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48节

胡适发言完毕,会议主持人杨杏佛说:“下面有请周先生发言!”

周赫煊踱步走上主席台,看着下边近百位北平分会的成员,开口说道:“就在这个月初,日本人攻破了山海关,紧接着长城防线万分危急。一旦热河省被占领,整个华北平原将无险可守,日寇的铁蹄如入无人之境。现如今国难当头,中国的第一要务是抗日,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有守土抗战之责。我认为,我等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应当呼吁、督促政府摒除政见之分,全体国民齐心协力、共御敌寇!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内战早就该停止了。蒋委员长那百万剿匪大军,如果能调到长城防线抗日,我想日寇是不可能轻松占领热河的。而现在呢,日寇都攻破了山海关,长城防线的将士正在艰苦抗战,蒋委员长却亲自到南昌指挥剿匪。何其不智也!实令亲者痛,仇者快!我去年到欧洲走了一遭,英法列强的国内反战情绪浓厚,他们的统治者实行绥靖政策,国联是不可能帮着中国说话的!面对日寇的铁蹄,我们只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再也不能把脆弱的国力用于内战,那只会让日寇看笑话,被诸国列强瞧不起……”

周赫煊的发言主要围绕着抗日,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共识。至于其他话题,那只能引起争执,因为民权同盟的成分太复杂了。

历史上,民权同盟的分裂,正是源自于胡适被开除。

就像未来史学界所评价的那样,民权同盟内部有两种民权观,即孙夫人所代表的“革命的民权观”,以及胡适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民权观”。

胡适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民权观”,其前提是承认现政权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权保障运动。而孙夫人的“革命的民权观”,则不承认现政权的合法性,要求无条件释放所有的政治犯。

民权的观念都不同,在进行民权保障运动时,自然要产生强烈的分歧。

“啪啪啪啪!”

周赫煊关于抗战的发言博得全场掌声,不管是哪一派,都认可他的抗战主张,这是所有爱国人士的共识。

但常凯申听了肯定不高兴,因为周赫煊在公开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周赫煊才懒得管这些,他真的真的非常生气。日寇正在猛攻长城防线,而作为国家元首的常凯申,居然调集数十万大军,亲自跑去指挥所谓的“剿匪”行动。

张学良需要为热河省沦陷负责,但常凯申的责任更大!

至少张学良这次是真的想抗日,而常凯申只派了两支中央军过来帮忙,主力全特么在忙着进攻红区。

周赫煊现在终于彻底想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会选择同情、帮助或直接投靠我党了。因为常凯申太让人失望,尽干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完全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视为儿戏。

几个主要人物发表讲话后,杨杏佛重申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宗旨——反对国党政府迫害,援助保护进步人士,争取结社、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民权,呼吁政府积极抗日。

接下来就是北平分会的领导人选举。

由于周赫煊坚决避辞主席之职,最终胡适被选为北平分会会长,李济为副会长,胡适、李济、周赫煊、成舍我、陈博生、蒋梦麟、马幼渔等九人为执行委员。

大会结束后,杨杏佛找到周赫煊、胡适和成舍我秘密谈话,他说:“我已经联系好张学良司令,经他同意,我们可以前往北平陆军监狱探望,了解关于北平政治犯的基本状况,这也有利于北平分会今后工作的展开。”

胡适兴冲冲地说:“好啊,就我们几个过去看看。”

成舍我也附和道:“这是应有之举。”

周赫煊则诧异地看着杨杏佛,因为杨杏佛的这个举动太反常了。北平分会刚刚才成立,居然马上就跑去监狱探查,表现得实在过于焦急。

真相只有一个,杨杏佛早就跟孙夫人他们商量好了。这次去北平陆军监狱探查情况只是个幌子,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营救里面关押的共党,而胡适、成舍我都是被利用的工具,包括周赫煊也是。

孙夫人、杨杏佛他们,就是要利用周赫煊、胡适、成舍我的名气和影响力,为接下来营救共党造势,而且事先还不跟周赫煊他们讲明白。

胡适是那种比较天真的人,历史上他高高兴兴就去了,后来发现自己被人当猴耍,愤怒之下立即写信公开讽刺孙夫人,导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内部分裂。

周赫煊倒无所谓,能救几个共党他非常乐意,被人利用就被人利用呗。见胡适和成舍我都已经表态,他也笑道:“好啊,我就跟几位去监狱走走。”

第五百三十三章 陆军监狱

一路上胡适都很兴奋,似乎觉得自己成为了民主斗士。说他天真也好,说他懦弱也好,反正这个家伙是真心为民主。只不过他的民主,是“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跟左派人士的“革命的民主”南辕北辙。

所以两年前,胡适成为追求民主宪政的急先锋,被国党上海党部逼得远走海外避难。所以两个月后,他因为民权和民主的理念不合,不惜公开撒谎,从而跟上海那帮左派分子闹翻。

众人来到张学良在北平的私邸,还没进门,就有个穿着西服的青年走出来,举止沉稳地说:“几位先生好,我叫王卓然,是汉帅的秘书,今天由我负责带诸位去陆军监狱。”

“卓然兄,好久不见啊!”周赫煊笑道。

王卓然笑了笑,点头道:“明诚兄,汉帅对你甚至想念,你以后可要多来走动走动。”

“哈哈,再说吧。”周赫煊不置可否。

王卓然属于张学良的心腹中的心腹,张学良还没有掌兵以前,就已经跟王卓然成为了好朋友。这个人出身于辽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靠勤奋努力考入师范(因为师范免收学费),读书期间加入青年基督教会,正好认识同为基督徒的张学良。

周赫煊刚刚穿越那会儿,王卓然正在美国留学深造。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王卓然正好回国,被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张学良的参谋和张家子女的家庭教师。

周赫煊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才认识王卓然的。

当时王卓然陪在张学良身边养病,而周赫煊则反复劝说张学良提前防备日本人。两人私底下聊了很多,王卓然对周赫煊的学识见解极为佩服,也算是同道的朋友吧。

张学良的秘书、副官团体,可称得上是爱国主义大本营,汇聚了当今各个派系的爱国者。这些爱国者的政治理念五花八门,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轻,年龄基本都在20岁到35岁之间。

这些张学良的秘书和副官,有些是我党叛徒,有些是我党今后的重要人物,还有许多青年党、国社党和民主人士。

比如眼前这个王卓然,就是未来“九三学社”的发起者之一。他此刻的身份是张学良的外交秘书,但真正的职务,却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执行主任委员,负责组织领导东北的民间抗日活动。

张学良这次真的很有意思,居然派一个同情共党的爱国者,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接待任务。这等于在说,你们想干啥就看着办吧,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能不能救出监狱里的共党,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

杨杏佛见状喜道:“原来明诚和王秘书是老朋友,那大家都是自己人啊!”

王卓然的口风很稳,面色沉稳道:“我现在就带诸位,去北平陆军监狱探视吧。”

众人在王卓然的陪同下,来到北平东城的炮局胡同21号,这就是北平陆军监狱的所在地。此刻是关押政治犯的所在,比如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明年就要被关押在这里,并被常凯申下令枪毙。吉鸿昌临死前用树枝在雪地写下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而到了全面抗战时期,这个地方又成为日军的集中营,有着“中国的奥斯维辛”之称,每天都要从监狱里运走无数中国军民的尸体。

在进监狱以前,王卓然提醒道:“这里有很多蒋委员长的亲信,诸位不要肆意妄为,否则汉帅也做不了主。”

周赫煊点头表示理解,常凯申通过设置党部,已经把触角延伸到全国。北平虽然是张学良的地盘,但张学良采取积极配合态度,国党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

王卓然拿出一封张学良亲笔签名的令函,跑去卫兵那里登记后,才把周赫煊他们带进去。

众人并没有获得进入监牢的允许,而是被安排在一间接待室。

很快有狱卒带来个囚犯,朝王卓然敬礼道:“王秘书,犯人已经带到!”

“有劳兄弟了。”王卓然点头微笑。

首节 上一节 548/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