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98节

  纵然曹文诏此时杀心四起,但他也不可能真的把所有人都得罪光。

  无奈之下,曹文诏只能带着一肚子火,去找盘踞在凤翔府的李自成的麻烦。

  他打算先解决关中闹得最凶的贼首,剩下的,则是交给西安府的官员去招抚。

  官军主力大举杀来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李自成的耳中。

  李自成见势不妙,立刻带着队伍,一头钻进了广袤无垠的秦岭主峰,太白山。

  他早已派人探查好了附近地形,知道这太白山地势险峻,山顶上还有个大爷海,可以为大军补充水源;

  而且,这里还是郿县、太白县和周至县的交界处,山高林密,正适合打游击。

  “曹总兵,那贼首带着几千流寇,钻进太白山里去了!”

  听着斥候的回报,曹文诏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该死的贼寇,跟泥鳅一样!”

  曹文诏狠狠地一拳砸在马鞍上,他最怕的就是贼寇根本不和他正面交锋,转而跑进山里藏匿。

  他可不想下马进山,鬼知道林子里面,有没有埋伏着上山虎的精锐。

  没办法,曹文诏只能以麾下是骑兵,不方便进山搜捕为由,转而安排起了另外几个同行的将领。

  “邓总兵、左将军、艾将军。”

  曹文诏看向身旁的左光先、艾万年和邓玘。

  “劳烦你们两部人马,率领四千步卒,进山搜剿。”

  “务必把贼人的老巢找出来,本将就在山外,扼守各处要道,盯死贼寇的退路。”

  这三个将领,得到命令后,都是一脸的不情愿。

  左光先和艾万年两人早就在茅津渡一战中,与曹文诏结怨,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

  而邓玘和曹文诏同为副总兵,两人本该是平级。

  可奈何曹文诏是洪总督帐下的红人,洪承畴出发前,还特意给曹文诏安上了节制西路官军的头衔。

  邓玘身为外来户,人生地不熟的,他也只能听从洪承畴的命令。

  邓玘被千里迢迢从山东调到陕西,本来就有些怨言,再加上又要听从同级的命令,心里别提有多膈应了。

  但没办法,军令如山,他们也只能不情不愿的接下了这个差事。

  左、艾、邓三人领命,当即便带着四千步卒,分作几路,一头扎进了茫茫的秦岭当中。

  然而,他们很快便发现,自己就好像陷入了一场噩梦。

  由于李自成提前就勘探好了地形,他对这片山区,就像对自家的后院一样熟悉。

  官军一进山,就如同没了头的苍蝇,处处挨打。

  他们常常是刚安营扎寨,还没喘口气,林子里就射来一通冷箭;

  运粮的小队,走着走着,就莫名其妙地被滚石和圆木砸得人仰马翻。

  即便他们带了向导,很多时候也不管用,只能一直被动挨打。

  最先忍不住的是左光先。

  他亲率一支千人队,,对着一小股义军紧追不舍,不知不觉就跑到了一处狭窄的谷口。

  突然间,两边山崖上号角齐鸣,顿时铅子混合着箭矢,如雨点一般倾泻而下。

  “有埋伏!快撤!”左光先大惊失色。

  可山谷狭窄,前后的道路早已被自己人堵住。

  他的士兵挤作一团,成了活靶子。

  一通箭雨过后,山上的义军一击即退,迅速消失在密林之中,只留下了上百具官军的尸体和伤员的哀嚎。

  左光先气得破口大骂,却也只能狼狈地收拢残兵,再也不敢冒进。

  而邓玘则是精明了不少,面对不熟悉的山区,他根本不敢乱动,老老实实的跟着向导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在山脉间穿梭。

  邓玘本就是四川人出身,当初也是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围剿过安邦彦,他对于山地作战可太熟悉了。

  贼兵明显就是有备而来,想要借着地形优势,消耗官军有生力量,他才不会上当。

  随便放几箭,远远地打几排铳,就当有个交代了。

  一连大半个月下来,官军损兵折将,却连李自成的主力在哪都摸不清。

  无奈之下,曹文诏只能打起了围困防守的算盘,转而让众将扼守在各处要道,想把贼兵活活困死在山里。

  这一招倒是很有效果。

  李自成虽然没和官军主力交战,但山里的严寒,却无时无刻地都在考验着他和他麾下的部队。

  尽管立春已过,但太白山里还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由于缴获的棉衣、被褥等御寒物资严重不足,只能优先供给老营战兵和旧营的青壮。

  几乎每个晚上都有人冻饿而死,一些身体稍弱的饥民,只能蜷缩在避风的岩石下,裹着一层由茅草和碎布制成的褥子入睡。

  最终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

  等第二天清晨,身旁的同伴发现他僵硬的尸体时,也没人太在意,只是麻木的脱下死者身上的破烂衣裳裹在身上,然后将尸体草草的拖到营地外,刨个浅坑埋掉。

  更要命的是取水问题。

  太白山由于是秦岭主峰,海拔极高,因此山间的温度也更低。

  尤其是山顶的大爷海,海拔足有三千多米,那里的小道上,几乎都是凝冻,一不小心就会踩滑,坠入万丈深渊。

  并且,负责打水的人员,每次都必须裹得严严实实,才能挡住山顶刺骨的寒风。

  一行人不仅要裹着几层棉衣,还要担着沉重的水桶,行动十分不便。

  几乎每次去打水,李自成的麾下都有人不慎失足,发出一声短暂的惊叫后,便死在了太白峰底下。

  才过了不到半月,李自成的麾下就已经损失了近千人。

  李自成听着这伤亡数字,心中虽有不忍,但还是装作面无表情地摆了摆手。

  没办法,这就是底层百姓的生存法则。

  只有拼尽全力活下去,才能杀出一片新天地。

  先发5k,晚点再更

第187章 甘州群牧所

  当曹文诏等人被拖在秦岭的崇山峻岭当中时,江瀚已经兵分两路,绕道平凉府,攻破了萧关。

  萧关,自古便是拱卫关中的四大要塞之一,以雄险著称,按理说本不该如此轻易被攻破。

  但如今的萧关,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当初洪承畴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扫平匪患,从各边镇处抽调了大量的精锐兵马,准备尽数投入山西战场。

  而为了填补边墙的空虚,他又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将萧关这等内层关隘的守军调往边境,以防备蒙古人扣边。

  这便给了江瀚可乘之机。

  大军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便轻易破开了萧关,浩浩荡荡的开进了清水河流域。

  江瀚此行的第一个目标地就在这里,甘州群牧所。

  “大帅!前方十里,便是大营城!”

  一名塘兵飞马回奔,滚鞍下马,声音洪亮地禀报。

  “知道了。”

  江瀚淡淡地应了一声,猛地一勒缰绳,稳稳地停在了一处土坡上。

  他并未急着全军前压,而是取下马鞍旁悬挂的千里镜,凑到眼前,细细窥探着不远处的大营城。

  视野之中,一座孤零零的夯土城池,如同一头土黄色的巨兽,静静地横卧在清水河畔的平原上。

  城池看起来灰蒙蒙的,满是被风沙与岁月反复打磨的痕迹。

  这便是大营城,如今的甘州群牧所。

  甘州群牧所位于固原镇以西二十里,紧靠清水河,水草丰美,自唐宋以来便是天然的牧马地。

  江瀚对它的历史略有耳闻。

  大营城始建于北宋,传说与杨家将老令公的大营有关,故名大营城。

  宋夏交锋时,这里曾是前线的军寨之一,后来大宋战败,无力西征;

  无奈的宋人只好在此地设置官马市场,用布、帛、茶等物资,向周边的吐蕃、回纥、党项羌等部族大量换取马匹以补充军用,这就是所谓的“茶马贸易”“绢马贸易”。

  大营城也因此改称养马城。

  及至明初,为了解决马匹紧缺的问题,太祖皇帝朱元璋特意在大营城的旧址上设立了甘州群牧所。

  并且朱元璋还将其第十四子朱楧封为肃王,置藩于兰州,并将甘州群牧所划给了肃王一系。

  透过千里镜,城池的防御细节被江瀚看得一清二楚。

  大营城的夯土城墙远比寻常的城池要高大厚实,目测有三丈多高,墙体陡峭,寻常的云梯根本别想轻易搭上去。

  城南与城北,皆设有半月形的瓮城,虽然看不清其内部纵深与结构,但想必也不是轻易能冲进去的。

  城池的西北、东北角,各设有一座角楼,能将城外方圆数里的动向尽收眼底。

  城外还有两道引自清水河的护城河,如同两条玉带,将整座城池包裹其中。

  其中,最让江瀚感到棘手的,莫过于城池附近的几座烽火台。

  要知道,这里离固原镇只有二十里的距离,只要狼烟一起,恐怕固原镇援兵顷刻间就能赶到。

  固原镇本就是三边总制府所在,就算如今三边总督带兵出征了,城中留守的兵力也应该不少。

  “不好打啊。”

  江瀚看着眼前的城池,不由得叹了口气。

  “瀚二哥,怕个鸟!”

首节 上一节 198/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