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194节

对于农民而言就是梦一般的生活了。

而手工业者则会被问及会什么手艺,手艺是否精湛,然后就会被安排到城池里面居住,分配房屋和工作,每月的钱粮数量等等。

一些特殊手艺人还被安排到更进一步的军营里面接受盘问,然后直接被送到北部军管区,得到更高级的待遇和更严密的管控,但是生活也是乐无忧的。

如此这般的生活,他们会有不满意吗?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三百九十二 三年(下)

这简直就是梦想中的理想生活,然而对于萧如薰来说,他还是觉得人口上涨的速度太慢了,毕竟是海外,而除了沿海各省的居民之外,内地居民普遍缺乏移居他地的想法和意愿,别的不说,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这几年来只有不到一万人的移民来自这三个瘦。

缅甸能养活的岂止是一百万人?甚至于这几年缅甸才开发了不到百分之二十,还有大量的潜力可以挖掘啊!

当然了,这些事情官老爷们是不会在意的,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帮助萧如薰什么,反正他们只是把这里当成垃圾处理站,总是丢一些他们看来没什么用途的垃圾给缅甸镇。

可是萧如薰早就把缅甸给规划好了,南部的商业区,中部的农业区和北部山区的军事管理区。

南部沿海地区主要负责商业,以仰光为中心的几座城市群落主要就是负责商业贸易,从第一年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西洋上船和东南亚的商船来到这里做生意,今年开始,大明的商人也有通过暹罗来到这里做生意的了。

中部的广大农业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以勃固城为中心的城市聚聚群落聚集了最多的人口和最多的生产区,盛产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极高的产量和一年三熟的基本规律使得粮食早就开始了富裕,萧如薰已经联系了几个缺粮的小国,开始了粮食出口的生意。

至于北部山区,则是属于平民不能抵达的军管区,完完全全属于萧如薰自己的军事管理区,在这里面,有萧如薰隐藏了很久的秘密。

火炮的生产作坊,火枪的生产作坊,其余军械的生产区,土豆种植区,茶叶种植区,采矿区等等,这片广大而人迹罕至的山区,被人们普遍视作死亡之地,但是在死亡之地之内,萧如薰已经耗费百万两白银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里基本上都是军队和之前俘虏的战俘们在负责,五万战俘和五千军队将这里负责起来,战俘主要负责采矿,铁矿铜矿采完之后直接运送到军械作坊提炼加工成军械生产的原料,都不需要耗费多少的运输成本。

萧如薰从大明内地和东南亚各国还有西洋招募来的熟练工匠在这里生活着,每天都在为萧如薰的军队提供大量优质的军械。

土豆的种植属于军屯范围,这里驻扎的军队通过冬季种植土豆而获得大量的粮食来源,富裕的就送到中部的农业区,转运到南部商业区,而茶叶则交给从各地搜刮来的茶农,通过实地检测和试验种植,萧如薰在这里圈出了一大块山地作为茶叶种植区,生产出优质的茶叶,和来到仰光做生意的西洋商人交易,赚取大笔的真金白银。

大明最能吸引洋人的莫过于丝绸茶叶和瓷器,以往他们需要绕道马六甲才能抵达大明,但是现在,缅甸成为了大明的领土,直接通到尤洋区域,不用绕道也能买到中国货物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西洋海商的圈子里传遍了。

于是乎,从万历二十三年的下半年开始,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西洋诸国的商船纷纷来到仰光港。

他们在这里买到了价格较中国内地更便宜的茶叶、丝绸和简单的瓷器,还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土特产,蹿距离的因素,他们纷纷把这里当做的商业行动的终点站,期望在这里购买到足够的货物。

而各国商人在得知西洋商人把仰光港作为终点站之后,也纷纷蜂拥而至,带着自己的货物来到仰光港,在这里和西洋商人做生意。

在大明的见证下,他们缴纳赋税,然后进行交易,大明军队会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大明的官员会负责保障他们的权益,任何欺骗的行为都不会被这块土地的主宰,那位侯爵大人所容许,他的军队和官员以极高的效率维持着仰光港每日极其快速的生活节奏。

负责这些事情的,不可能全部是军人,萧如薰也有自己的文官体系,但是不得不说,百分之九十都不是大明的士子,而是暹罗人和少数东南亚小国贡献的,暹罗王任用大批华人做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数都离开了暹罗,到缅甸镇为镇南侯效力,其余东南亚小国的华人官员少,但也不是没有,心念祖国的他们,毅然离开了这里,疡为萧侯效力。

这些没有功名没有退路但是有实际从政经验的人才让萧如薰笑歪了嘴巴,不得不说,这些人在实际能力上甩了那群书呆子不知道多少倍,那些读书读坏了脑袋的士子们在外出当官之前要首先观政,然后才是外放,外放的时候还要发给他们太祖皇帝写的为官之道,避免那些外放的县官们到了当地被地头蛇耍的团团转。

有些书呆子就是被耍了,多少被太祖遗命也不管用,有些书呆子则是一腔热血的要改变当地贫困现状,但是往往不管实际,搞大明式的大跃进,把当地搞得一团糟,然后时间到了,书呆子们拍拍屁股走人,把一脸懵逼的农民们丢弃了,看着乱作一团的土地欲哭无泪。

这种人你就算是给萧如薰萧如薰都不敢用。

多亏了他们不来,萧如薰才有幸得到了一批忠诚度有保障的实干人才,在各国积累了从政牧民的经验,没有功名,不被大明国内接受,但是却被萧如薰所接受,他们从此烙上了镇南侯的烙印,永远也无法消除掉。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愿意消除掉,能做大明的官绝对比做那些小国的官要好。

他们景攫,十分勤劳肯干,而且对今时今日的地位十分珍惜,萧如薰提出的禁令他们一条都不敢不遵循,管商业的不敢和商人交际,管农业的不敢不在田地里面陪着农民搞调研,至于负责北部商业区的那都是绝对得到信任的心腹官员,萧如薰绝对放心。

今时今日的缅甸官场,相对于大明的官炒说,简直纯洁的像一朵白莲花一般。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三百九十三 蒸蒸日上的缅甸镇(上)

官员的景攫让百万汉民的生活井井有条,手工业者就在商业区的几个重点建设的大城市做工,在官办的作坊或者是私人办理的作坊里做工,每天的工钱也是有保障的。

至于农民们,就干他们的老本行,老老实实的在农业区耕种土地,收获粮食,和镇南侯府二八开,侯府要二,他们留八,但是粮食产量太高,他们吃不掉的怎么办?任由这些粮食腐烂掉?

不不不,当然不,他们也有两种疡,一是卖给镇南侯府,镇南侯府做粮食储备和粮食出口生意,二是自己组织起来去南部商业区的城市里面的菜市出生意,搞搞零售业赚赚外快什么的,至于和西洋人做生意这种事情,萧如薰没有开放到缅甸民间,缅甸镇自己的产品全部都是官方负责对外贸易。

其他地方的商人萧如薰管不到,但是缅甸镇这一百多万人口里面,还真没有大商户,大商户都在各地过日子过得好好儿的,为什么要来你缅甸镇这种一穷二白的地方呢?萧如薰也没有提出什么招商引资的政策,因为缅甸根本就不需要,一者他萧如薰自己有钱,二者就那么些人口,不需要大商户的参和。

缅甸镇本身的商品数量就不多,茶叶丝绸和简单的瓷器是主流,这三样都是侯府专营,民间没有,所以就是萧如薰安排官员负责和西洋人接洽,粮食生意更是侯府专营,不容任何人插手,而其余的一些非主流的手工业产品对西洋人的吸引力不大,难以形成主要的出口规模,不成产业。

在目前这一百多万人口的规模之下,这样的区分规划已经非常合适了,足以佣目前的情况,至于其他的那就是人口增多以后的事情了,目前还不需要考虑,至于当地的建设和开发任务,萧如薰没有让汉民承担,汉民主要负责生产就好,建设和开发的任务,萧如薰直接找了原住民的那些部落来办。

他们自己生活是绰绰有余的,平常也有些剩余的劳动力没活儿干,萧如薰也有限制他们发展的想法,于是就出工钱,雇佣一些部落的青壮劳动力来修建河堤,开荒建村落建房屋,还有修城墙疏通河道等等,这些基建的事情都让军队监视这些部落劳工去做。

至于军队方面,那是萧如薰重点关注建设的项目,毕竟最早明廷只把五千宁夏的火器营留了下来,其余的军队全部召回了,萧如薰用五千军队管理越来越多的人口那是不现实,所以按照朝廷的规定,他有合适的命令去招募三万人以内的军队,那么自然是要招募完全的。

需要用到军队的地方很多,甚至于可以把部分建设任务缓一缓,先完成军队的建立,很多突发状况都需要军队去维持去解决,最早的时候很多移民冲突发生,萧如薰都把军队当警察在用,等到人口充足了,青壮年劳动力充足的时候,萧如薰招募了三万青壮进入军队。

这里萧如薰就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你说三万,没有说是否包含五千火器营在内,所以我招募不包括火器营在内的三万也是合适的,当然了,和明廷那边交代还是按三万来,云南巡抚那边下发的军饷也是按三万来,自然的,克扣军饷是惯例,云南这边哪怕是得到了石星的关照,也是克扣了三成左右,拿到手的只有七成,相当于两万多人的军饷。

剩下的都得萧如薰自己掏腰包,不过没关系,整个缅甸的对外商业业务都在萧如薰的掌握之中,每个月的财政收入斗颇丰,不缺这个钱,主要原因呢,是萧如薰就想着把军队和负责治安管理的那一批部队分割开来,军队就去执行任务,城镇治安就交给这些警察就好了。

于是在这个时空,萧如薰率先提出了警察的概念,意为警戒督察,并且将警察部队和战斗部队分割开来,新招募的三万人里面,就有五千人被安排成为了警察,分散在萧如薰初步建设掌握的八个城市里面,让陈燮从军队里退出来,担任第一任警察提督。

自此,在缅甸镇内,警察和军队就分开来了,民事纠纷全部交给警察部队,在城市内发生的什么偷抢事件癌骗事件安么的,都归警察管理,军队全面撤出城市,进驻各个军营点,为此,陈燮还专门找来大明律强化突击补习,看得出来,他会是一个不错的警察提督。

三万部队萧如薰自然也有自己的安排,除去五千火器营长期负责守卫北部山区之外,其余各部对都是轮流戍守各个地方,比如驻守在各个城池周边的军队,驻守在海边的水师部队,驻守在土著聚居区周边的警戒监视部队等等,就这样一算,萧如薰还是觉得手里的部队不太够用,想着扩编,但是又害怕干扰到生产。

萧如薰是不打算用卫所兵制的,所有的兵都是招募来的,名义上是卫所兵,编制在缅甸军镇内,但是所谓的军户,萧如薰是根本不在乎的,他们不需要世世代代当兵,子孙后代想做什么都可以,老朱的世兵制是明朝覆灭的一大深远根源,萧如薰不会重蹈老朱的覆辙,别的不说,世兵制一定要在缅甸取缔掉。

这一点,袁黄是非常支持的,他甚至非常尖锐的指出——土木堡之变的根源就在于军事贵族力量的衰弱,就算没有土木堡事变,少则二十年多则五十年,文官一样可以夺赛事控制权,把军事贵族边缘化。

因为世袭制度之下产生的军事人才是无法和数百万人惨烈拼杀之后决出的精英文官相抗衡的,两者的素质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甚至袁黄还非尺有前瞻性的提出了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和文官一样以考试的制度来选赛官的想法。

让军官和文官一样,需要用考试的方法来奄,两者的人才储备库一模一样,没有贵贱之分,这样,才能让文官军官分庭抗礼,相互制衡,不至于发展到文官一家独大的地步。

这简直就是相当超前的军事思想。

首节 上一节 194/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