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3节

  “柱子,起这么早干啥呢?”江瀚拨弄着营火,不紧不慢的问道。

  “瀚二哥,弟兄们都等着你发饷呢,性子急的都已经堵到你帐子外面了!”

  看着江瀚慢条斯理的模样,董二柱也懒得废话,干脆一把掀开营帐,顿时一股寒风直直地就灌了进来。

  “柱子!你大爷的!”

  江瀚被冷风吹得直哆嗦,缩了缩脖子,顺着风口望去,只见一堆脑袋正挤在帐外,伸长了脖子朝里面张望,眼神中满是期待。

  江瀚无奈地摇摇头,看来不把粮饷发下去,自己是睡不好一个安生觉了。

  他撑起身子,招呼起一旁的董二柱:

  “走!”

  “柱子你去把黑子叫上,多带几个人,把银子都搬到校场去。”

  江瀚披上棉甲,迎着刺骨的寒风走出帐子,看着一众期待的士卒,朗声道:

  “弟兄们,跟我去校场,发饷!”

  “好!”“发饷咯!”

  话音刚落,士卒们顿时一片欢呼,声音震天响。

  江瀚大手一挥,领着这帮欢呼雀跃的大头兵们,一瘸一拐地朝着校场慢慢走去。

  校场里,不少士卒早已等候多时。

  江瀚扫了一眼,只见校场边缘还站着一些全副武装的老卒,双手时刻按着刀柄,目光警惕,显然还是心存戒备,生怕江瀚是下一个吴自勉。

  江瀚也不介意,他登上点将台俯瞰着校场,朝着一旁的黑子吩咐道:

  “黑子,去,擂鼓集合!让他们都排队站好了!”

  紧接着,他又对董二柱努了努嘴,示意他把面前的箱子都抬上来。

  当二十口包铁木箱在校场一字排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场内的箱子。

  江瀚一斧头麻利地劈开铜锁,掀开箱盖,一瞬间,白雪映着银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校场内瞬间鸦雀无声,先前还在周围按刀警戒的老卒们也像被勾了魂儿一般,纷纷聚拢过来。

  他们个个都死死盯着箱子里的银子,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仿佛声音过大,银子就会溜走似的。

  江瀚见状,嘴角一扬,然后中气十足地大声喊道:

  “弟兄们,现在挨个上来领饷,每人二十两!”

  话音刚落,校场瞬间沸腾,士兵们齐声欢呼起来。

  二十两银子,对这些常年被拖欠军饷、穷得叮当饷的陕西边军卫军来说,可谓是天降横财!

  这可是他们两年的饷银!

  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往台上挤,场面顿时有些混乱不堪,推搡声、喊叫声交织在一起,几乎快控制不住。

  一旁的黑子见状,连忙抡起鼓槌砸向牛皮战鼓。

  鼓声响彻校场,震得树梢积雪簌簌而落,这才将激动地人群稍稍稳住。

  江瀚见状,满意地朝黑子点了点头,随后转身扯着嗓子朝台下吼道:

  “急什么急!都给老子站好了!排着队,一个个的上来!”

  “还有十几箱金银呢,够你们分的!”

  江瀚这话确实不假,他刚刚粗略地扫了一眼,大军人数现在已经比刚来的时候少了大半。

  延绥镇这支勤王军,原本有五千精兵,如今死的死逃的逃,剩下连两千人都不到。

  听说要打东虏,那些有钱的早就交了银子溜之大吉,没银子的则趁着夜色偷偷溜了。

  更有那趁着兵变趁机逃跑的,又或是在乱战中命丧当场的,还有一部分则是被李轩带走了。

  这点将台上十几箱金银,少说也得有七、八万两,足够这小两千人分的了。

  “收好了!”,江瀚笑眯眯地将银锭拍在一名军汉掌心。

  那军汉捧着银子怔在原地,不敢置信的拿起银子放进嘴里狠咬了一口,细细看过上面的牙印后,顿时喜极而泣。

  “真是银子!银子!”

  嚎叫声里带着哭腔,军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额头磕得砰砰直响。

  二十两银子,可能对大明的皇亲国戚、富商豪绅来说,不过是一顿饭钱而已。

  可对这些多年来都没领到饷的边军来说,这白花花的银锭能换十多石粮食,够全家老小吃到来年开春。

  各位看官大人,求收藏,求追读!!!

  如果您觉得小弟写的还行,拜托多来点追读。

  现在新书期数据很重要,关系到整本书的后续推荐。

  求各位大佬们多多收藏,多多追读!!!

  拜谢!

第15章 回陕西

  领到银子的,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把银子揣在怀里,一脸感激的看着点将台上的江瀚。

  江瀚看着眼前这帮感激涕零的士卒,心中感慨万千。

  怪不得明末的陕西烽烟四起,连这帮吃皇粮的边军都要活不下去了,那些普通百姓又该怎么办?

  亲自给这小两千人发响,江瀚足足忙活了一个上午,差点没把他给累趴下,受伤的小腿也在隐隐作痛。

  但江瀚还是一声不吭的坚持下来了,毕竟银子发了,有些事也得交代清楚。

  江瀚揉了揉发酸的腰眼,又扫了眼校场内雀跃的士卒们,随即大声问道:

  “弟兄们,咱们如今是回不去边军了,不知道各位今后有什么打算?”

  “江大人,明人不说二话,昨天您救了我们,还替咱们讨回了饷银,大人今后去哪咱就去哪!就是造反也成!”

  人群里,一个扛着斩马刀的军汉毫不犹豫地回应道。

  “就是!李老歪说得对,反正总兵也杀了,大不了咱反了他娘的!”

  邵勇左手捏着银锭,右手提着长弓,紧跟着又吼了一嗓子。

  江瀚转头看了两人一眼,没想到小小延绥镇,竟然还有两位觉悟这么高的人才。

  不过,听到“造反”二字,不少人脸上还是闪过一丝犹豫,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

  遍观历史,明末时期的明军,真的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即便是冻死饿死成了常态,都鲜有人起事造反。

  即便有,也只是些零星的抵抗,闹响而已。

  要是换成了其他朝代,这朱家皇帝敢欠饷几年?龙椅早给你掀了。

  江瀚见着一些士卒的迟疑,心里也暗自叹了一句,现在还不是时候。

  但他也不恼,十分大方的说道:

  “造反暂且不提,我知道不少兄弟还是忠君爱国的,只是昨天逼不得已,才不得不起兵除奸!”

  “如今吴贼已除,饷银我也发了,各位想要回家种田的都可以站到后面去,大家同袍一场,我江某人绝不为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回去之后,你们大可以把所有罪名都往我身上推,朝廷向来是只诛首恶,不论胁从。大家回去还是能好好过日子的!”

  “我还是那句话,凡是咱们边军的兄弟,要是哪一天过不下去了,就来投奔我江某人。只要有我江瀚一口吃的,就有你们一口吃的!”

  一番话讲完,校场内的士卒们脸上满是敬佩。

  边军里向来是义字当头,无论是忠君之义,还是同袍之义,早已深植于心。

  可是义字再重,终究也得有饭吃才行。如果人人都能吃饱饭,谁又不是忠君爱国之辈呢?

  如今江瀚不仅救了他们的命,还发了饷,最后更是要将罪责一肩扛下,不少原本犹豫不决士卒,也纷纷停在原地。

  兵变成功了,这份荣光他没有独享,而且这份罪责他还要一力承担,这样的带头大哥,谁又不想追随呢?

  见氛围正好,江瀚便派董二柱和黑子去清点人数,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追随自己。

  两人清点许久,最终发现,这小两千人中,决定跟随江瀚的竟然有一千两百人左右,剩下的则还是想回乡种田。

  听见这个消息,江瀚长舒一口气。

  没想到还有千把人愿意跟着自己,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大明边军,不是什么饥民流寇之类的乌合之众。

  虽然甲胄兵器差了点,但好歹也是大明的制式武器,比起那些拿着锄头木棍的饥民流寇可强上不少。

  等回去把银子换成粮食,给他们好好养养身体,再打点武器盔甲,拉出来又是一只百战之师。

  明末时的明军分为两种,一种是卫所兵,一种是营兵。

  卫所兵很好理解,就是朱元璋的癔梦,号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制度下的士兵。

  营兵则是后来卫所败坏后的产物,是由招募而来的士兵组成。

  主要由精锐选锋,家丁等组成,是后期明军的野战精锐,而江瀚这一千两百人也都是营兵。

  对于这个结果,江瀚感到很满意,当即下令伙头军生火造饭,等饱餐一顿后,他才领着这两千人启程,返回陕西。

  延绥镇大军来的时候是沿着边墙一路过来的,但现在兵变后,江瀚一行人也只能挑小路走。

  虽然江瀚身上还带着从吴自勉那里搜出来的各种印信,但为了安全起见,江瀚还是选择尽量绕开各种关卡。

  在江瀚的授意下,二柱和黑子每遇到一座城池,就会去采买一些粮食,少则几十石,多则几百石。

  江瀚心里清楚,以后的陕西,天灾频发,粮食可比银钱珍贵多了。

  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转眼间已经到了正月末了。

  江瀚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山西汾州地界,雪下得越来越大。

  仅仅一个晚上,积雪便深到了人的脚脖子处,寒风更是直往人怀里钻。

  看见天气如此恶劣,江瀚只好下令安营扎寨,等大雪过了再上路。

  江瀚打算避开延水关,从吴堡进入陕西,沿着无定河一路北上,直奔米脂。

首节 上一节 13/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