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1节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宋应星那老头记载有误,反正白糖他是怎么都做不出来的。

  不过不提这些,雪水浸种法是没问题的,是科学研究证实过的,如今这个情形,想必也能试上一试。

  于是江瀚简单地将这个方法讲解了一遍,听得董二柱一愣一愣的,表情有些迷茫:

  “瀚二哥,这法子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能行吗?”

  董二柱也是自小种地长大的,可从来没听过这等法子,雪水一泡,那种子不得冻死了?

  江瀚自然不会说这是几百年之后的科学研究成果,只是说尽力一试而已。

  见董二柱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江瀚也不多废话,而是开始详细讲解起他的计划。

  要大规模地利用雪水浸种,进行灌溉,首先得解决储存雪水的问题。

  储存雪水需要制作冰窖,要挖掘一口深度在2-5米、直径在2-5米的圆形或方形坑室。

  为了防止雪水流失,需要用石板铺在挖好的坑室里,上下左右务必铺满,储存的冰雪不能直接接触土壤,否则就会从土壤中渗漏出去。

  挖上十几个冰窖,江瀚就不信,这水还能不够用?

  这样,水资源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接下来是灌溉的环节,冰雪不能直接浇在已经发芽生长的小麦上,虽然小麦有一定的抗冻能力,但是突然的低温环境会导致小麦生长速度减缓,产量降低。

  所以他们需要先将雪水化冻,升温到普通室温后才能直接灌溉。

  因此,江瀚计划修几个化冻池,把冰雪从冰窖中取出后,放到化冻池里,借助外界温度逐渐融化升温。

  考虑到这一点,江瀚开始思考,是否能将化冻池修在高处,再通过管道将化冻的雪水输送到田地里,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省去大量人工,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避免浪费。

  江瀚越想越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但随后他仔细算了算,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可是个大工程。

  先不提挖冰窖、修建化冻池的问题,单单是那一整套滴灌系统的管道就足够让人头疼了。

  但没办法,粮食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再大的工程,也得想办法去干,不然自己和手下这一千多人就要喝西北风去了。

  一旁的董二柱听完江瀚的计划,忍不住皱了皱眉,发出疑问:

  “瀚二哥,这天寒地冻的,咱们去哪里挖石板把冰窖铺满?”

  “而且那个什么化冻池,咱哥几个谁会烧砖垒土;管子就更不用说了,就是用最简单的陶管也得有人烧陶才行。”

  “你看看这村子里,除了咱们,哪儿还有活人?”

  江瀚沉思片刻,突然灵光一闪,兴奋道:

  “那就做水泥,用水泥来铺冰窖,管子也可以用水泥做,做成一节一节的,然后铺上去就行。”

  水泥?

  董二柱被江瀚脱口而出的新词儿整懵了,愣在原地。

  江瀚也不多解释,只是说自己有办法解决石板和管道的问题,让董二柱先挖冰窖,他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储存冰雪。

  江瀚拍了拍董二柱的肩膀,吩咐道:

  “柱子,你带人去挖地窖,按照我刚才的要求,挖十尺见方的冰窖,多挖几个,以防万一。”

  “你去邵勇那里挑人,让他们轮流来挖,务必在雪化之前把冰窖挖好。”

  “这任务有点重,得辛苦你多忙一阵儿。”

  面对江瀚下达的任务,董二柱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个点子:

  “瀚二哥,你说冰窖用寒窑来改行不行?”

  “寒窑?哪有寒窑?”江瀚有些摸不着头脑,

  “瀚二哥,你忘啦,咱们这儿寒窑可不少,隔壁马家村就有好几个。”

  董二柱指了指不远处的马家村,

  “就是当年马家组织乡邻上工那次,咱俩那个冬天可是没怎么挨饿。”

  经过董二柱这么一提醒,江瀚这才想起来,

  当年马家村的马大老爷,曾经组织过村民挖寒窑。

  听说是为了自家儿子考进士积德行善,组织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来集体上工,赈济乡邻。

  当时董二柱和江瀚都去过,虽然不给工钱,但好歹一天管两顿饱饭。

  反正冬天没什么农活儿,闲着也是闲着。

  对于当时的董二柱和江瀚来说,劳力是最不值钱的,能混口饭吃,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

  各位看官大人,求收藏,求追读!!!

  您的追读对小弟来说至关重要,非常感谢!!!

  另外谢谢各位的月票和推荐票,非常感谢!!!

第25章 马家沟

  江瀚心里盘算着董二柱的提议,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

  毕竟当初上工的时候,他亲眼见过那两个寒窑,空间宽敞,正适合储存冰雪。

  想到这里,江瀚当机立断,决定和董二柱去一趟马家沟。

  跨过干涸的延河,两人老远便看到村口的歪脖树下,有个裹着破羊皮的老汉正撅着腚在刨树根。

  江瀚从怀里摸出半块麸饼,刚准备上前搭话:

  “老人家,请问”

  可话还没说完,那老汉却像见了鬼似的,手中锄头一抛,撒腿就跑。

  “什么情况?”

  江瀚手里拿着麸饼,愣在原地。

  他原本还想拿粮食先去套套近乎,可话还没说完人就跑了。

  叹了口气,江瀚收起饼子,沿着小路走进马家村。

  马家村还不算彻底破落,零星的还能见到几个活人在村子里来往走动,这都是多亏了马懋才的福。

  当年《备陈大饥疏》呈上去后,崇祯当即免了安塞周边几个县城的赋税,还拨了点银子用以赈济灾民。

  (据记载:“延安止分得三千四百两,庆阳止分得八百八十两。”)

  江瀚二人刚走进村子,眼尖的村民便开始大声嚷嚷起来:

  “官军来了!官军来了!”

  随着这句话喊出来,整个村子瞬间躁动了起来。

  井台上正打水的妇人扔下辘轳就跑,粗麻绳带着水桶坠入井底,在冰面上砸出蛛网裂痕。

  三个正在扒树皮的汉子慌不择路地就往院子里窜,其中一个还不小心被自己裤带绊倒在地,隐约间露出腰间溃烂的疮口。

  江瀚微微一怔,终于意识到,此时自己身上还穿着明军的甲胄,就像是来征粮的官军。

  “怪不得呢。”

  江瀚自嘲一笑,心中暗叹,都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乱世人命如草芥。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当兵的和做匪的,其实没什么区别,甚至当兵的比做匪的更危险。

  碰见匪寇,可能只是丢些钱财;可碰见官军,丢些钱财事小,保不齐连人头都要被割了拿去邀功领赏。

  江瀚无奈地摇了摇头,看来得换身衣裳再回来了,穿着这身甲胄,估计没人敢和他搭话。

  但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江瀚决定先到处转转,顺道再去马家看看。

  绕过磨坊,江涵和董二柱来到马家老宅,敲响了马家宅子的大门。

  “吱”

  伴随着一阵酸到掉牙的吱呀声,大门缓缓打开,一个瘦弱的老仆从门后探出脑袋,眯着眼看着江瀚二人。

  “军爷请回吧。”

  老仆伸出骨瘦如柴的右手,指了指略显杂乱的院子,语气不耐:

  “我家老爷上月刚迁去延安府,如今宅子里已经不剩什么了,最多也就几石陈谷。”

  “实在是供不起粮饷,军爷莫怪。”

  说完,老仆弓下身子,咳嗽个不停。

  江瀚一愣,连忙从怀里掏出几两碎银子,递到老仆面前:

  “老丈误会了,我们不是来征粮的,我们是隔壁白家沟的,这次来只是想借用一下贵府的寒窑。”

  老仆瞥了瞥江瀚手里的银子,心中有些犹豫。

  思索良久,最终还是抵不过银子的诱惑,抬手指了个方向:

  “寒窑?将军从晒谷场出去,往西走半里地就能看见了。”

  “只是如今寒窑可能还有乡亲在住,将军若是要用,还需好生和乡亲们商量才是。”

  说完,老仆接过银子,便转身准备关门。

  江瀚见状,连忙伸手拦住他:

  “老丈莫急,还有一事。”

  “不知马家村的土地能否租借?我打算租些田土,等开春了种点粮食。”

  老仆听了,顿时瞪大了双眼,一脸诧异地看着江瀚,就像看傻子一样:

  “种粮食?”

  “将军莫不是昏了头?陕北这天,怎么可能种得出来粮食?”

  面对马家老仆的眼神,江瀚有些无奈,但毕竟是老人家,他也懒得过多计较:

  “这个我自有办法,老丈无需担心。”

  江瀚指了指村子外的空地,接着问道:

首节 上一节 21/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