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5节

李寿民叫来几辆黄包车,对周赫煊说:“赫煊兄,你送孟小姐回去吧,我跟祥基还要帮两位孙兄弟搬家。”

“如此也好。”周赫煊倒无所谓。

一行人分为两拨各自散去,黄包车夫跑得很快,不多时便已经来到报馆。

周赫煊颇有风度地说:“孟小姐请吧,改日再会。”

孟小冬踌躇片刻,突然问:“周先生,你就一直打算在褚大帅麾下做事?”

“不然呢?”周赫煊反问。

孟小冬瞥了一眼李栓柱说:“恕小妹交浅言深,我觉得周先生手段高明、才华出众,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应当找个更好的去处。比如……南方!”

“呵呵。”周赫煊笑道,“你可以先去看看我的《大国崛起》。”

“也是周先生写的书?”孟小冬问。

周赫煊详细说:“《大国崛起》每天在《京津泰晤士报》连载,中文版英文版上都有。”

“小妹一定拜读,告辞!”孟小冬抱拳离去,当晚便向刘髯公要了几张《京津泰晤士报》。这玩意儿普通百姓根本不看的,街面上也很难买到,只有在租界里才能寻见销售点。

第二日大清早,剑仙李景林收到一封拜帖,还连带着20多份报纸,正是连载着《大国崛起》的《京津泰晤士报》。

对文人而言,作品就是敲门砖,周赫煊如果贸然拜访,说不定会被人拒之门外呢。

第三十五章 发酵

天津租界,李公馆。

李景林打完一套拳法正在喝茶,亲随杨奎山快步走来通报:“李师,有人送来一张拜帖,还附带了这些报纸。”

“嗯?”

李景林还没见过投拜帖兼送报纸的,顿时来了兴趣,笑道:“拿来我看看。”

杨奎山立即双手奉上,他不仅是李景林的亲信,同样还是李景林的入室弟子,武当太极剑的唯一传人。

李景林打开拜帖,里面啥内容都没写,只有一个莫名其妙的落款——晚辈周赫煊拜上!

什么玩意儿?

李景林又去翻报纸,只见所有报纸都不齐全,但每张都刊载了一篇名叫《大国崛起》的文章,作者署名正是周赫煊。

反正下野后也闲着没事儿,李景林干脆从头读起来。一直从葡萄牙篇读到法国篇,亲随跑进来喊他吃饭,李景林才惊觉已经到中午了,他竟然不知不觉就看了半天。

“真是好文章啊!”李景林拍案赞道,对亲随说,“把吃的给我端过来,我今天要用宏文下饭。”

法国的革命闹了近百年,什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真的反反复复,你方唱罢我登场。

李景林以前只知道法国闹过很多革命,还是第一次了解得如此透彻。在他看来,法国的历次革命就如同儿戏,但又联想到如今的中国,发现都尼玛差不多。

难道中国也要闹上百年革命才能真正统一?

李景林连饭都不想吃了,继续阅读后面的德国篇,这段内容让他更为惊奇。

原来德国在100年前还处于分裂状态,曾经同时存在300多个大大小小的邦国,使用6000多种不同种类的货币。从柏林到瑞士,六七百公里的距离,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关税总额甚至超过了货物价值。

德国的历史跟晚清同样屈辱,拿破仑入侵德国时,普鲁士被迫割让一半国土,支付1.5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连代表着民族精神的和平女神像都被拿破仑拆走,当成战利品打包运回法国做展览。

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居然神奇的统一了,而且还跻身世界列强。它甚至已经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壮哉德意志!”李景林手不释卷,德国篇看得他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化身为铁血宰相卑斯麦。

……

“壮哉德意志!”

狗肉将军张宗昌治下的山东,省立六中高中部主任梁簌溟拍掌疾呼。

梁簌溟出生于书香世家,最开始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后来又参加同盟会,接着又热衷于社会主义,著书宣传废除私有制。他的心很软,见不得世人受苦,遂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都被救回来。他只有中学毕业的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去北大当教授,授课专业是印度哲学。

这是一个思想不断挣扎进步的人物,他近两年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致力于中国农村的研究,认为发展建设农村可以救中国,先后发表《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

菏泽那边买不到《京津泰晤士报》,梁簌溟是在偶然情况下读到《大国崛起》的,立即写信拜托天津的朋友给他定时寄报纸,如今他正好在研究阅读德国篇。

李景林从文章中看到的是铁血统一,而梁簌溟看到的却是教育救国。

在遭遇拿破仑入侵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做大学校舍,他还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从此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成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学生每个月都有缺课登记,逃课一天要罚3个银币,比税收还要重。德国的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开始,直到德意志统一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

那可是50多年前啊,到如今中国的识字率才多少?

梁簌溟不禁感叹,对文章里毛奇元帅说的那句话深表赞同:“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教育,必须办教育,教育才能救国!

历经改良主义、自由民主、社会主义、佛家思想影响的梁簌溟,终于从《大国崛起》这篇文章中发现了救国之路。

激动之余,梁簌溟摊开信纸,给年初才回国的蔡元培写信,阐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念,并极力推荐《大国崛起》系列文章,称其为“济世救民之宏文”。

他还希望蔡元培牵头重建中国教育会,向各地军阀和富商士绅筹款,在全国推广普及小学基础教育。他认为,等一大批受过基础教育的孩子长大之时,就是中国富强崛起之日。

……

而远在新天津报馆的孟小冬,则对法国的大革命更感兴趣,激情、浪漫、自由,一切都富有传奇色彩,堪称人间史诗。

首节 上一节 35/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