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860节

项松茂是江浙地区的大资本家,横跨多个工商业领域,担任上海13家公司董事。九一八事变后,项先生公开登报声明,他旗下的公司绝不进口日货。同时,他将自己企业的全体员工,编组成义勇军第一营,自任营长,聘请军事教官严格训练,每个员工下班后都必须集训一小时。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项松茂赶制药品提供给中国守军,并亲自组织员工参加上海保卫战。一二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项松茂和旗下11名员工,即遭到侵华日军的杀害。

张辅忠和项松茂乃是至交好友,他当年到德国进修化学,就是项松茂出钱资助的。

而今项松茂已经被日寇杀害六年多,张辅忠眼看上海不保,不愿留在上海当亡国奴。接到周赫煊和恩师赵嫡黄的邀请,立即就收拾行囊举家搬走,如果能大量生产磺胺药,也算是变相完成好友项松茂的未尽之志了。

张辅忠不仅自己去重庆,还带来了八位学生,都是有实际研发制药经验的在校高材生。

赵墀熊的女朋友许华,也是张辅忠的学生之一。不过许华在中法大学念的是专科,只听过张辅忠讲课,没有接受过单独指导,她主要是追随男朋友而来。

赵嫡黄又问黄鸣龙:“鸣驹怎么没有回来?”

“他在奥地利做一个研究,已经到了关键时期,等研究完成就回国。”黄鸣龙说。

黄家有三兄弟,分别为黄鸣鹄、黄鸣驹和黄鸣龙,都是药物学方面的专家,人称“黄氏三杰”。

黄鸣鹄专门钻研中药学,对《本草纲目》研究极深,还是上海万国运动会的长跑冠军。黄鸣驹则是中国近代毒物分析化学奠基人,而黄鸣龙则主攻有机化学和化学制药。

民国时候的精英知识分子,都是沾亲带故一出一大堆。

第八百三十八章 故人

来到重庆的化学、医药人才足有32人,其中有些还带着家属,满打满算共有57人之多。

周赫煊亲自前往朝天门码头接待,准备用自家的小江轮,载着他们去周公馆歇息。人太多了,周公馆显然安置不完,但隔壁的刘湘和李根固公馆可以借来用用,反正那两家的房子空了大半。

轮船到港,周赫煊老远就看到钟观光,旁边那小老头应该是赵燏黄。(多谢书友提醒,上一章把赵燏黄的名字弄错了。)

众人踏上码头,随身行李就放了满地。

队伍里的年轻人颇为激动,俱都把目光投到周赫煊身上,显然周先生是他们的偶像。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扶着颤颤巍巍的钟观光走来。钟观光已经快满70岁了,气色不是很好,他拉着周赫煊的手说:“明诚啊,一别经年,想不到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再聚。”

周赫煊只能安慰说:“老先生不要悲伤,只要我们坚持抵抗,中国就还有希望。”

“唉。”钟观光摇头叹息一声,又咬牙咒骂,“若非张自忠当汉奸,平津也沦陷不了那么快,此人该杀!”

周赫煊没有接这话,因为他知道张自忠后来殉国了。

但别人不知道啊,眼下日寇大举入侵,在国难当头之际,张自忠已经被公认为汉奸。

张自忠在华北事变中的污点有两个,一是背着宋哲元签署卖国的《香月细目》,二是利用北平危局逼迫宋哲元让位。

从各种史料来推测,张自忠应该是膨胀了,前两年就开始骄傲自负,在华北处处以“二头儿”自居,甚至对宋哲元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当日军包围北平的时候,张自忠身边的一票亲日分子,怂恿他逼走宋哲元以自立,张自忠稀里糊涂就答应下来。

张自忠在亲日分子的忽悠下,完全错判了局势。他觉得日军攻打北平,完全是出于对宋哲元的不满,只要自己上位,就能保住华北不失,大可与日寇继续虚与委蛇。

结果呢,宋哲元被张自忠逼离北平之后,张自忠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当汉奸的能够上位。带着悔恨交加的心情,张自忠连夜离开北平,如今已被韩复榘奉老蒋之令逮捕,押赴南京接受审判。

对于平津沦陷,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用张自忠的原话来说就是:“想不到闹了那么一下子,好像被鬼所迷,我愧对于委员长(宋哲元)。”

1940年听到宋哲元的死讯,张自忠痛哭流涕:“委员长(宋哲元)先我而去,是天不许我有赎罪的机会了。”从那个时候起,张自忠就有了求死报国的念头,后来终于壮烈牺牲。

钟观光唾骂了几句宋哲元,便拉着身边的少年说:“明诚,你看看这是谁?”

周赫煊依稀觉得有些面熟,对少年说道:“你是那个周……周……”

“周杭。”少年鞠躬道,“感谢周先生帮助。”

“都长这么高了啊!”周赫煊大喜,拍着少年的肩膀说。

眼前这个周杭,就是周赫煊创作的小说《神女》里头,那个女主人公的儿子的原型。

当初周赫煊创办希望小学,由于周杭的母亲是娼妓,遭人非议而不得不退学,被适逢其会的钟观光收养为孙子。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个瘦弱的小毛头,如今已经成长为翩翩少年。

周赫煊问:“还在读书吗?”

钟观光颇为自豪地说:“周杭从小就是神童,读书时连跳几级,今年虽然才18岁,但已经在清华大学读三年级了。”

周杭补充道:“日寇占领平津,清华、北大和南开都搬迁了,三校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我这次把爷爷送来重庆,马上就要返回长沙去报名。我学的是物理专业,以后造出来飞机大炮,把小鬼子全都赶回老家!”

“好,有志气!”周赫煊赞扬说。

钟观光一拍脑袋,笑道:“唉,只顾着跟你说话。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赵燏黄教授。”

周赫煊连忙抱拳:“药农先生,久仰大名!”

“我对周先生才是久仰大名啊!”赵燏黄握着周赫煊的手说。

钟观光又介绍道:“这位是孙学悟孙社长。”

一个中年帅哥抱拳道:“周先生好。”

“范老板怎么舍得把你给送来?”周赫煊大喜过望,恨不得把孙学悟抱过来亲几口。

民国时期也是有私人科研机构的,名叫“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而眼前的孙学悟就是黄海化工社的社长。

孙学悟参考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科学院的模式,不限门类,不分学术派别,广邀学者来到黄海化工社,按各人志趣自选课题。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改良了中国制盐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年前,他们还冶炼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并用金属铝制成一架小飞机模型,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纯碱生产效率。

不仅如此,孙学悟还创立了细菌研究室,将成果运用于酿酒、酿醋等领域。

范旭东能够建立硫酸厂,为中国自产化肥和炸药提供原料,就是因为有黄海化工研究社的科研后盾。

孙学悟说:“华北形势危急,黄海研究社正在搬迁。我来重庆的目的,一是为周先生办酸厂提供帮助,二是来考察一下实地情况。不瞒周先生,范老板倾向于在长沙重建研究社,但我觉得在四川更安全一些。”

“对对对,四川更安全,一定要把研究社办在四川!”周赫煊连忙说。

首节 上一节 860/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