗义转向刘振国,“有这支队伍护送,安全绝对有保障。”
“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伪装成商队,迫击炮、坦克用篷布盖着....“
刘振国抚掌而笑:“好!就这么办!“
“刘主任您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何荣光叮嘱道。
第二天一早。
三十辆加装篷布,盖得严严实实的“马车”排成长龙,车辕上挂着“晋丰商号“的旗帜。
穿便衣的士兵牵着驮马,马背上捆着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其实是拆解的迫击炮部件。
车队最后方,四辆罩着帆布的“货车“格外庞大。
篷布下隐约可见炮管轮廓,履带被厚木板遮盖。
每辆车旁都有六名“装卸工“——实则是坦克车组成员。
刘振国穿着绸缎长衫,戴着眼镜,活像个斯文掌柜。
张卫华等人则扮作伙计。
“首长,你们现在就是去太原做药材生意的。“王仗义低声叮嘱,“遇到鬼子盘查就说是给'德仁堂'送货。“
“两个摩托化步兵连和炮连则是跟在商队后面,相隔大约五里地,彼此之间用无线电联系,一旦有动静他们会立刻扑上!”
“当然了,最好是不遇到小鬼子,安全抵达太原最好!”
一个精瘦青年小跑过来敬礼:“报告首长,装甲营准备完毕!“
他左脸颊有道子弹擦痕,眼睛很亮。
“那就出发!”
随着刘振国一声令下,整个队伍便朝着太原方向而去。
.....
太原西北方向五十里处,老鸦岭。
日军第216师团第23步兵大队长渡边健一中佐举着望远镜,焦躁地扫视着蜿蜒的山路。
汗水顺着他剃光的鬓角滑落,在土黄色军服上洇出深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