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37节

  严格按照教条来选,起码也不会错到哪儿去。

  经过几天的精挑细选后,余承业和李定国终于选好了麾下的三百民兵,并准备对他们,展开为期三个月的严格训练。

  而江瀚也从战兵营里,抽调了四十名老兵,帮着他俩训练。

  余承业和李定国欣喜若狂。

  他俩觉得有了这些老兵带队,把这帮新兵练出来,基本就是手拿把掐的事儿了。

  但两人很快就会意识到,想要把这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练成一支合格的民兵,远比他们预计的更困难。

  他俩给这群新兵定下的章程是白天训练队列、器械;

  晚上,则集中起来,读书认字,辨识令旗。

  为了方便训练,他俩还在几个村子附近,特意开辟了一处训练场出来。

  目的就是想让这帮百姓,能够心无旁骛地好好训练。

  然而,训练刚开始了没几天,余承业和李定国,就发现了不对劲。

  这帮新兵在训练时,个个都心不在焉,无精打采。

  老兵们喊出的口令,他们常常要反应半天。

  但到了解散的时候,这帮新兵就跟兔子似的,跑得比谁都快,眨眼就没了人影。

  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把他们召集起来,准备教习认字时,更是个个哈欠连天,眼皮打架,根本学不进去。

  眼见训练没有成效,余承业和李定国俩人急了。

  他俩更是加长了训练时间,并让这帮新兵们回去自己加练,开出了一剂猛药。

  可即便这样,还是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两人决定寻找江瀚求助,可等来的却是闭门羹。

  江瀚提供了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只是让他们俩自己想办法解决,毫不留情。

  回去后,李定国思来想去,他觉得是自己做事太过死板,每天只知道埋头苦练,根本没有在意麾下新兵们的具体情况。

  于是他找来余承业,两人合计之后,决定对这帮新兵来个“家访”。

  说是家访,但其实就是暗地里跟踪。

  这天,两人悄悄地跟在几个民兵身后,跟着他们一路急匆匆地跑回家,想看看这帮人到底在搞什么鬼。

  结果他俩却发现,这群人跑回去后,根本没像他们要求的一样,加练白天的队列和刺杀动作。

  反倒是一头扎进了自家刚刚分到的田地里,一门心思地开始捯饬起田地来。

  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两人终于明白了其中关节所在。

  原来,虽然现在是冬季农闲时期,但对于这帮农民们来说,要干的活儿可一点也不少!

  冬季,也需要对农田进行基础维护。

  由于这些田土都是刚刚才分到手上,这帮农民就需要要抓紧时间,清理上一季收割后残留的稻茬和杂草,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这些地方能保温,螟虫、稻飞虱等虫卵易附着在残茬上,借此度过寒冬。

  有的稻田还需要进行浅耕,疏松表层土壤,再引入冷水冬灌。

  一方面,可以冻死埋在土壤里的害虫幼虫;另一方面,也能使土壤经冬季冻融后更疏松,利于来年插秧。

  还有的土地长期荒废,需要修补田埂,检查是否有坍塌或裂缝,并用新泥夯实,防止来年灌溉时漏水

  正因为心里都惦记着这些活计,这帮民兵们根本没有多少心思,放在训练上。

  甚至,为了能省下点口粮,他们都不舍得吃饱,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把粮食存下来,带回家里给妻儿老小。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体能,去应付高强度的训练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恍然大悟。

  本以为练兵只需要狠抓队列,拼命操练;可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他俩一合计,与其强逼着民兵们训练,倒不如先帮着这群人,把农活全解决了。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群民兵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训练中来。

  于是,两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放弃练兵。

  转而组织起手下的所有民兵,一起挨家挨户的整理土地,处理农活。

  这个决定,在最初还是遭到了不少老兵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只需要用军棍来教育一通,就能让这帮民兵学会专心训练。

  但余承业和李定国却否定了这种观念,棍棒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

  于是,第二天,他俩便各自带队,将麾下的三百民兵,全都带到了田间地头干农活。

  他俩也不再是发号施令的哨长,而是变成了带头干活的工头。

  两人把队伍分成了几个小队,分头行动,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翻地,有的负责修补田埂

  而调拨来的四十个老兵,也在无奈之下,被拉来当了壮丁。

  数百人拧成一股绳,合力帮忙,其效率远非一家一户单干可比。

  短短十余天时间,几千亩土地,便被他们整理得妥妥贴贴。

  当这帮民兵们,亲眼看到自己的长官,竟然真的卷起裤腿,和他们一起跳进冰冷的泥水里,顶着严寒干着农活时,他们也终于不再抵触了,心中的隔阂彻底烟消云散。

  民兵们看着自家那捯饬得干净利索的土地,再看看余承业和李定国那两张被冻得通红的脸庞时,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也终于明白了,这两位小将军,是真心在为他们着想。

  虽然不懂得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但民兵们都暗自下定了决心,绝不辜负两位小将军的一番好意。

  再也不用老兵们拿着军棍去催促和强迫了。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民兵们,再回到训练场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完全不一样了。

  个个都卯足了劲,毫不含糊。

  民兵们即便是顶着寒风,也一丝不苟的完成着老兵们下达的每个命令。

  队列不再散乱,训练场上喊杀声中气十足,充满了干劲儿。

  就这样,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余承业和李定国的练兵计划,也开始慢慢走上了正轨。

第213章 中原大乱 朝堂大乱

  就在江瀚窝在龙安府,安安静静地种田、练兵、搞基建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自从王自用、高迎祥等三十六营首领,在黄河边上诈降,并成功突破了明军的黄河防线进入河南之后,可谓是“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起义军首先在豫西的渑池县马蹄窝一带,设下埋伏,将追击而来的防河守军袁大权部,打了个全军覆没。

  随后一溜烟地冲出了河南巡抚玄默设下的包围圈,进入了河南地界。

  此时的河南,可谓是一片人间炼狱。

  根据记载,崇祯三、四、五、六年,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本该是产粮大省的中原腹地,一斗米的价格,竟然暴涨到了五钱银子。

  百姓们辛苦劳作数日,到头来,竟然连一升米也买不起。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充饥。

  数十万百姓跟蝗虫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草根树皮吃完了,就只能吃观音土饱腹。

  一时间,放眼望去,中原大地之上,随处可见面黄肌瘦、肚子鼓胀的百姓。

  他们蜷缩在路边,发出阵阵哀嚎,腹胀而死。

  到了最后,就连观音土都没得吃,于是饥民们只能上吊,或是填沟自尽。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各地的官府不但不思赈济,反而加大了搜刮的力度。

  各地官府以“剿贼”为名,大肆摊派,责令百姓上缴兵粮、器械、布帛等,用以筹军。

  由于明廷那奇葩的“寅吃卯粮”税制,上一年的摊派还没能缴清,下一年的新饷,便又接踵而来。

  时人记载:

  “日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

  “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

  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从山西渡河而来的起义军,变成了河南饥民百姓眼中,唯一的救星。

  起义军一进入河南,便同当地的贫苦农民联合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造反洪流。

  先前在山西,因洪承畴重兵围剿而损失惨重的各路起义军,在河南获得了海量的兵源补充,日渐壮大。

  短短数月,起义军裹挟的民众,竟然有数十万之多!

  而得到了兵源补充后,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满天星等八营部众,凑足了十余万人马,当即挥师西入武关,直奔关中一带而去。

  山阳、镇安、商南三地,同时陷落,起义军随后北上,兵锋直指西安府。

  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洪承畴此时,正在关中剿匪呢。

  自从江瀚带着部队从汉中进入了蜀地之后,洪承畴无奈只能放弃追剿。

  四川毕竟不是他的辖区,他也不好越庖代俎,入川剿匪。

  于是,他只能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在了关中、汉中一带的刁民身上。

  得知河南来的起义军,竟然敢踏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攻打府城西安,洪承畴大为光火。

  他妈的,现在是什么阿猫阿狗,都敢来捋他的虎须了?

  洪承畴本就因为爱将曹文诏被擒杀,憋了一肚子气,正无处发泄。

  就在这个当口,扫地王、满天星等人就撞了上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可算遭了大罪,在洪承畴的铁血镇压下,不到半个月,便被杀了个丢盔弃甲,血流成河。

  当初入陕时他们带了浩浩荡荡十万之众,最后仅仅只有不到三万人,侥幸从洪承畴手上逃出生天。

  而由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另一路起义军,就要聪明多了。

首节 上一节 237/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