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443节

虽然萧如薰一直以来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好感,拉入黑名单,但是萧如薰也提出现在是需要联合阿拉干灭掉孟族的时候,而且要注意和阿拉干结成比较好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阻挡更西边的一个统一帝国的屏障。

袁黄在来到缅甸之前根本不知道一个巨大的危险就躺在身边,他知道萧如薰说给他听才知道原来就在阿拉干的西边,有一个占地千里的统一的强大帝国。

这个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统治它的是一名睿智的皇帝,这个国家的国力一点都不弱,至少以目前的缅甸镇来说,还完全不是这个大帝国的对手。

如果要和这个大帝国对上了,缅甸镇的几万军队完全不够用,扩军十万也就是一个方面军,没有大明的全璃持怕是打不赢,等于会给大明招惹一个巨大的麻烦。

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这个大帝国自己的麻烦也不少,深陷宗教泥潭,和目前深陷财政危机的大明一样,对外扩张的意愿和能力都不是太强,否则卧榻之侧怎么容许阿拉干这个小国存在呢?

但是至少目前还是不要和他产生直接的交集,否则肯定会扰乱我们的全盘计划。

所以,和阿拉干结盟,以帮助他们收复国土为诱饵,使得他们和我们一起南北夹击孟族,眷解决孟族战争,减少消耗。

袁黄记着萧如薰的安排,他也认为这个办法很可行,哪怕是相互利用,只要相互之间的目的是一致的,也能达成合作协议,反正自古以来外交皆如此。

作为合格的政治家,明耶娑基自然知道自己用和什么人结盟,用和什么人对抗,他只是惊讶于那个只存在商人口口相传之间的强大而又古老的国度居然已经成为了他的邻居。

受限于实际情况和人口数目,萧如薰在缅甸的统治核心目前还只能局限于南部沿岸地区,靠向西侧和阿拉干接壤的位置还是无人区,并无实际统治,阿拉干也一直都没有感受到来自于中国的威胁。

但是现在感受到了。

袁黄派去的那个商人有一张很伶俐的嘴巴,他很巧妙的解释了一下袁黄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他们对付当年的东吁王朝的王莽应里的时候,把这些孟族人给驱逐到了这里,但是没想到这里是有国家统治的。

现在他们知道了,于是邀请明耶娑基一起夹击这些孟族人,如果成功的话,阿拉干王朝的领土全部归还,他们一寸土地也不要。

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疡,明耶娑基受困于孟族人的危机,在国内威望持续下跌,眼看着就要求助于阿克巴了,现在突然送上门来了一个强大的队友,他自然会庆幸。

可是庆幸之余也有些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孟族人肆虐他的国土快三年了,他很是烦恼无力,眼下突然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他自然十分怀疑大明朝的诚意。

这几年来他已经大概明白了,孟族人的突然出现和大明朝是有关系的,至于是否是大明朝指使,还是说如同大明朝所说的这样是孟族人的自主行为,这都是问题。

他必须要怀疑。

使者说大明朝已经开始对孟族人的作战了,正在从南往北进攻,只要明耶娑基现在出兵,肯定可以势如破竹,一举歼灭孟族人夺回领土。

明耶娑基对此半信半疑,还在怀疑这是不是孟族人和大明朝之间联合起来欺骗他的计谋,就在此时他的部下给他送来了一份情报——

和明耶娑基的军队常年对峙的三万孟族军队突然大规模南下,他们派去的间谍回来报告说是因为南边在打仗需要军队的支援,所以北边的孟族军队就南下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间谍表示可能性很大。

那些野蛮人的动作十分慌张,很多东西都丢掉不要了,行动起来好像只是为了速度一样,根本不考虑其他的事情,很多防御工事都不管了,现在整个战线已经没有孟族人的军队了。

明耶娑基还是将信将疑,亲自带着袁黄的使者去前线查看,一看之下发现是真的,很多让明耶娑基之前非常苦恼的防御工事都没有孟族人驻守了,往日和他们对峙的孟族人军队也不见了。

这是真的?

“国王难道还在怀疑我大明朝的真诚吗?若是做到这个地步只是为了欺骗,或者说国王认为这是为了欺骗,那么我也什么都不说了,我就回去了,大明不需要一个不能判断真伪的盟友。”

使者在明耶娑基的判断陷入纠结当中的时候,在这个非常合适的时机添上了一句,瞬间让明耶娑基心中的天平失衡了。

说实话,他也不想麻烦阿克巴,谁知道阿克巴派人来了之后还会不会走呢?比起对自己这边知根知底的阿克巴,还是这些人生地不熟的中国人比较靠谱。

睡在一只老虎身边,实在是有点危险,但是如果睡在两只老虎中间,常人可能会崩溃,明耶娑基却找到了意外的生机。

之前自己让阿克巴感到棘手的地方就是和葡萄牙人的深度合作,他们和葡萄牙人合作,装备了精良的火器,训练了精良的军队,屡屡让阿克巴感到为难,但是眼下这一优势在萧如薰强势崛起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

精良的军队在三年战争中损失大半,而葡萄牙人纷纷往缅甸投靠萧如薰去了

那么目前的生机就存在于阿拉干的特殊位置中了,这一山不容二虎,自己的位置那么特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莫卧儿人想要吞并自己的话,都要考虑到对方,从而投鼠忌器,自己未尝不能左右逢源。

这也是小国求取生存的无奈之道,不然还能指望阿克巴的善心吗?

眼下,不如先试试看这些中国人的信誉度和斤两,若是可以的话,未尝不能与他们深度交流,引为臂助,抗衡莫卧儿的威胁。

至于这些中国人的意思是否诚恳,孟族人突然出现的情况是不是真的,之前打仗屡屡受挫的原因是不是另有蹊跷,明耶娑基都不想去考虑了。

于是乎,明耶娑基答应了袁黄使者的要求,组织军队,准备配合明军的军事行动,逐步收复失土。

第一卷 威震西北 六百八十一 混乱的局势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赵虎再次率军大破一万孟族联军,孟族联军损失惨重,狼狈败逃,丢了三个部落给赵虎,赵虎也无法继续进军,只能原地看守消化这些战俘,等着袁黄的主料到再行前进。

之前袁黄也告诉赵虎不要进军太快,要给对方集结主力的机会,一举击破他们的主力,免得多次征战还收拾不了他们的主力。

明军在南疆的推进十分顺利,胜利指日可待,而在京城,沈一贯领导、蔡国珍主持之下的京察也在稳步推进之中,杨俊民被放倒之后,晋系如惊弓之鸟,然而没等他们做出反应,他们就挨个儿被请去喝茶了。

那种一喝就走不了的茶。

这个时候的文官其实不用说什么派系,只要是个有点职权的官员,尽管去查,查不出问题来那真是咄咄怪事,查出问题来才是超。

所以每到京察之年,官员们总要心翼翼的严阵以待,就是害怕自己所在派系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导致自己被查,然后丢掉职位,丢掉大好的前途。

说穿了,大家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谁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贪污手段,大家都一清二楚,只是不说,因为时候没到,还没到需要整你的时候。

京察就是时候到了,可以说了,可以反攻倒算了,可以开始干活儿了,而且一查一个准,分分钟解决你,所以大家伙儿实在不是没底气,而是底气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用钱开路的晋系官僚自然也是如此。

大明各派系之间的官员用什么方式贪墨,用什么方式勾结,用什么方式吃回扣,其实都各有一套章程,彼此之间清清楚楚,需要打击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乱开弓。

蔡国珍作为个中老手,基本上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第一箭就射中了杨俊民,之后屡次开弓就没有失过手,对晋系官僚在朝中的中坚力量大举出击,一连拉下马十二名晋系官僚。

如果此时此刻晋系还在以为蔡国珍是为了入内阁而不顾一切、要开大招无差别攻击朝臣的话,那可就真白瞎了张四维这些人那么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晋系官僚团队了。

蔡国珍这是在开大招攻打晋系啊!

没看到这些天倒下的除了十二名晋系官僚之外,就只有一个辽东系的恤吗?其余还有二十多名晋系辽东系的官僚被隔离审查,只有三名外系官员因为名声太差,同僚都看不过去了,而被蔡国珍顺手拿下。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首节 上一节 443/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