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854节

马上就要爆发淞沪会战了,周赫煊能做的,就是为抗战将士捐献药品。

出厂价300万英镑的磺胺药,足够救治无数伤兵的生命,特别是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其在战场上的作用并不输于一个整编师。

要知道在抗战时期,别说中国官兵,就连侵华日军都急需磺胺。以至于,日军把磺胺定为严格管制的军用药品,私自使用要被军事法庭严厉处置。

周赫煊和欧尼斯、乔治六世合伙开设的英国皇家制药厂,其下属药品研发实验室,已经把费洛里、钱恩请来做青霉素实验。不过等到青霉素药品问世,至少还得两三年时间,真正推广普及则需要更久——初期的青霉素生产成本太高。

在原时空,青霉素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彻底普及开来,价钱更是高得离谱,在中国一支青霉素能抵一条小黄鱼(金条)。

真正在二战期间救命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还得靠磺胺类药品。

前段时间,周赫煊跟孔祥熙一起前往英国,可不只是去参加英王加冕大典。足足耗费半个月时间,周赫煊才说服欧尼斯和乔治六世,两人答应周赫煊在中国开办磺胺药品的分工厂。

前提条件是,中国工厂所生产的磺胺,只能在中国地区销售。

周赫煊当然也可以绕开两个合伙人单干,毕竟药品专利掌握在他手里。但是,开设磺胺工厂太复杂,必须要有足够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都掌握在欧尼斯手中。

仅靠周赫煊拿钱来砸,很难招到足够的人手。毕竟中国太偏僻落后,而且随时可能爆发战乱,对那些英国精英没有任何吸引力。

还有,周赫煊想要在重庆生产磺胺,必须把原材料工厂一起修建。这属于大工程,没有英王和欧尼斯的帮忙,搞起来极为耗时耗力。

即便如此,那些答应来中国工作的英国精英,也要求提前签订合同。必须保证他们每隔两年能回英国休长假,假期为半年时间,而且还要妥善安排他们的家属,每人在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高档住宅,而薪水则是他们在英国的五倍。

为了支援抗战,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周赫煊全都答应下来。

周赫煊打算招募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化学家,跟在英国佬身边学习,名义上是给英国佬当助手。两年时间,足够中国人把技术学到手了,到时候不想继续干的英国人可以滚蛋。

第八百三十二章 八月

杜月笙此人的性格,极其复杂,大义虽然不失,但小节却亏得严重。

钱是个好东西,杜月笙为了钱,可以不顾老百姓死活,比如长期从事鸦片贸易。

与此同时,杜月笙又仗义疏财。只要他把你当朋友,那么一切都好说,江湖上公认的,杜月笙值得性命相托。

周赫煊之所以非常放心的把药品交给杜月笙,原因很简单——杜月笙喜好名声,讲究义气,并且极度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比如,杜月笙喜欢做慈善。他还发起倡导,号召青帮大佬把过生日收的礼金,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并亲自担任上海红十字会副会长。他历年所捐善款,总是排在上海捐款榜的前三名。江南地区若遇灾害,杜月笙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赈灾,速度往往比政府还快。

这就是在邀名。

又比如,但凡有社会名流落难,不管是军阀政客还是大学者,只要上门找到杜月笙,他必然奉为座上宾,且鼎力相助,银子给得再多都不眨眼。

这就是渴望得到认可。

名声,是杜月笙最看重的东西,他答应周赫煊的事情必然全力去做,可信度远高于国民政府的官僚。

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杜月笙还是一个爱国者……

历史上,淞沪会战爆发之时,杜月笙主动提出计划:在长江下游沉没自己轮船公司的船只,用以阻挡日本军舰通行,同时为中国将领提供自己的防弹汽车。

杜月笙还组织青帮力量,全力配合戴笠的特务行动。并将发起组建“淞沪别动总队”,共有8000多名民兵,其人员构成为:商店店员、地皮流氓、国党溃兵、失业工人、公务人员等等。

虽然杜月笙的别动总队是一帮乌合之众,被日寇打得溃不成军,但他们至少参战了,没有屈膝当汉奸——最后一支别动分队,1938年2月才撤出上海,那时候淞沪会战都结束三个月了。

上海别动总队虽然溃败,杜月笙还在继续组织地下抗日行动。直至日军进入上海南市,杜月笙才逃去香港,继续在香港进行抗日活动。而上海青帮的地下抗日斗争,持续了足足三年,杜月笙一直都在遥控指挥。

国难当头,帮会也是爱国的。

不仅是青帮和洪门,四川的袍哥会,同样涌现出许多爱国团体。

……

八月五日,《春望》诗刊正式发行创刊号。

周赫煊为纪念赵、佟两位将军的《沁园春》,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国共两党的报纸也极为配合,大力宣传赵登禹、佟麟阁的英勇事迹,把他们奉为抗战军人的英雄榜样。

《春望》由此打开场面,成为爱国青年争相传阅的刊物,每天都有无数诗稿从全国各地寄来。

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国了,并担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刊物《救亡日报》的主编。不管这位先生私德如何,但他的爱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他曾在老蒋清党的最危险时刻加入共党,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回国,能做到这两件事,应该获得后人的尊重。

徐志摩家中。

庞德正在阅读报纸,随着中国时局变幻,他暂时放下对《易经》的研究,转而关注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昨晚,庞德还给挚友艾略特写了一封信,说道:

“当我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化深深着迷,对中国展开过各种幻想。在我的幻想当中,中国神秘而传统,这里的男人留着辫子,这里的女人裹着小脚,有着精美的瓷器,有着柔软的丝绸。就像印度一样,中国应该是个未开化的民族,底层人民蒙昧无知,上流社会顽固保守,知识分子优雅排外……”

“而当我真正来到中国,发现跟我的幻想有很大不同。前两天,我跟哈恩小姐(项美丽)进行了一番交流,她对于中国的了解深入透彻,令我大为震惊。中国政局虽然四分五裂,但却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连很多不识字的底层贫民,都是令人敬佩的爱国者……”

“中日两国已经开战,这是一次全面战争,我看到中国人异常团结。昨天,哈恩小姐和她的中国情人邵(洵美),邀请我到一家戏院观看演出。据邵先生介绍,演出的剧目分别为《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蕊夫人》,都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戏剧,其中《花蕊夫人》的编剧还是周赫煊先生和他的朋友。演出过程中,中国观众疯狂拍手叫好,还有人站起来大喊‘干死小日本儿’。”

“而在前往剧院的路上,我还看到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发起的募捐活动,人们排着长队,非常有秩序的捐出救国款。这跟平时乱糟糟的中国人非常不一样,他们是如此团结,如此遵守纪律。”

“这个国家正在沸腾,就像是受伤咆哮的狮子。中国现在有一首歌非常流行,这段时间我在广播里反复听到,歌词是这样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我必须留下来,留在中国。不仅是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还要研究这个国家的灵魂,这肯定是个极为有趣的课题……好了,就写到这里。下次再聊吧,我的朋友。”

庞德阅读中文报纸的时候,周赫煊正在和徐志摩聊天。

“若是上海即将沦陷,就把《春望》杂志社迁到武汉。”周赫煊说。

“你觉得距离上海沦陷还有多久?”徐志摩问。

周赫煊道:“三五个月吧。”

徐志摩有些吃惊:“能坚持那么久?”

首节 上一节 854/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