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203节

主教暗自腹诽。

“按照利先生所说的,你们家乡人都习惯直来直往,看门见山,那本侯也就不拐弯那了,贵客远道而来,所为何事啊?”

利玛窦立刻翻译——萧将军是在问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主教点了点头,很谨慎的回复道:“尊敬的萧将军,我来这里是奉了教皇殿下的旨意,想要和萧将军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让我们双方都可以和平友好的相处和交流,我们非常欢迎萧将军到罗马参观。”

利玛窦立刻翻译。

“欢迎本侯去罗马城?呵呵,好啊,好啊,本侯也很向往你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不过现在本侯俗务缠身,怕是没什么时间,无妨,等将来有机会了,本侯一定去看看你们的罗马城,不过你们千里迢迢而来,只是为了这个?”

主教开口说道:“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这个,教皇殿下还非常希望萧将军可以允许我们的传教士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天主的教义,您和我们的传教士也有一段时间的交往,用很清楚天主的教义就是引导人们向善,遵守秩序,敬奉天主。”

利玛窦一一解释。

他也是带着些期待的,说实话,跟着萧如薰三年了,萧如薰从来没有说过支持他传教之类的话语,倒是对他掌握的数学科学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还有拉讹很感兴趣,不仅拉着他一起把几何原本给翻译出来了,还翻译出了不少其他的习先贤的作品,尤其是数学方面的作品。

利玛窦渐渐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的教师,而不是一个传教士,他是来这里传播天主教义的,而不是来传播数学和科学知识的,你们要学数学学科学,可以专门去找这方面的人才,拉着我一个传教士学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啊?

这次去欧洲多好的机会,只要工匠不要学者,明明你们开口肯定会有人跟着你们来的!干什么非要拉着我一个传教士不放呢?

三年来帮着萧如薰翻译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习时期的著作,翻译了五六本的样子,可是自己传播教义的机会还没有几次,连交易都没有囫囵的跟几个人说过,更别说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教义了,在广东生活的时候,好歹还能交到几个愿意接受天主教义的好朋友,可是现在愣是没什么机会。

但是利玛窦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他知道,萧如薰在这片土地上拥有绝对的权力,只要他开口答应允许天主教在这里传教,那么这一百多万人是没得跑了,利玛窦还知道这里没有太多的儒家学说的士子,传播教义的阻力会非常小,只要他答应,那么这件事情就成了,天主教在中国的根据地就有了。

但是他也不想想,他都知道的事情,萧如薰会不知道吗?

萧如薰早就知道了,所以才处带利玛窦找事情做,让他没有功夫出去忽悠人,让他只能待在办公躇翻译文集,默写出来他所记住的西方典籍。

这家伙的记忆力非常强,还有自己一份特殊的记忆方法,传说中的记忆宫殿记忆法,就是利玛窦传到中国来的,至今还有不少人在学习,或者开补习班,专门传授记忆宫殿。

正是因为超强的记忆力,所以利玛窦几乎可以将自己所背诵过的西方典籍完整无误的默写出来,然后用自己的中文水平,由萧如薰协助,一起翻译这些西方典籍,这就是这三年来利玛窦的主要工作。

别觉得简单,这是个特别消耗时间的事情,有时候一天下来也翻译不到一两页纸,而且萧如薰不是每天都有时间的。

萧如薰没时间的时候,就找陈龙正来代替,利玛窦曾经试图把陈龙正发展成自己在缅甸的第一位信徒,然而满脑子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陈龙正对基督教完全免疫,根本不受利玛窦的蛊惑,反而反过来给利玛窦讲中国古代的圣贤传说。

对,陈龙正把孔子孟子之类的圣贤的故事分九章八十一节给利玛窦传授,让利玛窦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还有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传说等等,这让利玛窦到最后居然忘掉了自己想要发展下线的事情,差点被陈龙正反向攻略了。

利玛窦终于意识到陈龙正是个棒槌,是个绝对无法发展为天主教徒的棒槌,这要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人是逃不了宗教裁判所的一把火的,但是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拿他全无办法,只能尽量保持自己的信仰,不至于被陈龙正蛊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利玛窦逐渐意识到要在中国传教,就必须要了解儒家学说,接触儒家士子。

不过主教是不清楚的,他只知道请求萧如薰的同意,他就能获得教皇的青睐,从而有机会被奄为下一任的教皇,走向人生巅峰。

但是萧如薰对此似乎不太在意。

“你们这些人真是有意思啊,利先生,别的我不说,就问你,我治下之民的生活如何?吃的上饭吗?生命有保障吗?有人欺负他们吗?他们不淳朴不善良吗?他们不遵守我镇南侯府的法规吗?”

利玛窦心道你这样的话就把话给聊死了

但是的确,天主教能拿得出手的最大的功能就是控制思想,控制人心,使人心不乱,遵守秩序,达到愚民弱民的效果,培养出优秀的纳税人。

注意,是纳税人而不是公民,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知道自己纳税、遵守法律之后可以得到的权利,并且在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纳税人就只知道纳税,老老实实的纳税,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做。

全世界的政府都希望治下平民就是纳税人,纳税人就是统治者眼中理想的平民。

天主教被罗马政府所用的目的就是培养纳税人。

但是萧如薰治下的这一百多万人几乎就是这个样子了,生活安稳,不闹事不吵架,起早贪黑的种田做生意,中国人的勤劳肯干是他所未曾见到过的。

萧如薰也十分注意保护治下民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这些人也非尝意维护镇南侯府,遵守法律法规,整一个理想社会——柏拉图理想中的理想国社会。

你这叫我们还谈什么?

第一卷 威震西北 四百零八 条件(上)

别的不说,萧如薰之下这一百多万汉民绝对是吃得饱肚子过得下去日子,别无他求,只求安稳度日,要是能送子弟去读书就更好了。

萧如薰也想,但是他麾下能识文断字的人本来不多,能通儒家经义的更少,他手下只有三个正统士子,袁家父子和陈龙正,三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绝对抽不出时间来给这些百姓的孩子们教书。

再者说来,现在他们的日子也就是吃得饱肚子,不会饿肚子,但是距离父母两人供养一个读书人还是有些距离的,明朝比宋朝更加重视科举,但是也只供养了三十万生员。

读书人是需要国家出钱出粮来养的,考取生员就能得到国家的禄米,虽然少,但是乘以三十万,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是国家方面的投入,民间读书人自己也需要投入,官办学府是你考取生员之后才能进入学习的,但是你考取生员之前,需要进入私塾读书启蒙,号蒙学,政府是不管你的蒙学的,蒙学在地方多是士绅捐资,或者族人出钱聘请生员当老师来教授族内弟子读书。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有钱人,没钱,根本读不起书,一个农民家庭,算三口之家吧,父亲算一个劳动力,妻子算半个,孩子长大以前也算半个,也就是两个劳动力,十几亩田地是缴纳苛捐杂税之后养活三口人所必需的,但是一个劳动力是无法完成那么多农活的。

孩子长到七八岁左右就要开始下地帮着干活了,十一二岁就是一整个劳动力了,你突然让孩子脱离农业生产去读书,那岂不是要累死父母?

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土豆和玉米的种植,加上一年三熟和六年不缴纳赋税的耕,农民的日子的确是好过了不少,安稳的生活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婴儿潮。

萧如薰年前派下去的人口普查官员报告,这几年的新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多,不少家庭都是三个四个孩子,如此这样的话,生产量的提升就被猛增的人口数量给抵消了。

除去农民自己的问题之外,萧如薰自己手里的挟钱也不是很够,如果想要让农民接受孩子读书,起码要管孩子一顿午饭,要有校舍,要有笔墨纸砚,要有老师,要有厨子,这一笔一笔的钱算下来,没有几十万两银子是办不成事情的。

大明朝这这银子的确值钱,但是办教育本身就是一件烧钱的事儿,也不指着能有什么经济上的回报,就希望能有更多的读书人给国家服务。

可话又说回来,缅甸镇算是军镇,朝廷从未提过在缅甸镇设立学官,允许缅甸镇居民参加科举考试,读了书自然就指着考试,可是考试就要牵扯到学官和生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文官产生交集,萧如薰现在还不想和文官产生交集,所以办教育的事情就被延后了。

计划是提出来了,但是由于经济政治上的考量,萧如薰觉得这些年缅甸镇还是继续扮懈明比较好,他的羽翼还没有丰满,还没有士子愿意投靠他,帮着他建设缅甸镇,以袁黄在家乡的名头也就招来了一个陈龙正,就可以想象那些读书人是何等的鄙视萧如薰。

或许也有读书人愿意来,就是那些老酸儒,一辈子也考不上举人的那种,那种老酸儒对自己没指望了,就在社彦学里面当个蒙学老师,教教书以度日,这种人估计愿意来缅甸教书,萧如薰给的酬劳肯定更多,在哪儿教书不是教书?问题就是这些人也只能教书,什么也不能干。

不过后来萧如薰也想通了,不说培养士子,让麾下百姓都识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萧如薰几个月前派人去一些科举强府找寻那些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的灰心丧气的老秀才老生员,问他们愿不愿意去缅甸镇给孩子们教书识字,工钱方面肯定比他们现在多。

目前还没什么消息,若是有了消息,萧如薰觉得可以开始现在勃固城周边的村落里面开始安排一下蒙学的建设,一步步来,目的不在培养生员秀才和举人,而在培养能读会写的识字的人,百姓的识字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识字率的高低,代表了国家基川设的强弱。

首节 上一节 203/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