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04节
“步兵先披甲列阵,再让炮营的弟兄提前布好阵地,一切小心为上。”
江瀚紧张兮兮的等了大半天,前头李老歪派出去的探哨终于带回了确切的消息:
是邵勇带兵前来汇合了。
“邵勇?”
江瀚听完不禁愕然,这才过去了一个月左右,邵勇怎么回来了?
当初自己只拨给了邵勇几百骑兵,怎么现在突然凭空冒出来这么多人?
江瀚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是下意识地用自己在宁夏遇到的情况,去推断邵勇的经历。
他以为自己在宁夏招兵不顺,估计邵勇在更偏远的甘肃,情况只会更糟。
在江瀚的预估中,邵勇此行,能招到个七八百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没过多久,邵勇便一脸兴奋地闯进了大帐。
江瀚看着眼前风尘仆仆、却异常兴奋的邵勇,顺手递了一碗水给他:
“辛苦了,邵勇。”
“你怎么领了这么多人回来,该不会都是甘肃镇的饥民吧?”
邵勇接过水碗,一饮而尽,用袖子抹了把嘴,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大帅!您是不知道,这次咱们在甘肃镇,可是干出了好大一番事业!”
“甘肃镇被咱们派出去的降兵一搅和,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不少镇守边墙的墩军听了您的名号,纷纷响应号召,揭竿而起。”
他顿了顿,随后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您还记得那个甘肃籍的掌令王五吗?”
“这小子简直是个奇才,他们一行五骑,硬生生拉来了两千多边兵!”
听到这个数字,江瀚手里的水碗差点掉在地上:
“多少?”
邵勇一脸得意,连忙回复道:
“整整两千一百人!”
生怕江瀚不信,他掰着手指头,细细数来,
“光是王五就带了两千多人,再加上派出去的其他降兵,以及主动投靠咱们的墩军,这次甘肃之行,咱们一共招来了足足三千多人!”
看着邵勇眉飞色舞的表情,江瀚目瞪口呆,属于是东边不亮西边亮了。
他在宁夏这边费尽心机,顶着漫天黄沙忙活了大半个月,才堪堪招到五百多墩军。
而邵勇和王五在甘肃,竟然不声不响地给他拉回来了三千多人!
这么算下来,现在自己的麾下,那就有将近七千人了。
可惊喜之余,江瀚突然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他能养得起这么多兵吗?
想到这,他不敢怠慢,立刻朝着帐外的亲兵吩咐道:
“快!去把赵书办给我叫过来!”
赵胜现在在江瀚军中,已经不单是个简单的文书了。
他目前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后勤大管家,有了赵胜的帮助,江瀚也能从琐事里抽身出来,专心于行军布阵。
赵胜火急火燎的赶到中军大帐,当他听说邵勇拉回来了三千多人后,他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大军的规模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翻了一倍,实力暴涨。
但令他担忧的是,以目前军中的粮草物资,想要供养将近七千多精锐战兵,恐怕有些困难。
想到这,他将自己的算盘掏了出来,准备好好计算计算:
“.首先,是军饷,咱们军中的饷银,自起兵以来,便一直坚持实额发放,从不克扣。”
“按照标准,每名士兵每月一两五钱银子,一年十二个月,合计便是十八两银子。”
他一边说,一边拨动算盘珠子,清脆的“噼里啪啦”声在安静的帅帐中显得格外刺耳。
“那么,以七千名士兵计算,每人每年十八两,光是军饷这一项,一年的总支出,便是十二万六千两白银。”
“这还只是基础的饷银。”
“再加上每天消耗的粮草、肉食,一年下来,怎么也得要个十万两左右。”
听了这个数字,江瀚和邵勇对视一眼,无比沉重。
而赵胜却没有停顿,算盘珠子在他手中噼啪作响:
“再然后是装备。”
“咱们走的是精兵路线,一套标准的步卒装备,包括甲胄头盔、长枪弓矢等等,全部算下来,大概是二十两银子一套。”
“像是邵把总麾下的选锋精锐,更是要披双甲,顶长盾,一套下来,没有三十两银子绝对拿不下来。”
“这还只是步卒,更别提咱们的骑兵了。”
“自从上次缴获了一千多匹战马,咱们现在军中大概有一千三百名骑兵。”
“别的不说,单单算战马的嚼用,按照朝廷边军的规定,‘每马日给草一束,豆料三升’,折算下来,一匹战马一个月的饲料花费,至少就要二两银子。”
“一千三百匹战马,光是吃,一年就要吃掉咱们三万多两白银!这还没算马匹的损耗、马具的更换、以及骑兵装备。”
赵胜熟练地拨弄着算盘,一边抬眼瞅着江瀚:
“大帅仁义,逢年过节还爱给兄弟们发些赏钱,鼓舞士气。”
“要是和上次陕州城一样,一发就是三十两,那七千人就是二十万两。”
“再加上军中伤药、营帐、车辆、军械维护等等.”
听着赵胜报出的一连串数字,江瀚听得眼皮直跳:
“停停停!”
“直接说总数,我要维持一支五千五百步卒,外加一千五百骑兵的精锐大军,一年要花多少银子?”
赵胜低下头,拿起算盘拨弄起来,良久后,他终于报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去掉零头,大概是五十五万两。”
“嘶!”江瀚听罢,倒吸一口凉气。
五十五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江瀚当初在山西,几乎是掘地三尺,将整个汾州府的豪绅劣商都给洗劫了一遍,最终也才搜刮出了八十二万两银子。
并且,其中还有近一半,都是粮草布匹、火药军械等物资。
现在赵胜开口就是五十五万两,让他上哪儿再找一个汾州府?
赵胜看着江瀚的表情,一脸无奈:
“大帅,我知道您想走精兵政策,力求麾下能够以一当十。”
“但现实是,按照目前军中的存粮和金银来看,这七千人,最多还能再维持半年。”
“咱们的财力已经够厚实了,再多就真的养不起了。”
“一旦银钱耗尽,粮草不济,不用官军来打,咱们这支大军恐怕就要自行崩溃了。”
赵胜的话直击重点,精准的点出了江瀚现在所面临的困境。
精兵政策固然好用,但花销实在太大了。
在战场上,一支数千人的精兵,往往能够轻易击溃数倍于己的乌合之众,甚至对上数量相同的官军,也丝毫不怵。
其次,精兵政策一般规模不大,在指挥上更为便利,统兵将领们可以更精准的执行战术意图。
同时,由于士兵待遇优厚,归属感强,忠诚度也相对更高,不容易发生哗变。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贵。
正如刚刚赵胜算的那笔账,供养一名精兵的开销,是普通士卒的数倍乃至十倍。
从军饷、伙食,到甲胄、兵器,无一不是吞金巨兽。
其次,精兵的补充极为困难。
每一个精锐老兵的战死,都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打了水漂。
培养一名新兵达到老兵的战斗水准,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海量的资源,这使得精兵部队在残酷的消耗战中处于天然的劣势,经不起大规模的伤亡。
最后,精兵政策也限制了军队规模的扩张。
在需要占领和控制广大地盘时,区区数千人的兵力便会显得捉襟见肘,分兵则处处薄弱,不分兵则无法有效统治。
眼下,随着三千多甘肃镇边兵的加入,问题也摆在了江瀚的面前。
是降低标准,将他们编为成本较低的辅兵;还是咬着牙,将他们也按照精兵的标准来武装和训练?
看着左右为难的江瀚,赵胜话锋一转:
“大帅,卑职倒是有个法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来看,咱们只要能占住四川割据一地,那养兵便不成问题,这个可以日后再商议。”
“短期来看,咱们可以抢一抢周围富户,保证收入不断。”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从短期度过到长期。”
赵胜看着江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咱们杀个回马枪,重回关中。”
“当初咱们急着北上招兵,关中只是粗略的扫了一遍,即便如此,咱们也轻松抢到了十几万两的银钱和大量物资。”
“如果我们能像在山西那样,牢牢占住关中,再把李立远派出去,让他把关中的老爷们都榨出水来,想必一两年的军费,肯定能轻松凑出来。”
江瀚盯着舆图看了半天,摇了摇头:
“有点难办。”
“曹文诏等人肯定已经到关中了,洪承畴的大军应该也在回援路上了。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