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56节

第223章 提出政治纲领

  京城,紫禁城。

  陈奇瑜的罢官去职,并没有让帝国的权力中枢获得片刻的安宁。

  车厢峡纵虎归山的非议,正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在文武百官之间蔓延开来。

  龙椅上的朱由检,脸色铁青。

  为了弥补过失,他最终还是将所有希望,都押在了洪承畴身上。

  他命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节制五省兵马。

  朱由检对洪承畴的要求只有一个:务必将贼兵赶尽杀绝!

  然而,诏书下达不过数日,洪承畴一封加急奏折,就摆在了他的御案上。

  内容很简单,也很要命:前线的钱粮耗尽了。

  上一任剿总司令陈奇瑜,历经大半年围剿,本就没剩下多少家底。

  几万大军在车厢峡人吃马嚼,早已消耗殆尽。

  况且其中还有不少,被贼兵诈降突围时,顺手给缴获了。

  现在前线四五万明军将士,正饿着肚子,眼巴巴地等着京城输粮。

  朱由检收到洪承畴的奏折,气得差点没当场把御案给掀了。

  他心中无比懊悔,当初就不该听信方瑾那个阉人的鬼话,搞什么招安。

  可现在,后悔也晚了,大军不可一日无粮,否则兵变只在瞬息之间。

  还能怎么办?只有老一套,增加摊派呗。

  于是,在皇帝的暗示下,温体仁立刻在朝会之上请求,在旧额增派的六百八十五万两的基础上,再增派一百二十五万两的新饷,用以剿匪。

  增派这个事情吧,对于朝中的诸公大臣们倒是无所谓,反正再怎么增,也增不到他们这些人头上。

  他们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底下自然有无数的官吏,去把百姓的骨髓都给榨出来。

  只有以户部尚书毕自严为首的一小部分臣工,拼死力谏,恳请皇帝否决提议,不要再给天下百姓增加负担了。

  但这个提议,本来就是崇祯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借温体仁的口说出来罢了。

  毕自严对着温体仁就是一顿骂,什么祸国殃民、德不配位、虫豸奸佞.反正是怎么难听怎么来。

  这话骂出来,温体仁倒是无所谓,但崇祯是真的急了。

  毕自严这个老东西哪是在骂温体仁,分明就是打朕的脸!

  于是,龙颜大怒之下,毕自严这位为大明财政操劳了半生的户部尚书,就被崇祯毫不留情地扔进了诏狱。

  朱由检是个刻薄寡恩的,他全然忘了当初己巳之变清军兵临城下,京师震动之时,是毕自严殚精竭力,为他筹措粮饷,保障后勤,才最终挫败了清军。

  当时,四城之战胜利,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累得吐血不止,脸肿得像斗一样大,几乎丢了半条命。

  虽然毕自严被扔进了诏狱,但他为官多年,在朝堂中还是有不少故旧。

  在一众大臣们的苦苦求情下,朱由检才终于松了口,把毕自严从诏狱里放了出来,令其罢官回乡。

  经此一事,朝中再也没人敢反对加派,命令顺利下达到了两京十三省。

  只等夏税秋粮一到,洪承畴便能集齐军需粮饷,继续追剿匪寇。

  可就在朝廷扯皮、等待粮饷的这段时间里,突出重围的起义军们,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高迎祥的主力部队一路向东,往富庶的湖广荆州府一带杀去。

  而另一小部分,则由扫地王、满天星等人为首,领着三千多人转道向西,从汉中又杀回了陕西的凤翔府一带。

  两路义军如同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一般,裹挟着沿途的饥民一路攻城拔寨,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他们竟然又拉起了两只将近十万人的队伍,搞得陕西和湖广两地,遍地烽火。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被誉为“大明柱石”的洪承畴也有些束手无策。

  他即便是想分兵围剿,也得等粮饷到了才行。

  可洪承畴等得起,朱由检却等不起,各地求援奏报一封接着一封摆在他的案头,看得他心乱如麻。

  朱由检只能强令洪承畴出兵,围剿各地贼兵。

  为了筹措粮饷,洪承畴也只能用起了老办法,纵兵抢掠。

  再苦一苦百姓吧。

  他亲自坐镇西安府,调集了山陕两地的边军,全力清剿凤翔府的贼兵;而湖广一带,洪承畴则交给了卢象升处置。

  至于四川他表示爱莫能助,只能让总督朱燮元自行清剿,等他剿灭了外围的匪寇,就立刻率军支援四川。

  朱燮元接到洪承畴的消息,脸都黑了。

  他妈的,自行清剿?

  要是他能打过这帮叛军,还要你们边军干什么?

  他手底下的官兵,虽然经历过安奢之乱,打过不少平叛之战,但论起战斗力,哪是西北那帮悍卒的对手?

  前段时间巡抚刘汉儒带兵进攻江油,结果被三千多边军打得丢盔弃甲,逃回了安县才得以保全性命。

  经此一役,朱燮元也只敢守城不出,根本不敢率军进攻龙安府。

  但他不进攻,江瀚可就要动手了。

  现在已经到了四月末,春耕早已忙完,江瀚把目光盯上了同在川北的重镇,保宁府。

  府衙内,江瀚负手立于舆图前,规划着行军路线。

  此次作战,最好的方法是兵分两路。

  一路由他亲率主力,从青川守御千户所出发,攻取剑州、广元、韶化一带;

  另一路,则由邵勇领兵,出江油,攻梓潼,切断保宁府和成都府之间的联系。

  计划很完美,但问题是,现在江瀚手上的兵力,有些捉襟见肘。

  从西北带来的主力战兵有八千,再加上各县新训练的四千多民兵,总兵力也才堪堪破万。

  这其中,起码还得留下两到三千人,在龙安府看家护院。

  这点兵力,守成有余,但要分兵两路主动进攻,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说到底,还是人手不够。

  可就在江瀚一筹莫展之时,赵胜却突然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喜色。

  “大帅,好消息!”

  他一边说着,一边扬了扬手上的信件,

  “你猜猜,是谁来信了?”

  “来信?”

  江瀚有些诧异,他手底下的部将,以及认识的义军首领,会写信的不超过一手之数。

  赵胜见状也不卖关子了:

  “是邓阳邓将军和方宏方将军,他们现在正在汉中一带,镇守栈道。”

  “听说咱们在四川,他俩就立刻派人,送了封密信过来。”

  听了这话,江瀚眼前一亮,邓阳和黑子在汉中?他们不是应该在山西一带吗?

  这事儿说起来,江瀚还得好好感谢陈奇瑜。

  当初,陈奇瑜为了堵住他北上汉中的道路,特意把宣大总督张宗衡调了过来,封锁入川的栈道。

  而邓阳和黑子的部队,正好就在张宗衡手下。

  听说江瀚已经到了四川,他俩才按捺不住,偷偷派出信使,冒着巨大的风险,联系上了江瀚。

  赵胜快步走到江瀚身边,压低了声音:

  “大帅,既然邓阳部就在汉中,咱们现在人手正好不够,要不.就把他们召回来?”

  “他们手底下,可是有小两千人马呢。”

  他指着舆图上的剑门关:

  “反正离得不远,咱们可以先攻取剑州,然后占据剑门关天险,接应他俩入川。”

  但江瀚沉思片刻,却拒绝了赵胜的提议。

  “不妥不妥。”

  他一边摇头一边看着手里的密信,

  “我好不容易才在官军里,安插进了一个卧底,而且邓阳现在还是个副总兵,位置不低。”

  “现在把他们召回来攻打保宁府,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咱们现在地处边陲,对于中原的局势,不甚明了。”

  “正好可以让邓阳做耳目,多传些消息回来。”

  “再说了,他们那两千多人马,只有八百多是咱们的老弟兄,剩下的都是从各处抽调过来的官军。”

  “这些人贸然转换阵营,从官军变成了反贼,恐怕没那么容易接受,我也不放心用他们。”

  江瀚笑了笑,

  “让他们在汉中好好呆着吧,他不是守着栈道吗?”

  “正好,日后咱们若是想重回汉中,那可就方便太多了。”

  赵胜点点头,这也是个办法,自古入川容易出川难。

  有了内应,想必能简单不少。

  但他还是有些担忧:

  “但是这样一来,咱们人手还是不够。”

  “现在明军都龟缩着不肯出城野战,咱们几千人要一个个攻城拔寨,怕是力有不逮。”

首节 上一节 256/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