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63节

罗杰找周赫煊聊天,显然不是为了航道治理工程,因为这在他眼中只是小事。经过埃尔韦的传达,罗杰发现周赫煊对世界和中国局势了若指掌,所以想听听他的看法,转开话题问道:“周,你觉得南方政府会赢吗?”

“我确定,最多一两年内,中国就会达成名义上的统一。”周赫煊不假思索地说。

罗杰道:“可奉军还很强大,虽然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但奉军主力一直没出动过,最终打起来难见分晓。”

“奉军主力一直没动,是因为张作霖在玩驱狼吞虎之计。”周赫煊笑着说,“驱狼吞虎你们知道吧?张作霖让皖系、直系、山西军队、奉系杂牌跟北伐革命军死斗,自己则保存实力,想等到最后出来收拾残局。但局势出乎张作霖预料,北伐军打得太顺了,等待他的不是残局,而是一支虎狼之军。”

“然后呢?”埃尔韦问。

周赫煊分析道:“张作霖属于老狐狸,他的后续行动不外有三:第一,如果北洋各系战事顺利,他将立即派奉军主力出动,去前线抢夺战果;第二,北洋各系和北伐军两败俱伤,这对他是最好局面,直接派大军南下平定全国;第三,就是现在的局面,北伐军已经打到河南,而且军势越来越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张作霖是不会拿家底去拼命的,他最有可能的举动,就是率军退回东北。没机会就当东北土皇帝,有机会就再次入关争天下。”

罗杰和埃尔韦听得连连点头,列强对中国的局势也有各种分析,但都是从战略意义上的。周赫煊却是从张作霖的性格展开,联想到张作霖这些年的一贯做法,显然很可能被周赫煊说中。

罗杰甚至已经决定,回去就把周赫煊的观点报之国会,也算是一种参考。

“南方的乱局呢?”埃尔韦问。

周赫煊笑道:“南方局势已经定了啊,不然南京方面怎么可能出兵?而且跟武汉方面的战略配合还打得那么好。不信你们看着吧,最多半个月内,山西的阎锡山就会改旗易帜,宣布信奉三民主义。”

罗杰惊讶道:“你这么肯定?”

“再不投降附义,山西的地盘就要被冯玉祥占了,阎锡山可没那么傻。”周赫煊调侃道。

“果然还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啊。”埃尔韦感慨道。他们这些外国领事也经常预估中国时局,但都在猜阎锡山何时溃败,却没去想阎锡山什么时候投降换大旗。

当然,此刻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对周赫煊的话也没全信。

一直到几天后,阎锡山通电全国支持革命,掉过头来帮冯玉祥攻击奉军,这才把罗杰和埃尔韦惊得无以复加——居然被周赫煊料中了!

埃尔韦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就像拿破仑所说,那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它总有一天会惊醒的……我在中国见到过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周赫煊先生无疑算最特别的那位。他并不热衷于政治,却对局势洞察敏锐,总是能分毫不差的预测未来。在天津的时候,只要我有了疑惑,我就会请周先生喝酒。严格说来,他算我在中国的免费顾问。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许多酒钱。”

第一百五十一章 借钱

张作霖终究还是没有向南方俯首称臣,在阎锡山改换大旗宣布革命后,张作霖在北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将北洋政府踢到一边,正式宣布组建安国军政府。

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国家“元首”。

一直跟汪兆铭默契有加的常校长,估计是和张作霖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突然暂停北伐,决定西征,联合冯玉祥夹击武汉国民政府。

武汉方面也放弃北伐,并力东征,想要先解决常校长。

冯玉祥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但就是不肯出兵,明摆着坐山观虎斗。于是南京和武汉方面互相忌惮,同时停战防备对方,但谁都不敢率先动手。

而西北的阎锡山也在整军备战,因为南方进入僵持状态,奉军北方主力终于抽出空来。虽然张作霖一直表示想跟阎锡山结盟,但有可能今天结盟,明天就派兵来收拾他。

南方分裂,互相敌视,一切都按照张作霖的谋划在发展,但孙传芳却坏了他好事。孙传芳迫不及待地想恢复自己的地盘,在常校长屯兵准备对付武汉方面时,孙大帅突然渡江偷袭兵力空虚的南京。

自己的老窝被攻击,常校长终于怒了,又掉过头来分兵北伐,打算先把孙传芳灭了再说。

原本好好的战局,现在打得乱成一锅粥。各方互相戒备、互相攻击、互相结盟,你联合我,我联合你,你背叛我,我又背叛你,已经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

各国列强完全看不懂了,他们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分裂状态的中国,比统一的中国更好控制,忧虑的是战争一直打下去,他们的在华利益会大受损失。

英国天津总领事的家宴上,罗杰笑问道:“周,你现在还能分清局势吗?”

“局势很明白啊。”周赫煊说。

“很明白?”罗杰摊手道,“我已经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南京和北平暗中结盟,却互相攻击;南京和武汉名义上为盟友,也打算互相攻击;西北军和敌对中的南京、武汉都是盟友,可一直按兵不动;山西名义上支持南方,却和西北军实际联合,似乎还打算跟北平的敌人结盟……偶买噶,你们中国人真会打仗,看得我眼花缭乱。”

周赫煊笑道:“我推荐你读两本书。”

“什么书?”罗杰问。

周赫煊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罗杰点头说:“我会找来读的。”

周赫煊用手指蘸酒在桌上画简易地图,说道:“咱们中国的围棋讲究官子布局,此刻棋子已经布下,真正下棋的双方,实为北方军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整个局势已经进入中盘尾声,只是出了点小意外,南方的棋手有两个,因为意见不统一打起来了。如今的关窍就在于南方,只要南方能达成一致,则满盘皆活,剩下的只是如何收官而已。这叫大势,中国人信奉顺势而为。”

“你越说,我越糊涂。”罗杰不懂围棋。

周赫煊笑道:“也就是说,只要南京和武汉和解,冯玉祥和阎锡山必然稳定立场攻打奉军,张作霖只剩下退兵出关一条路。”

“你认为南京与武汉能够和解?”罗杰皱眉道。

“拭目以待吧。”周赫煊不再多言,转而问道,“领事先生,航道治理计划进行得如何了?”

“已经拿出了大致方案,只等天津地方政府配合。”罗杰笑道。

因为事关自身利益,天津各租界非常齐心,就连日本商人也同意用三年后的关税发公债。他们雇佣水利专家,迅速拿出海河治理工程计划书。打算仿效1760年清政府在三角淀滞洪放淤的办法,将永定河水导入津北塌河淀一带,使泥沙积淀、清水泄入金钟河。

大致方案拿出来后,又开始制定具体的计划,总共分为三大项、20多个子项。

这个工程极为浩大,涉及范围很广,东至筐儿港河,西至线河村东,南至刘安庄、小淀,北至刘招庄、二闫庄。总预算造价一百零七万多元,如今义和祥、同义成、大兴土木、其昌、远东、永泰等工程公司正在竞标承包。

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自然需要天津地方政府配合。

此时褚玉璞正在江北一代驻防,连番电报打过去后,褚玉璞不耐烦地回应说:“只要不是老子出钱,你们看着办吧。”

天津地方官员得到允诺,也立即行动起来,派水利部门与洋人接触,联合成立海河整理委员会。接着便是各种开会讨论,一直拖到七月份,汪兆铭都在武汉“清共”了,天津的水利工程还没开工。

周赫煊没等来以工代赈,却把北大的代理校长钟观光等来了。

……

钟观光风尘仆仆地奔到报社,一见面就说:“周校长,我是来找你讨银子的。”

“教育部又没拨款?”周赫煊问。

首节 上一节 163/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