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56节

法国人有个有趣的传统,因为龚古尔文学奖刚好在圣诞节前颁奖,所以每年圣诞节来临时,很多人都选择把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当做圣诞礼物赠送给亲戚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销量只有两三万的小说,一旦获得龚古尔奖,瞬间就卖出七八十万册。

等店员把书包好后,乔治又说:“来两份报纸,一份《费加罗报》,一份《巴黎日报》。”

“好的,请收好。”店员取下报纸道。

乔治把小说放进皮包里,捧着报纸边走边看。直到火车启动,他终于读到《费加罗报》关于华工的内容,忍不住惊叹道:“上帝,简直难以置信!”

心绪难平的读完《费加罗报》,乔治又连忙翻阅《巴黎日报》,终于在其中一个版面找到相关消息——龚古尔奖得主,现场讲述华工血泪史!

“周赫煊先生明显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穿着一身劳工服,扛着大铁锹走进了餐馆,跟西装革履的知名人士共进午餐。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惊讶于他反常的着装,此时周先生向我们解释了他的意图,他想告诉法国人一个事实!就在十多年前的欧洲大战中,有14万来自中国农村的华工,每天工作10—16个小时,拿着微薄的薪水,遭到英法军官的歧视虐待,夜以继日的为战争做着牺牲……”

乔治读完这篇报道,突然瞥到邻座在看《东部共和报》,他说:“打扰一下,可以互换报纸阅读吗?”

“当然可以。”对方笑着把报纸递给他。

这张报纸同样有相关内容,标题更加煽情——天之子,法国不能忘记他们!

乔治认真阅读完文章后,默默地把报纸放在旁边。

邻座的旅客主动搭话道:“你也感到很震惊吗?如果不是那个中国作家提起,我都不知道欧战时还有14万中国劳工参加。”

乔治耸肩说:“我感到震惊的,是英法两国军官,对中国劳工的残忍虐待。英国和法国是文明社会,居然还能做出那样的暴行,他们把中国人当成牲畜,称他们为‘食人魔’、‘两脚行走的猪’。可这些中国劳工,明明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在帮助我们打仗,却有不少人死于英法士兵的皮鞭之下。”

“谁说不是呢?那些中国劳工真可怜。”邻座旅客问,“你看过周先生的《神女》吗?”

乔治道:“没有。但我已经买了,准备送给妻子做圣诞礼物。”

邻座旅客道:“我想你可以看看。读完《神女》,再读那些关于中国劳工的报道,感触将会更加深刻。”

“真的吗?那我试试看。”乔治拆开包装纸,当场便阅读起来。

《神女》真的有毒,乔治没看几章,便感觉背心发凉、头皮发麻,被那种理所当然的冷漠残酷世界给吓到了,同时又欲罢不能地沉浸在各种魔幻场景当中。

直到火车开进巴黎车站,乔治才意犹未尽地把书关上。

就如邻座的旅客所说,乔治在读完《神女》后,已经对中国底层平民又了直观认识。再联想起报道中的华人劳工,就更加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同情和悲悯,让人揪心难受。

由于法国人对龚古尔奖的极大关注,周赫煊这次的舆论引导极为成功。随后数日,法国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天之子”成为援法华工的尊敬代称。

圣诞节那天,当法国人举国欢庆时,周赫煊突然登报说明。他想为中国劳工建造陵园和纪念碑,向全法国征集相关信息,希望法国政府和人民能够提供可靠消息。

法国佬的热情终于表现出来了,圣诞节一过,法国各地的市政厅,每天都要收到无数市民来信,都是敦促政府帮忙建华工陵园的。

甚至还有人组织游行,要求严惩当年虐待华工的士兵军官,许多留法学生也自发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对华工的悼念活动。

驻法公使馆趁机宣扬中法友好,李石曾也借着这股东风,积极联络法国的科研机构,希望对方能够与北平研究院达成学术合作。

最让周赫煊感到欣慰的是,法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大有改观,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歧视了。

第三百三十四章 副馆长和设计师

巴黎,驻法公使馆。

“周先生请跟我来。”使馆秘书微笑着对周赫煊说,语气中带着几分仰慕和尊敬。

周赫煊来到驻法公使办公室,只见高鲁正在和一个法国男子聊天。他现身之后,里面的两人立即起身。

高鲁介绍说:“周先生,这位是法国国家档案馆副馆长约瑟夫·夏朗德先生。”

“你好。”周赫煊握手问候。

约瑟夫·夏朗德好奇地看了周赫煊两眼,笑道:“听说周先生环游世界时,曾经造访过各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所以才写出惊世巨著《大国崛起》。想必,您也进入过法兰西国家档案馆吧?”

周赫煊说:“感谢法国政府的宽容,普通人也可以查阅档案馆资料。”

“周先生,我想你说漏了一点。普通人只能查阅、参观国家档案馆的阅览室和展览厅,真正的重要档案是对外保密的。”约瑟夫·夏朗德玩味地说,“而且我在国家档案馆工作了20年之久,前后只有三位亚洲人造访,其中一人就是贵国的辜鸿铭先生。至于周先生,可能是我记不太清了,似乎并没有在我记忆中出现过。”

周赫煊耸耸肩:“我悄悄溜进去的,你信吗?法兰西国家档案馆的看守并不严密。”

“可能吧。”约瑟夫·夏朗德也拿不准,他指着桌上的一堆资料说,“周先生需要的东西,我已经带来了。”

高鲁解释道:“这些都是援法华工的档案,但只有一部分,并不完整。”

周赫煊坐下来详细翻看,感觉颇为意外,因为华工的档案做得非常详细。每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征召时间都有详细记录,甚至还有编号,只可惜最终去向语焉不详。

比如周赫煊目前正在阅读的一页,总共记载着20位华工的信息,其中只有5人标注为“返回中国”,另有6人标记注为“死亡”,剩下9人全都是“失踪”。

“失踪者”有可能死了,有可能疯了,有可能回国了,也有可能像那个餐馆老板陈英一样,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具体情况太过复杂,以现在的信息情报手段,根本不可能查得清楚。

周赫煊所能做的,只能是为那些“死亡者”修建陵园。

约瑟夫·夏朗德打开一个木盒子,拿出枚铜环说:“这是我从军方找来的,花费了不少精力,每一枚铜环代表一位已经死亡的华工。大概有2000多枚,我只带来了一部分。”

周赫煊取出一枚铜环观察起来,铜环做工非常粗糙,但却刻有单独的编号。这相当于援法华工的身份证明,被征召时发放的,戴在手腕上相当于特殊“军牌”。

通过铜环与档案上的编号相对照,就能确定铜环主人的身份信息。

高鲁说:“周先生,如果真要修建陵园的话,我觉得可以给华工立衣冠冢。将这些铜环埋葬下去,再给他们立碑刻铭。至于那些散落的尸骨,只能收集起来集中埋葬,因为具体身份很难确认。”

“这个方法很好。”周赫煊表示认可,他问约瑟夫·夏朗德,“我想把华工陵园建在努瓦耶勒小镇外,可以吗?”

当初那14万援法华工,大部分都在努瓦耶勒集合,然后被分派到法国各地。如果要给华工修建陵园,努瓦耶勒小镇属于最佳地点,也最具纪念意义。

约瑟夫·夏朗德明显做过调查,他说:“努瓦耶勒小镇外全是麦田,恐怕很难说服当地居民。不过有一处比较合适,那就是当时的华工医院和疯人院附近,这两处建筑都已经荒废了,完全可以开辟出来做陵园。”

“这样也好。”周赫煊点头说。

首节 上一节 356/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